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混淆原产地 更改保质期提防进口食品“猫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2日09:14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顾一琼

  如果说,将过期食品留在货柜出售属于商家的一时疏漏,那么,还有一些在食品包装、标牌上出现的“矛盾点”则不得不让人相信这是“有意为之”了。41岁的阎家明是一名志愿“消费维权员”,他熟练掌握了不少有关商品质量和法律法规的知识,商家出售过期食品、乱标产地、混淆重量等种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伎俩,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日前,记者跟
着他在古北家乐福三楼的进口食品区好好兜了一番,将进口食品中容易藏有的“猫腻”逐个逮了出来。

  猫腻一:混淆原产地

  对于进口食品来说,“出生地”往往在无形中影响着其销售状况。明明产自国内,若贴上个“外籍身份证”,自然身价百倍。

  阎家明随手在进口货柜上取下一盒“调味梅干”,货架上的标签显示:日本梅干,38元。翻看盒子底部,也贴有一大一小两张标签牌,而且小的覆盖在大的标签牌上。乍一看,大的标签牌统统标了日文,覆上一块中文的小标签牌,似乎是合理的解释。然而,俨然已经成为行家的阎家明却动手撕起这块小标签,“这里肯定有问题。”果然,刮开小标牌一角,大标牌上露出了“原产国名:中国”的日文字样。这与中文小标牌上清清楚楚的“产地:日本”相互矛盾。

  “混淆产地,这类问题算是比较普遍的”。阎家明随后带着记者来到进口水果柜台前,一块诺大的黄色促销标牌上写着:姬娜苹果,产地纽西兰,促销价每公斤21.60元。而记者在这个筐里挑到了好几个苹果,上面贴有的小标签显示“produceofUSA”(产自美国)。记者拿着这两个苹果去过磅,小姐的回答是“管它产自哪儿,只要价钱对不就行了。”

  猫腻二:更改保质期

  人为更改保质期,这要比出售过期商品更为恶劣。然而,记者发现,为了更改保质期,商家还动用了多种手段。

  一瓶1.8升装的名为富士白雪的日本清酒,售价176元,仔细察看,发现瓶身上的日文写有“保质期最多不超过一年”的注释,然而,在瓶身上贴有的中文标牌上却清清楚楚写着“两年保质期”:利用百姓不懂外文或不注意的漏洞,竟然随意地增加了一年的保质期!

  还有一个新问题是阎家明近来比较关注的。保质期限标注到月份时究竟是指该月的头一天还是最后一天。据阎家明介绍,国外的普遍做法是将保质期标注到月,意味着到该月头一天就到期了。“而目前国内通常都将其解释为‘截至该月的最后一天’,这也就相当于人为将保质期延长了一个月。”阎家明说着,顺手拿起一盒产自法国的红伊士粉,原本标注的保质期是到今年5月,可中文却变成了5月31日,这样的例子,在超市的进口食品货架上比比皆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