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塑像背后的厦大“传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00:00 东南早报

  早报记者颜剑虹文/图(除署名外)

  厦大周年校庆进入倒计时。

  85年是一段不短的时间,可以是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是一段历史。85岁的人生已经到了垂暮之年,85岁的厦大则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地继续着她的“南强”之路。在这85年
的成长历程中,有一些人的存在对厦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他们对于现在来说已经是过去式,但他们的足迹永远地留在了厦大。

  厦大的群贤楼前,陈嘉庚先生的塑像静默在棕榈树旁,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这所他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学校;在萨本栋校长的塑像前,人们无法忘记这位在抗战期间受命于危难之中的厦大校长,以及他在逆境中创造出的厦大的“南方清华”这段佳话;立在厦大经济学院的王亚南校长的塑像,则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新中国成立后,厦大学科发展的辉煌成果……这些立在厦大校园中的塑像,正向后人们诉说着他们的主人在厦大谱写的传奇。

  ★厦大创办人

  陈嘉庚:企业可收盘学校绝不停办1947年,一位美国记者对陈嘉庚的倾资办学行为感到很不可思议,开门见山地问他:“陈先生,你信仰共产主义吗?”陈嘉庚风趣地回答:“我早在十月革命前就开始献出我的财产去办教育,让人们共我的产了。”

  1894年,21岁的陈嘉庚出资2000大洋在集美渔村建立了一所惕斋学塾,开始了66年的倾资办学历程。1919年,陈嘉庚公司进一步发展,企业资产总值约达400万银圆左右,便雄心勃勃地回国筹办全国第一家侨办大学———厦门大学。那时,福建省异常“贫困愚昧”,这给了年近半百的陈嘉庚很大的刺激,也使他深信,只有兴办大学,才能培养社会所急需的高等人才,为做表率,他带头认捐400万银圆,这个认捐数额与其当时全部资产总值相当。

  厦大在1921年4月6日开学,校址在演武场,也就是当年郑成功操练军队的地方,而且当时只有100多名学生,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厦大所处的地理位置都很偏僻,到厦大还要从现在的水仙路坐小舢板。不过陈嘉庚通过向政府要地,要不到就花钱买,逐步扩大厦大地盘,1923年,当时思明公署发布的布告宣布了厦大的“红线图”,厦大西面竟达到“以五老山之极峰为界”。

  创办厦大需要大量资金,经营厦大同样需要资金。当时的中国南北纷争,很多学校常发不出工资,但陈嘉庚让厦大保持着经费充裕。当时,陈嘉庚参照上海复旦大学校长及专任教授月薪二百元的标准,将厦大教职员的薪俸定为:校长月薪500大洋,教授月薪最高可达400大洋,讲师可达200大洋,助教可达150大洋,秘书可达70大洋,事务员最低可达25大洋。按当时标准,月薪500大洋便可买一幢别墅,而25大洋的月薪也可养活五口之家。而且,厦大从不欠薪,陈嘉庚说,宁可我喝稀饭,也不能欠教职员的钱。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在来势凶猛的经济危机大环境下,陈嘉庚企业连年大亏,到1930年初期,陈嘉庚有限公司的处境更是窘迫。有人劝他考虑逐月减少汇给厦大的经费,但他回答:“我吃稀粥,佐以花生仁就能过日,何必为我担心!”

  在陈嘉庚入不敷出、举债数百万的艰难时期,垄断资本主义集团利用债权人的地位,企图强制他将产业改股份公司,并提出以停止维持集美、厦大两校经费为条件。陈嘉庚断然说:“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

  之后,陈嘉庚靠变卖部分校产、出卖大厦、举债维持厦大,独立维持厦大16年,直至1937年春无力支持,才将厦大无条件献给政府,改私立为国立。

  陈嘉庚生平

  陈嘉庚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华侨领袖、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即现厦门市集美区)。十七岁往新加坡从父经商,后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1916年后,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鼎盛时期其销售网遍及全球,谓新马树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大实业家。

  1952年2月陈嘉庚回国定居,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八十七岁,国家予以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美,安葬于鳌园中。

  ★新中国成立后厦大第一任校长王亚南:

  将陈景润带回厦大

  提起王亚南,其他人可能只知道他是《资本论》的翻译者,但对于厦大人,王亚南首先是他们的校长。王亚南对厦大所做出的贡献,并不逊色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厦大作为研究型大学的基础,就是他打下的,他坚信一条: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机构,还应该是研究机构。

  在长汀时期,王亚南被聘请到厦大教书,就此与厦大结缘。解放后,大学被军管会接管,没过几个月,王亚南就被政务院任命为厦大校长。当时首批任命的只有两所大学的校长,除了王亚南,另一位是北大的马寅初,两人被并称为“北马南王”。

  著名经济学家陶大镛回忆起王亚南赴任厦大校长情形时说,当时王亚南有点踌躇,跟他谈过不止一次:去吧,要主持全校工作,行政事务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学术研究,《资本论研究》以及大部头的政治经济学史何时才能问世?不去吧,周总理对他的殷切期望又使他不好推辞。

  王亚南最终还是到厦大赴任了,不过他说,在任何情况下,他也不会把学术工作停下来。1950年,王亚南在厦大设立经济、化学、海洋三个研究所,招收研究生。王亚南说:“中国人应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研究经济学。”随后,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厦大面临国家的院系大调整,航空系被并入清华,财政、会计、金融专业被并入上海财经学院。学生和一部分老师走了,王亚南留下财政、会计、金融专业的一些老师,将他们并入经济系。

