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越剧百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23:45 新京报

  2006年3月27日,是越剧百年华诞日。曾有专家说,因为有了越剧,戏曲才没有被时代淘汰;因为有了越剧,中国戏曲才保持了年轻状态。但在进入后工业娱乐时代的今天,中国传统戏剧的没落却是不争的事实。2002年始,越剧在一些城市渐趋淡出,据来自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一项调查表明,越剧的最大市场在农村,该团60%的收入来自农村。从当初的农村跳入城市,再由城市转向农村,百年越剧,几经轮回。

  

越剧百年

  一名衣衫单薄的演员正在等待上台,正月里的寒风吹得她瑟瑟发抖。2006年2月1日,飞翔越剧团在嵊州市城关镇山前村演出。进入后工业娱乐时代的今天,中国传统戏剧的没落是不争的事实。自2002年起,越剧开始从一些城市渐趋转入农村。

  

越剧百年

  2006年3月11日,杭州市萧山区下亭村,飞翔越剧团戏台后台,一缕阳光照在一名演员的脸上。国有剧团遭遇生存困境的同时,民营越剧团却像烂漫的山花,开遍了江浙农村。

  

越剧百年

  2006年2月11日,杭州市萧山区下亭村刚刚建好的篮球场,飞翔越剧团搭建了简陋戏台。与躯体庞大的国有剧团相比,精干的民营剧团更受农村欢迎。

  

越剧百年

  2006年2月11日晚,飞翔越剧团在杭州市萧山区下亭村演出,服装师正为剧团的伙头工老黄穿戴。应村民的要求,剧团要在正戏开演前加演15分钟的武戏。

  

越剧百年

  2006年2月12日,诸暨市黄家埠村,跑龙套的姚丹丹在妈妈的帮助下化装。丹丹是宁波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从小喜欢越剧,每逢寒暑假就到戏班随母亲学戏。

  

越剧百年

  2006年2月2日,飞翔越剧团在嵊州市城关镇山前村演出神话剧《追鱼》时利用烟雾制造效果。为了在竞争中站稳脚跟,飞翔越剧团不得不更新设备,喷雾器、电子显示板等成为必备设施。

  嵊州市飞翔越剧团是一个典型的民营戏班,有17名女演员,2名演绍剧的男演员。他们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在主演越剧的同时,不时要兼演一些其他剧种的戏。飞翔越剧团的老板吴豪祥是演绍剧出身,而老板娘则是演越剧的。类似的民间戏班,这种夫妻档是最常见的。他们的生活很俭朴,三四天就卷铺盖搬道具转移地点,吃大锅饭、睡地铺。

  民营戏班一般都是未经专业训练的临时演员,嵊州是越剧的发源地,民间越剧风气一直很盛,通常班主在村子里面挑个头,就能凑集起来一小帮人,嵊州市飞翔越剧团就是这么临时组建的。如果在团里有几个撑得住的角儿,加上班主在外面联络一下关系,演出就这么一个村接一个村的开始了。

  “我们的活也不好干,你看现在还行,一出正月就没人看了,那个时候活都不好做。”班主吴豪祥说。“要是过了三四月没有活干,就回家休息,等到下半年秋天再开始,一年就这两个时间好挣钱,挣了钱就回家过日子去。”演花旦的李金燕在一旁补充道。李金燕今年42岁,14岁学艺,如今哪个班主要组团,都想请她,有了名气,日子也会好过些。“其实我们挣得也不多,好一点的一个月下来能挣个三千,也要看角色,生、旦、净、丑和主胡、司鼓等骨干演职员还好,其他的也就一千左右,不过总比在家里或去工厂打工要好多了。”李的口气中还是有些无奈,毕竟一年中难得能跟家人在一起。

  与李比起来,跑龙套的姚丹丹就是“小学生”了。今年二十不到的她,跟着妈妈一起出来唱戏快三年了,在后台的时候,丹丹搀着妈妈的胳膊,一声不吭,稚气中透露着超越同龄人的成熟。“跑龙套一个月下来,就五百多些吧,在外面跑场子的时候,每天都在演戏,只是偶尔才去买卖东西,出来一趟常常三四个月不回家,到头来也能省下点。”丹丹似乎还是不习惯这样的生活。

  “好的时候像神仙,不好的时候像狗一样。”今年26岁的毛丽萍带着夸张的表情对我说,一边说一边在后台忙着往脸上补装。她17岁出道,十年的工夫已经变得很“江湖”了。“我们的生活也是靠天吃饭,碰到条件好的村子,可以给我们住镇上的宾馆,还都是单间,条件不要太好!碰上条件不好的村子,就借住在村民家里,东面住一个,西面住一个,要是房子不够用就找那些废弃的房子,我们还住过破庙呢,四处漏风的那种。”她说到破庙的时候加重了语气。

  “我们都是业余演员,平常演戏间隙也要抓紧补课,看看剧本,听听名角儿的唱段,平常业余时间一般都干这个了。”今年25岁的黄丽萍一边听《梁祝》的选段一边说。17岁出道,黄还算是一个新手。

  辛苦归辛苦,再苦也是做自己喜欢的事,钱虽然少,可是总比在家里或去工厂打工来得多。这样的逻辑,在江浙一带的民营戏班里非常盛行。

  目前,越剧发源地浙江省绍兴嵊州市活跃着100多个规模大小不等的民营戏班,每个剧团15至20名演员。据统计,浙江的民营剧团已经发展到452个,从业人员1.5万余名,还有一大批季节性的民营剧团不计算在内。这些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农民自己的艺术团体,长年活跃在山区、海岛、乡村,每个剧团平均每年演出350场以上。

  史训锋 郑福利 摄影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