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儿子?房子?孰能养老——“以房养老”引发理财观念和伦理亲情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07:54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周其俊

  年轻时“以钱买房”,年老时“以房换钱”,这种利用“倒按揭”方式获取养老资金的办法,在日前召开的一次养老座谈会上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有人认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以房养老”在国外已成为一种相当成熟的养老模式,应该在上海推广;也有人认为,面对抵押资产的变化,预付款的风险及房屋维修不当等影响,“以房换钱”存在着一定
的市场风险,不易推广。

  理财观念:养老资源创新

  记者采访的许多市民,虽然对“以房养老”的方式懵懵懂懂,但不少人认为这种养老方式多了点安全感。“虽然为了购买房子背了多年的债,但在养老问题上,还能指望上它,也值了。”普陀区的市民张宝根说。

  已退休的张宝根今年62岁,目前有一套商品住房。夫妻俩有两个女儿,都已工作。听说“以房养老”的方式后,他认为这方法很好,父母不用操心儿女,儿女也不用为赡养老人担忧,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

  张宝根说,“以房养老”首先是房尽其用,是个人理财规划的一大创新。把住房也作为一种养老资源,既强固了养老的物质保障,也让家庭最大一笔财富的价值流动起来。其次是可使两代人的代际关系从“过度依赖”向各自独立趋进。其三,即使是手中薄有家财,不敢消费的老年人也可放心大胆地购买住房,再用住房来养老,可做到居住、养老两不误。

  伦理亲情:房子该给儿子

  按东方人的生活习惯,子女赡养老人的方式更容易被老人自己和社会舆论认可。因此,在得到子女赡养的同时,将自己的住房在百年之后留给后代也被看作“天经地义”。因此有人认为,“以房养老”把房子和养老捆绑在一起,无形中让“住房的必须”和“养老的必须”处在了对立的位置:房价如果不能涨,至少亦不能降。

  专业理财师王萍表示,目前能接受以房养老的可能只有极少部分家庭。因为中国人习惯将财产留给子女,对许多老人来说,房产可能是他们最大的一笔财产。同时许多老人可能还会担心如果将住房抵押,子女很可能就不肯照顾他们了,老人不愿用放弃亲情和关爱来换取现金。

  在操作上尚有难题

  有关专家认为,从表面上看,“以房养老”很简单。它针对的是那些有房并且无需留房给继承人的老人们。他们和有关机构签订协议,在有生之年按照所拥有房产的价值每月领取一定的养老金,到他们寿终正寝之时,其房收归与之签订协议的有关机构。但在操作办法上,却存在着诸多难题。

  据悉,有关部门已委托保险公司研究“倒按揭”课题,而在外地已出现了“以房养老”的雏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