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80后”上升的速度让人惊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03:59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李松涛

  如果留心,你会发现,记忆中还是孩子的“80后”正在迅速长大,很多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像刘翔、姚明、郎朗、韩寒、李宇春这些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都已经成为符号化、标志化的时代人物。

  “看‘超女’的时候我突然发现,‘80后’正在以一种出乎意料的速度走上舞台。”《城市画报》编辑总监刘琼雄这样形容“80后”给他的感觉。前不久,他们推出了一期特刊,用了143页的篇幅来展现这整整一代人。

  刘琼雄说,自从3年前做了“70年代”的特刊之后,他就开始关注“80后”了。“我们想通过影像记录他们的真实生活。”“1980年出生的人,今年已经26岁了,多数都大学毕业并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城市画报》资深编辑桂梅说,“我们想找80个‘80后’,看看他们的生活,听听他们的想法。”

  几经讨论,他们确定了标准:热爱自己职业,在所在行业干得比较好。就这样,他们很快确定了80名来自全国11个城市的“80后”。

  配合镜头,编辑部还设计了25个问题。比如,“让你最烦恼的3件事”、“房间里最喜欢的3样东西”、“最刺激你的新鲜事物”等等,借此了解“80后”对生活、对社会、对自己的态度。

  采访的结果让编辑记者们很兴奋,因为“他们的语言有趣”。采访之前,桂梅用了“物质化”、“注重物质生活”、“自我”、“爱好广泛”、“开放”等字眼来描述自己对“80后”的看法。但在接触了这些年轻人之后,她的看法开始有了改变:“他们也有很低调的一面,没有我想像中那么张扬。他们对待爱情、对待性都很低调,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桂梅觉得,同“70年代”相比,“80后”似乎把机遇看得更重,“有一种渴望天上掉馅儿饼的想法”。“他们很多人对目前的物质生活感到不满足,相信有奇迹或者可以遇到好的机遇,让生活有更大的改变。他们的梦想不是奋斗之后的出人头地,而是不用工作,却可以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刘琼雄此前对“80后”也很陌生。为了准备这期选题,他特意去看韩寒的小说,结果“看完之后觉得差别不大”。可他还是觉得,“80后”拥有的社会机遇比他们的前辈要多得多。

  与3年前的“我们生于70年代”不同,这次的特刊定名为“超级80年代”。“之所以说他们超级,有三个原因。”刘琼雄向记者解释说,“他们上升的速度让人惊讶,甚至出现了‘超级’人物,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能够对社会话语应用自如。”

  这组报道并没有给“80后”一个总结性的文字,因为“这一代人还没成型”,“他们都太有个性,每个年份出生的人特质都不一样”,“我们只想记录下这个时刻真实的他们”。

  在卷首,执行总编这样描写自己对“80后”的感受:作为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我,最突出的感受是,看70个“70年代”的时候,觉得十分亲切;看80个“80年代”的时候,觉得非常有趣。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