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他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奥秘之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00:00 东南早报

  早报讯(记者颜剑虹)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为“1+1”。这一猜想称之为“哥德巴赫猜想”。中国人运用新的方法,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为世人所瞩目。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人———陈景润。

  不过,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后又回到厦门大学,并以厦大为起点,走上了他的
科学研究之路。不善言辞钟情数学

  陈景润1933年生于福建省闽侯。他在小学读书时,就对数学情有独钟。第一次接触到“哥德巴赫猜想”是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的时候,当时他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的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讲课,那位老师讲的正是这一世界数学难题的故事,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陈景润1950年考入厦大数学系,1953年毕业,是建国后厦大招收的第一批学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一所中学教书,但是,不善言辞的他一年后只得回到福州老家。这时的陈景润生活十分艰苦,有时甚至靠到街上摆摊得以度日。

  潦倒时厦大接纳了他

  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母校厦大接纳了他,当时的厦大校长王亚南将陈景润带回了厦大,并安排他回到数学系资料室当资料员,这等于重新给了陈景润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充分地进行研究工作的时间。

  重新回到厦大,陈景润问当时的厦大数学系教授李文清,他该读什么书。李文清向他介绍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今年88岁的李文清已经从厦大退休,他说,陈景润当时将华罗庚的这本书读了近30遍,反复演算,并写出了第一篇论文《他利问题》。

  从厦大走上科研之路

  陈景润把论文交给李文清,李文清又请数学系其他老师仔细读过之后,觉得没问题,便把论文托人转给时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的华罗庚。当时正值全国数学会,看到论文后,华罗庚立刻发电报要陈景润去宣读他的论文。

  李文清回忆道,在数学论文宣读大会上,陈景润站在讲台上十分拘谨,在黑板上写了一会,没说几句话,又对着黑板一直写,急得他只好自告奋勇地上台,帮忙讲了一半,华罗庚也上台作了补充,有人说,陈景润的这次科学报告“是三个人发表的”。

  1957年9月,在华罗庚的建议下,中科院致函厦大将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工作。

  成名后难忘厦大

  1966年,陈景润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1+2”证明结果,即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一个就是奇质数,另一个则是两个奇质数的和,这是“哥德巴赫猜想(1+1)”至今最好的成果。其后,他用了8年的时间来完善它。1973年《中国科学》发表了他的证明全文,引起国内外数学界的高度重视。陈景润的这项成果后来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定理”,是“重要的数论方法———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

  取得成就之后,陈景润并没有忘记厦大,在1977年8月他写给李文清教授的信中,陈景润还表达了希望调回厦大数学系工作的愿望。1981年,陈景润回厦大参加了母校60周年校庆活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