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在“互融共生”中汲取力量——对和谐余杭的一次要义解读(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03:29 杭州日报

  徐志摩等文人笔下的“江南佳丽地”是指何处?答案:乃杭州城下辖一县市,名曰余杭。

  翻开历史长卷,余杭县自古天生丽质,山水如画,钟灵毓秀。时光荏苒,如今“文明曙光”的光辉依然在此延续,所不同的是,作为杭州城的一个都市新区,深得“和谐发展”之要义的余杭区,不仅在发展现代经济产业上潜力无限,更因善于在自然、人文及诸多社
会环境因素的“互融共生”中汲取力量,而越发显得眉目清秀,底蕴深厚。

  一场青山绿水的保卫战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懂得和谐发展的余杭人先知先觉。

  早在2002年初,余杭区就开始对良渚以西地区实行生态保护,并开展生态村镇建设。2003年1月,该区在第十一次党代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区”的口号。同年12月,根据《国家生态建设纲要》,结合余杭“一副三组团”的总体规划,《余杭生态区建设规划》紧跟出炉。次年9月,余杭区委再次出台重要政策:《关于全面推进生态区建设的意见》和《2004-2007年余杭生态区建设行动计划》,将生态建设的工作任务细化落实。

  一场护卫家乡青山绿水的战役,在余杭境内全面打响。

  疏浚河道,关停石矿,整治固废,禁鸭迁蚌……一系列的治污攻坚战艰辛异常,而余杭人也终得回报。仅2005年一年,余杭区就新增公共绿地42.3公顷,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574.3公顷,绿色廊道14.2公里,区绿化覆盖率达33.1%,绿色在余杭大地迅速铺染着。不仅如此,生态建设给余杭人带来的惊喜还在后头。屋后有山,村里有溪,空气好,水也甜的西北小镇———百丈,陆续引来上百位杭州老人居住、养老;由“杭州———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双溪漂流———山沟沟”组成的余杭精品休闲旅游线引来无数游客的流连忘返;诸多原本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的余杭西部乡镇更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打了经济的“翻身仗”。

  “未来5年,余杭的水将更清,天将更蓝。”余杭区委书记何关新的语气坚定。“十一五”期间,生态建设依然将是余杭区委、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十一五”生态走廊建设规划图上,记者看到,到2010年,余杭将建成100个绿化示范村、100公里的生态走廊,而整个生态走廊贯穿了余杭整个西南部,把绿色村、绿色产业带、特色农业产业区串珠成链。

  在余杭,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产业经济成了一场双赢博弈。人与自然,在蓝天、碧水、绿色的映衬下日益和谐。

  一方水土造就一种文化

  “十五”结束之际,生态建设在余杭初战告捷,同样成绩斐然的是文化事业的和谐进步。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实则,一方水土也造就一种文化。余杭是一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文明史源远流长,五千年文化积淀坚实深厚。良渚文化精致原创的特质,苕溪兼收并蓄的大气,太炎先生不屈不挠的精神,正为余杭的和谐发展提供着强大动力和支持。

  “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余杭特有的文化内涵。”在全区推进文化名区建设工作会议上,何关新的发言掷地有声。余杭人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紧抓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两条主脉,余杭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以及优势文化产业发展力度。东来阁、区图书馆新馆、区游泳馆、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展示馆、绿城足球训练基地等一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或正在建设之中;五常、闲林、塘栖等三地的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在全区民间艺术普查中,得到抢救、保护和开发;以文体用品制造、印刷发行和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格局亦初具雏形。

  于是乎,传统与现代人文的“合璧”中,天天过“节”成了余杭人的新生活方式。元宵节、端午节到五常,看“十八般武艺”表演和龙舟竞渡;梅花节,上超山探梅,赏西泠印石文化;茶圣节,瞧茶农采茶炒茶及茶道表演,品径山禅茶文化;竹笛节,听民乐观苦竹,阅历竹笛文化;枇杷节,行走于茂密的枇杷园子,边赏边采边吃,游历运河水乡文化;蜜梨节,进鸬鸟摘梨,登山玩溪水……串着过节的日子玩得有些累?那么,还有大伙儿喜闻乐见、精彩逗乐的“文化夜市”和诸多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活动,在空暇日子里常年相伴左右,一道道趣味盎然的文化大餐就是这样,把在余杭的休闲生活拾掇得满满当当。

  于是乎,兼具了柔和与进取的运河文化,不仅塑造了平和内敛、灵巧求实的余杭人,还凝成了“合力拼搏、务实争先”的余杭人文精神。随着余杭水乡文化保护与开发体系的构建,良渚文化、禅茶文化和运河文化三个水乡文化产业带,正加快推动整个余杭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余杭滚灯、五常十八般武艺、良渚玉雕、元帅庙会、径山茶宴等富有浓郁江南水乡文化风情的艺术精品正走出浙江,走向世界。

  优化城市“软环境”是种责任

  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推动和谐发展的“软实力”,那么以优化城市“软环境”为己任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则是构建和谐余杭的内在潜力。而今,余杭人也正在“民主政治”、“平安余杭”的建设中发挥出无限创造力。

  余杭区塘栖镇唐家埭村,余杭北部一个普通村庄,人口不足千人。2005年3月27日的上午,全国首个“自荐海选”的村官就在这里选举产生了。自荐海选,即无候选人的直接选举,是在总结“海推直选”和其他地区“海选”经验基础上的一次创新。作为杭州市及余杭区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唯一试点单位,唐家埭村的这次里程碑式的选举,相当成功,既拓宽了村民群众选好当家人的渠道,也为农村优秀人才发挥才干搭建了平台。

  从村级班子换届时,在全国率先进行“海推直选”,到在全国开“自荐海选”的先河,余杭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触角在不断地延伸和丰富。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不断完善以村党组织“两推一选”、村委会“自荐海选”、镇乡团委、基层工会、居委会直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选举制度;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余杭区正从各方面依法践行着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诺言”。

  同样因法制创新而闻名全国的,在余杭不止一个唐家埭村!将7部门集于一楼成立综治工作中心,专设接待人员,听老百姓诉苦并着力解决,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下简称综治)上创新之举,也让余杭区乔司镇如今扬名在外。“不管是土生土长的乔司人,还是外来创业的,只要住在乔司,走进我们综治中心,事情就有人管。”该镇党委副书记杨士宏曾这样表示。的确,不管是首问负责制、领导包案制,还是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危险救助制度,新建的综治工作中心,所有制度都在于和老百姓贴得更近,主动了解群众疾苦,也让群众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更好地维权。

  如今,乔司综治经验已在余杭全面推广。目前,该区镇乡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成率达100%,全区203个村、52个社区、403家单位按规范化建设标准建立了集综治、信访、治保、调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职能于一体的村(社区)综治工作站(室);全区三星级民主法治村达标率分别达83%和82%。2005年,余杭全区没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事件、群体性事件和重大治安灾害事故。区刑事发案自2000年以来首次实现负增长。安全生产三项主要指标首次实现了五年来的零增长。政法综治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群众对政法队伍认可度继续提升。

  (记者宓路平 杭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