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农林厅长细说节约型农业“七重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09:01 扬子晚报

  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会议刚结束,省农林厅厅长刘立仁就接受记者采访,对如何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加快建设江苏节约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谈了省农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刘立仁认为,应当突出抓好七大节约型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七大节约型农业技术的重点即“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工、节能”。

  所谓“节地”,即各地要从强化耕地质量管理,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入手,提高耕地的高效集约利用水平。耕地地力调查、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立基本农田质量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这些事刻不容缓。要加快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遏制农用土壤退化、地力下降的趋势。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充分挖掘土、水、光、热资源的利用潜力,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率。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全量还田、有机肥施用及保护性耕作等耕地保养综合技术,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水平,力争“十一五”末全省新增1000万亩高产稳产田。

  所谓“节水”,首先要科学认识农业特别是水稻,是高耗水产业,农业用水占全社会总用水量的70%。目前我国一立方米水只能生产0.85公斤粮食,而发达国家高达2公斤以上。各地要加快培育新的耐旱品种,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节水栽培技术,加强现有节水技术的集成推广,大力推广覆盖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小麦综合节水技术、滴灌施肥技术等节水技术,节约用水。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资源状况确定农业种植结构和发展规模,把因水制宜引入决策机制。我省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发展喷灌、滴灌和软管浇灌技术。大力推进“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的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节约用水。

  所谓“节肥”,就是要求各地加快建立科学施肥的测土、配方、示范、推广体系,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种植制度,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改善养分投入结构,优化肥料运筹,改进施肥方法,发挥养分协同作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总施用量。要调优肥料品种结构,发展高效、专用、资源节约型肥料品种,逐步淘汰碳铵等养分含量低、易挥发、能耗大的化肥品种。大力发展针对不同土壤和作物类型的专用肥,支持开发高效缓释肥、生物肥料等高新肥料品种,提高肥料利用率。所谓“节药”,目的在于遏制不合理的过量使用化学农药,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影响生态平衡,危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趋势。各地要大力开发抗病虫良种、趋利避害播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农业措施,深入研究防虫网、灯诱、性诱、寄生性天敌等物理、生物技术,进一步完善化学农药的使用技术,并根据各地病虫害发生特点,把各项技术不断进行有机的组装配套,形成高效的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力争在今后五年内,主要作物上综合防治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成本各减三分之一。

  所谓“节种”,就是提高种子质量,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穴盘育苗等技术。目前我省农民种一亩小麦一般要25斤左右的种子,而科学用种只需10-15斤,每斤种子一元多,可节约10-20元。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每亩可节约粳稻种2公斤,节约杂交稻种0.5公斤,每亩可节种10元左右。要抓好大田作物的节种工作,大力开展种苗专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种供秧,重点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机插秧技术、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玉米单粒点播和一苗移栽技术、蔬菜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实现节约用种。

  所谓“节工”,即大力推广少免耕等轻简栽培和机械化生产技术,减少手工作业量,既可节约工本,又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

  所谓“节能”,就是希望各地大力推广沼气发电、炊事用能、秸秆发电、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节约广大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用电。积极开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高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和材料化水平,促进农村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把沼气等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与治理农村人畜粪便污染、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用能、促进无害化生产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加快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大中型养殖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用沼气技术,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大力开发农村太阳能,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刘立仁说,省农林厅已经采取积极举措落实“七重点”,还将尽快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干部考核机制,把建设江苏节约型农业的任务、指标、效果纳入各级农业部门的年度目标责任体系。马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