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地质工作的春天——写在地质工作会议召开之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19:06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3日电 题:迎接地质工作改革与发展的春天——写在全国地质工作会议召开之际

  记者 谢登科

  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地质工作会议3日在京召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新时期地
质工作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举国上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也是指导新时期地质工作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发布后召开的,意义重大,备受关注。大会将深入学习贯彻《决定》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部署新时期地质工作任务。

  新形势,新任务,对加强地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地质工作,地质勘查和科学研究成就显著。经过几代地质人的努力,相继发现和探明了一大批矿产资源。以大庆油田为代表的一大批油气田,使中国由一个贫油国转变为世界上主要产油国之一。发现和扩大了攀枝花铁矿、白云鄂博稀土金属矿、德兴铜矿等一批重要矿床,在此基础上建设了300多座矿业城镇,为我国建立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提供了资源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地质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油气资源勘查发展势头良好,固体矿产勘查开始走出低谷,公益性地质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始起步,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新的进展。在塔里木、鄂尔多斯等地发现了新的油气资源,探明了煤、铜、钾等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干旱地区找水、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等取得初步成效。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地质工作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包括能源资源在内的重要矿产资源的需要;不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不适应矿业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迫切需要实现大的发展和新的突破。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个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需要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的巨大投入。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资源约束加大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的储量增长低于需求和产量的增长,某些重要矿产资源产品消费量的增长大于产量的增长。矿产资源供应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目前,国际市场资源需求旺盛,资源竞争日趋激烈。中国要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必须首先立足国内,加强地质工作。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重要思想的提出,对加强地质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城乡建设、国土整治、地质灾害防治、人居环境改善等诸多领域,迫切需要地质信息支持和技术支撑,社会公众对生存环境、地质灾害、资源国情等地学知识日益关注,都需要通过加强地质工作满足社会需求。

  1999年以来,我国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实行重大改革,属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经济实力得到增强,改革取得了成效。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地质工作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限制了资源保障能力的提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面增强地质勘查的资源保障能力和多重服务功能,促进地质工作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国地质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制定新时期地质工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

  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制定一个指导新时期地质工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而使地质工作发挥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和基础支撑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地质工作面临的新任务而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

  《决定》从提出、起草到正式出台,都是在国务院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先后形成56次修改稿。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决定》起草工作高度重视,多次给予重要指导,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国土资源部认真贯彻国务院领导对加强地质工作的指示,将《决定》代拟稿的起草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周密部署。

  2005年3月26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致信国务院领导,提出加强地质工作拟采取8条重大政策措施的建议。3月28日,国务院领导批示,在认真总结地质勘查工作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一个指导性文件是必要的。文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与改革和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要相结合。国务院领导还指示国土资源部,要把地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拟采取的措施研究透,下力气把《决定》起草好。7月8日,国务院领导再次对《决定》的起草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关于加强矿产资源勘查,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成矿区(带)、重点矿种,以免战线过长,造成浪费。国土资源部迅速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研究小组开展专题研究论证,于8月底提出了《全国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分析与勘查规划综合研究报告》。

  2005年9月5日至6日,国土资源部在京召开全国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论证院士专家座谈会。中国地学界17位院士、60多位专家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我国需要重点加强勘查的16个重点矿种、11个含油气盆地、13个大型煤炭基地、16个重点金属成矿区带。这次会议的论证结果向国务院报告后,得到国务院领导的肯定,认为国土资源部的这一研究报告对国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对加强地质工作也具有指导意义。论证成果被吸纳到《决定》草案中,构成《决定》草案重要内容之一。

  9月22日,曾培炎副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相关部委共同表示了对加强地质工作、缓解资源瓶颈问题的关注,对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作出了积极配合和努力。11月10日,国务院在山西太原召开部分省(区)地质工作座谈会。各方一致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研究制定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非常及时,十分重要。曾培炎副总理提出五点要求,一是把矿产资源勘查作为地质工作的重点,二是完善地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加快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四是加大对地质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五是科学编制全国和各地地质勘查“十一五”规划。根据这些精神,有关方面对《决定》代拟稿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11月28日,国土资源部将修改完善的《决定》代拟稿正式上报,提请国务院审议。

  2005年12月2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18次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地质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

  2006年1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正式发布。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地质工作

  我国地质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新的历史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专门作出加强地质工作的重大决策,必将有力促进在新的时期实现地质工作大转变、大发展,是我国地质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决定》着眼于战略和全局,从关键性环节和根本性问题入手,明确了新时期地质工作的地位作用,明确提出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科技、新政策来加强地质工作,是指导新时期加强地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战略部署,对全面增强地质勘查的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促进地质工作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突出能源矿产勘查,加强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做好矿山地质工作,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强化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监测,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决定》明确了地质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给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也给地质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十分重视《决定》的贯彻落实,作了重要指示,为贯彻落实《决定》指明了方向。

  加强地质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足国内、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完善体制、依靠科技的基本原则,统筹地质工作部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统筹矿产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勘查,统筹国内地质事业发展与地质领域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地质勘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质工作体系。切实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的重大突破。

  加强地质工作,是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面临着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资源约束。造成资源约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质勘查滞后。因此,只有切实加强地质工作,实现重大找矿突破,才能可靠地提高资源保障程度,有效缓解资源约束。

  加强地质工作,是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的重要基础,是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社会公众对生存环境、地质灾害、资源国情等知识与信息日益关注。只有加强地质工作,发挥其基础性作用,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加强地质工作,也是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地质科学正在进入以地球系统科学体系为标志的重大转折时期,必须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强地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不断为地质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

  加强地质工作,任务光荣,责任重大。只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真正把《决定》的要求落到实处,我国的地质工作者就一定会铸就崭新的辉煌,我国的地质工作就一定能够迎来改革与发展的春天。 (完)

  相关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