  目前,在全国各大学中,厦大经济学排名约第四名,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排第一,金融学第三,厦大的1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8个是文科,4个在经济学院,1个在管理学院。不得不说这一切与王亚南当时在这些方面为厦大奠定的基础息息相关。

  同时,作为教育家,王亚南为国家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一提到他,人们往往就会想起陈景润,而且人们可能会说,如果没有王亚南,陈景润会在哪里。的确,在王亚南关注的年轻人中,陈景润无疑是他最大的收获。

  陈景润从厦大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教中学,整天搞研究,加上口才不好,不受学校喜欢。为了心爱的研究,他辞职回到福州老家,生活困顿。据说,他有时要上街摆香烟摊。在王亚南到福州出差时,陈景润鼓起勇气,到王亚南所住的招待所去找他,告诉校长他想回厦大。王亚南答应回去问问看。回校后,数学系资料室刚好需要人,陈景润就这样调入厦大。

  后来,陈景润在厦大完成的一篇论文,引起当时中科院院长华罗庚的注意,华罗庚和王亚南商量,想要走陈景润,王亚南欣然应允。在中科院,陈景润将“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到“1+2”。可以说,陈景润迈向科学顶峰的道路,就是从厦大出发的。

  王亚南生平

  王亚南,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资本论》翻译者,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常委,1901年出生于湖北,1950年至1969年任厦大校长。1969年因患恶性肿瘤病逝于上海。

  ★把学校搬迁至山城长汀的校长萨本栋:

  将厦大办成“南方清华”

  1937年3月,萨本栋从美国讲学载誉归来,回清华大学任教。1937年7月6日,萨本栋被任命为国立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

  在电机工程上造诣高深、成就卓越且在国内外电机工程界中颇负盛名的萨本栋,接到赴厦门大学当校长的任命时,曾考虑再三。他从事教学科研多年,原准备继续深入研究,以期取得更大的成就。但为了发扬陈嘉庚先生“毁家兴学”的伟大精神,为了把厦门大学办成著名的具有特色的高等学府,为了家乡福建培育精英人才,他不惜做出牺牲,毅然就任。

  萨本栋接受任命的第二天,卢沟桥事变发生了,他是在全面抗战的炮火声中抵达厦门的。不久,战火就燃烧到了祖国东南沿海,厦门大学受到了严重的威胁。10月间,萨本栋经与有关方面研究后,认为祖国东南半壁的高等教育仍需维持,便决定将厦门大学内迁到闽粤赣交界的山城长汀。1938年1月17日,厦大在长汀复课。

  厦大当时的经费在所有的国立大学中排名倒数第二,只比山西大学多。迁到长汀之后,萨本栋对学校每一分钱的支出都必须精打细算。没校舍,厦大借庙宇,租民房,萨本栋还自己设计,就地取材建新屋,以树皮代替屋瓦,建造各类的房屋,甚至还修了一座水库;没经费,厦大自己制作豆腐,提倡吃糙米饭,甚至将茅厕对外承包以增加收入。入不敷出的时候,萨本栋带头只拿35%的工资。学校为萨本栋买了辆轿车,萨本栋把汽车拆了,将引擎改装成发电机用于学校的照明。厦大在艰苦的条件下逐步扩大校园,最后,几乎占据半个长汀城。

  尽管此时厦大地处山城长汀,运作困难,萨本栋仍以他在清华的标准来办厦大和教课,他努力把清华的一些好的传统,移植到厦大,并聘请许多学有专长的人前来任教,长汀时期的厦大的51名教授中,有47位来自清华。他宁可自己住在普通的宿舍里,而把租来的饭店和新盖的楼房让给教授们住。

  同时,萨本栋对学生的要求并没有因条件的限制而降低,他要求学生除了专业知识,还必须有广泛的基础知识,当时厦大规定,国文、英文、高数以及一门社会学是学生必修课。国文和英文不及格,就不能毕业。萨本栋说:“假使一位大学毕业生连中英文都不通顺,要他何用?”萨本栋更强调应用科学对国家的重要,并倾注精力办起土木、机电、航空系。

  经过萨本栋的苦心经营,在两次全国大学生学业竞试中厦大均得第一。厦大已成为当时中国南部惟一完善的大学———实验条件并不比战前差,甚至拥有一座具备模、铸、锻、机、钳和动力等各个工段的实习厂,图书馆里有从英、美、法、德订购的最新出版的主要图书刊物。在民间,厦大有“南方清华”之称。

  但是,厦大“南方清华”的辉煌却是萨本栋用自己的健康换来的。到厦大之前,萨本栋是清华的网球高手,体格强壮,腰杆挺拔,但到了1943年,他已经是“面色苍白,弯腰驼背,拄着拐杖”。他患上严重的胃病和关节炎,为厦大耗尽精力,那时,校医甚至做了一件铁衫,助他撑腰上课。尽管如此,他也不愿意学生拉下功课,当他病得卧床不起时,他让学生到他的床前听讲。

  萨本栋生平

  萨本栋,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1902年7月4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1921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2年至1924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24年至1927年转入麻省伍斯特工学院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1928年至1937年任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1937年至1945年任国立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1945年至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任“物理研究所”代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月31日病逝于美国加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