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二战劳工对日索赔国内诉讼提速 相信国内更公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10:06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北京代表处昨天挂牌成立,北京5家律师事务所与联合会签署协议,成为对日索赔国内诉讼的法律援助单位。在联合会的协调下,中国民间对日索赔国内诉讼进入正式工作程序。

  联合会会长童增介绍,民间对日索赔十几年来20多起官司至今无一取得最终胜利。随着对日诉讼的屡屡受挫,童增等开始筹备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于今年1月在香港注册
登记,并于昨天在北京挂牌成立办事处。

  联合会将致力于推动对日索赔的国内诉讼,将在维护和促进中日两国睦邻友好关系前提下,争取合理解决日本侵华战争战后遗留的民间问题,向日本政府、相关企业和人士依法索取应得的受害赔偿。

  挂牌仪式上,北京安元律师事务所等5个律师事务所分别与联合会签署协议,成为首批对日索赔国内诉讼的法律援助单位。他们将于近日代表田春生、张瑞和等二战劳工在国内提起对日索赔诉讼。

  对日索赔由在日本提起诉讼到要在国内打官司,是基于什么背景?在中国提起诉讼是否有法律依据?如果日本相关方面不理会在中国进行的诉讼,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会长童增。

  日法庭未能做到公正

  记者:民间对日索赔在中国提起诉讼,是何时提出的?为什么一直没有实现,其中的困难在哪里?

  童增:1990年,我在提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时,就有在中国起诉日本的意想,但后来因方方面面的原因没有操作起来。1994年,小野寺利孝等日本律师找到我,签署了代理协议,从而拉开了在日诉讼的序幕。后来,在日诉讼不断败诉,一些人又提出过回国起诉,但影响都不是很大。

  2003年9月18日,我作为中国劳工证人赴日,在日本札幌法院出庭时,深切感受了日本政府辩护律师的强词夺理和日本法院的不公正。在毫无悔改之心的日本右翼势力影响下的日本法院里,我们赢得官司的可能性非常小。

  依据相关法律原则和精神,对日索赔诉讼不仅可以在日本提起,也可以在中国提起。因此,我再度提出在国内起诉,并受到大家关注。

  相信国内法庭更公正

  记者:国际上,战争受害者提出的索赔一般是在受害者所在国提起,还是在战争发动的国家提起?

  童增:从已发生的诉讼看,在战争发动国提起索赔诉讼的较多,在受害者所在国提起的也有。

  记者:在民间索赔问题上,我国司法界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童增:在国内提起对日索赔诉讼,是一个崭新的问题,然而是有法理依据的。中国法院完全拥有司法管辖权,这是国家主权的体现,并完全在诉讼时效范围之内。建议中国立法或司法机关考虑出台明确的立法或司法解释,以利于中国民间对日诉讼的进行。

  记者:在中国提起诉讼,对战争受害者是否更有利?

  童增:实际上,在公正公平的法律原则上,无论在哪里提起诉讼,其胜算的几率应都差不多。但问题是,日本政府在对待侵华历史上不道歉、不赔偿、不认账的态度,使中国民间对日索赔官司在日本法庭很难获得公正判决。

  另外,目前要求索赔的受害者主要是老百姓,他们没有太多费用来索赔,而在日本诉讼所需的巨额费用,是大多数受害者及其家属不敢想象的,这让大多数受害者因此没能赴日进行索赔诉讼,使立案数量受到限制。中国是二战受害国,对战争造成的伤害和痛苦有切肤之感。而中国的法院“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会让中国法庭在对待民间对日索赔诉讼上,有可能作出更客观更公正的判决。

  日方不到庭不影响诉讼

  记者:诉讼在国内提起,会不会出现日本方面不应诉的情况,现有国际法律和中国法律是否对它有约束力?

  童增:按照通行法律规定,不应诉可传唤,传唤不到,可缺席判决。

  记者:已死去的二战劳工,其家属或朋友能否代为诉讼?与幸存者本人相比,他们的诉讼可能遇到什么问题?

  童增:为已去世二战劳工代为提起诉讼的适格的原告,应是其直系亲属,或劳工生前指定的承继者。由这些适格的原告提起的诉讼,与幸存者本人提起的诉讼,在程序上没有区别。

  困难在于,他们不是受害者本人,在言词陈述、证据提供、证据辨认等关键环节,有可能处于“有理难说清”的境地。

  所以,我们联合会当前最紧迫的工作之一,是尽最大努力,尽快找到尽可能多的日本侵华战争中的民间受害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