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他们何时才能“破茧”?——走近“彩虹小组”和济南的男同性恋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02:42 舜网-济南时报

  他们,以弱势群体自称,在传统婚姻制度与现代性取向的夹缝中苦苦挣扎;

  他们,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存在和生活,却与我们一起沐浴阳光;

  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属于一个被我们称为“男同性恋”的群体……

  甚至有人说,他们与我们,其实只是“左撇子”与“右撇子”的差别。

  3月29日,本报的报道《“泉城彩虹”照亮“断臂山”》引起市民关注。目前,我市从事男同性恋者预防性病、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的工作人员仅有3人。3月30日,记者再次来到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但出乎预料的是,记者最终并没有得到什么“奇闻轶事”,而是深深感到这个群体在面对父母、婚姻、事业、朋友时的痛苦与无助,他们从心底真切地发出“我们何时才能平静地公开面对社会,何时才能‘破茧而出’?”

  “彩虹问世”缘于偶然

  2004年11月,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所又发现了一名HIV感染者。

  “让我们惊讶的是,他是一名男性同性恋者。”杨慧是我市最早从事男同性恋防艾工作的大夫,她告诉记者,从2002年开始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以来,这是我市发现的第一个因同性性接触的HIV感染者,而且“他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

  据调查,我市30%的男同性恋者在发生性行为时,不使用安全套,而且大部分的男同性恋者的性伴并不固定。这种状况大大增加了他们感染HIV病毒的危险性。

  针对这一群体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不能忽视,而分散的工作并不能取得显著效果,研究所所长阮师漫提出,需要在我市加大对男同性恋者的艾滋病预防干预工作力度,通过选择志愿者进行同伴教育的方式扩大覆盖面。接着,“彩虹小组”开始酝酿。当时,山东省还没有专门的机构开展这项工作,济南先行了一步。

  今年3月18日,在市疾控中心的协助下,这个由30多个男同性恋者自发组成的民间艾滋病防治组织——“济南彩虹小组”成立了。小组成员全是20岁左右的男孩,他们积极乐观地参与其中,小组以“预防艾滋病,关爱‘同志’人群”为目标,为“同志”人群在健康保护、安全行为、人权利益方面做出努力。

  个人手机成了咨询热线

  由于涉及隐私,对这一群体开展艾滋病预防干预工作非常难,怎样才能走进这个群体的生活圈子呢?

  研究所首先从这位在校大学生“入手”,由于他自身文化程度高,充满社会责任感,加上对研究所工作人员的信任,很快便自愿成为疾控中心第一个MSM(和男人发生性关系的男人)人群的志愿者。

  于是,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杨慧和疾控中心的一位同事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咨询室、网站、免费监测等一系列配套工作随即一步一步地开展起来……

  “最重要的是彼此信任、尊重”,在与男同性恋者的接触中,杨慧严格遵循着自己的原则,即知情同意、自愿、保密、尊重、提供信息。

  杨慧把自己的手机号告诉任何一位来咨询的男同性恋者,随时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因为不便在白天工作的时间谈这方面的事,很多男同性恋者便选择了晚上。

  “杨大姐,最近我感冒发烧,有点头晕,是不是感染艾滋了?”杨慧经常在睡梦中被手机短信铃声惊醒,但是无论在什么时间接到咨询电话,她都会认真地回复每一个问题。

  几天后,杨慧收到这样的短信:“杨大姐,我感冒好了,这一关我闯过了。”“每次收到这样的回复,我从心里为他们高兴,因为,我们成了真正的朋友。”杨慧深有感触地说。

  只是“左撇子”跟“右撇子”的区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同性恋现象属于少数人的正常现象,它与异性恋者的区别就类似于“左撇子”和“右撇子”的区别,但现在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却轻易将之“妖魔化”,使同性恋者不得不选择一种“躲在角落”的生活。

  同性恋者的圈子非常隐秘,对男同性恋者来说,同性恋酒吧成为他们社会生活的一个据点,也成为他们宣泄情感的一个空间。

  为此,2005年11月,阮师漫和杨慧晚上11点结伴来到“同志酒吧”,开展干预工作。在酒吧里,两人向男同性恋者发放免费的安全套、联系卡和男同性恋者必读的知识小册子。

  在接触中,一位30岁左右的男同性恋者告诉杨慧,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以后找到一个投缘的同伴,领养一个孩子,好好地过日子。

  “他们跟我们一样,孝敬父母,渴望朋友,希望寻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纯真情感,和自己相爱的人一起生活,组建家庭。”杨慧告诉记者,她感触最深的是这些人群中,多数人很善良,知识水平高,工作优秀,有大学生、医生、网络技术人员、商人等等。

  年近40岁的KK(化名)是一名男同性恋者,拥有令旁人羡慕的工作、和睦的家庭。2006年年初,当他告诉妻子实情并表示想要离婚时,妻子对他说,孩子离不开他,如果离婚后她很可能再也找不到一个像他一样对自己好的老公。KK流泪了,从此再也没提离婚的事。他说,他需要对父母、妻子和孩子负责。

  最渴望被公正地对待

  “希望社会能认可、接受这一群体,异样的眼光对他们是不公平的。”在采访中,杨慧反复强调这句话。

  2005年年底,年轻的男同性恋者LL(化名)在被告知HIV检测呈阳性后,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罪人,他明确地对杨慧说,以后肯定会更封闭自己,绝对不会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他觉得最对不起的是自己的父母,以后都不想被任何人打扰。

  “我希望他能与我联系。”至今,杨慧也没有LL的消息。杨慧伤心地告诉记者,最让她感到无助的就是LL,因为她想告诉LL,疾控中心可以定期为他提供一系列的免费咨询和检测服务,如果达到用药标准,还可以为他提供免费药物,因为生命很脆弱,需要珍惜。

  今年年初,疾控中心迎来一位特殊的男同性恋者志愿者,他就是28岁的NN(化名)。几年前,NN毫无戒心地承认了自己男同性恋者的身份。但没想到,一夜间,他成了众矢之的,上司、同事把他当成了怪物,处处排挤他、嘲笑他。NN想到了死,在喝下安眠药的一刻,他懂得了珍惜生命。幸好,他被抢救了过来,但从此也更小心翼翼地生活了,他说,以后再也不会公开自己的隐私,除非等到社会真正接纳他们这个群体的时候。

  记者在采访时,正好遇到阮师漫通过电话在与“彩虹小组”组长XX(化名)讨论工作。在经过XX同意后,记者对他进行了电话采访。接过话筒前,记者担心与XX交流会有困难,但听到话筒那端传来一个充满活力的声音后,记者忐忑不安的心放了下来。

  XX对记者说,其实,他们都是一群很普通的人。成立“彩虹小组”主要是想通过男同性恋者自身对同伴进行防艾宣传,倡导健康的性,安全的性,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采访过程中,XX一直不断重复“弱势群体”这个词。他说,希望这个弱势群体通过“彩虹小组”的努力,能逐渐得到社会的接受和认可,“社会不再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或许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了”。

  (见习记者 范俐鑫 实习生 赵生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