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疯狂“储备金”倾覆“民办教育航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04:57 深圳特区报

  疯狂“储备金”倾覆“民办教育航母”

  南洋教育集团10所学校倒闭内幕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刘云伶赵华赵仁伟

  2005年底到2006年初的短短数月内,曾经“红”极一时的南洋教育集团在各地的10所15年制(从幼儿园到高中)分校接连倒闭,师生被分流。

  究竟是什么倾覆了有“中国民办教育航母”之称的“南洋”?

  从“天堂”到“地狱”

  3月中旬,风光十余年的山西南洋国际学校被太原市政府无奈地接收,变为“太原市第三实验中学”。此前,济南、青岛等地的南洋学校相继“关门”。

  在继山西南洋国际学校之后成立的大连、济南、大同等南洋教育集团各分校,师生们也同样遭遇了“冰火两重天”。各地南洋学校相继走入绝境,不得不停办。各地政府或采取师生分流办法,或将学校整体纳入公办序列,使南洋师生暂时得到安置,但由于各分校累计拖欠学生“储备金”高达5亿元,悲剧仍未终结。

  资金“黑洞”致危机爆发

  有关人士指出,“储备金”办学模式是“南洋”危机的导火索和焦点所在。

  “南洋”创始人任靖玺采取向学生家长收取教育储备金的融资方式办学,即在入学时向学生一次性收取8万元到32万元不等的资金作为“储备金”,许诺学生毕业时全部返还。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学费、伙食费全免,若半途退学,甚至可以将免费资格转让他人。据太原市教育局调查,从1994年在山西建立第一所南洋学校起,南洋集团一直以向学生收取高额储备金循环负债投资的模式快速扩张,在十余年内建起了12所学校,其中2所大学,10所15年制学校。

  2005年秋季,由于很多到期“储备金”迟迟未兑现,各地南洋学校陆续陷入资金“黑洞”,南洋危机终于全面爆发。

  财务一直处于监管“盲区”

  太原市教育局副局长施永宁说,在敛财动机驱使下,南洋学校极不正常的管理模式和长期脱离监管的财务运行,是目前我国很多民办学校亟待医治的“通病”。

  提起南洋的管理模式,施永宁以“可怕”来形容。他告诉记者,尽管在银行数次降息后,靠“储备金”利息维持运行已成“泡沫”,学校却长期处于高成本运行状态,山西南洋国际学校每月仅教职工工资就需50万元。

  南洋集团及各分校财务状况一直处于监管“盲区”。有关人士告诉记者,10多年内,尽管“南洋”每年接受年度审计,但无一所分校查出问题。

  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认为,鼓励和促进民办学校发展,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同时还应注意从法律法规上细化民办教育的风险规避机制和违规惩治机制。各地政府应加速地方立法,尽快完善民办学校的监管措施和风险预警机制。物价、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也应完善民办学校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大对教学业务、收费标准、学历证书发放等方面的监管查处力度。(据新华社太原4月3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