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三级共联共建 谷城“一建四改”为新农村建设奠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04:16 荆楚网-湖北日报

  本图片均为记者李先宏摄

  

三级共联共建谷城“一建四改”为新农村建设奠基

  五山镇田河村农民新居

  

三级共联共建谷城“一建四改”为新农村建设奠基

  五山镇堰河村“环保小卫士”

  

三级共联共建谷城“一建四改”为新农村建设奠基

  石花镇平川农民在网上冲浪

  

三级共联共建谷城“一建四改”为新农村建设奠基

  堰河村一角

  

三级共联共建谷城“一建四改”为新农村建设奠基

  农家门前的太阳能节能灯

  

三级共联共建谷城“一建四改”为新农村建设奠基

  小坦山村文明公约

  

三级共联共建谷城“一建四改”为新农村建设奠基

  堰河村正在建设中的污水处理池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张胜利、李先宏、通讯员全正斌、胡明学)精巧别致的生态田园山镇,四通八达的水泥公路,竞吐新枝的茶叶基地,整洁的村庄新貌。3月30日,省委书记俞正声在谷城县五山镇调研新农村建设,对该县集中财力建设新农村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谷城县新农村建设起步于2004年。当年9月,该县以“三级联创”为载体,通过发挥党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整合各种资源,统筹各方力量,按照“因村制宜、科学规划、示范引导、分批推进”的思路和“六新”标准,以“一建四改”(建沼气、改灶、改水、改厕、改猪圈)为突破口,县乡村三级共联共建小康新村。

  该县选择6个村试点,第二年又集中建设30个村。36个村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坚持把水、电、路硬件建设与环境整治软件建设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与文明创建结合起来,把“一建四改”与提升农民素质结合起来,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树立了标杆,提供了样板,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进这36个小康新村,一股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到处是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清澈明亮的溪水,新颖别致的小楼,舒适美观的庭院。据统计,36个村80%的农户进行了庭院硬化美化,90%的农户出门即可走上水泥路,98%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5%的农户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绝大部分农户开通了闭路电视,用上了网电,村村建成了标准化卫生室,绝大多数村还制定了文明公约、村民手册,推行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初步显现。

  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谷城新农村建设走笔之一

  

  记者张胜利 李先宏 通讯员全正斌 胡明学

  

  阳春三月,山花烂漫。3月18日,星期六。汽车穿行在青山绿水间,和煦的春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

  还未到达目的地——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随行的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启合就兴奋地向记者介绍起他们的新农村建设“经”。

  谷城的新农村建设起步于2004年。那一年,在“三级联创”活动中,谷城县第二次登上了全省“农村党的建设先进县”的领奖台。

  面对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三级联创”如何深入?

  深入的思索,系统的调研,思路逐渐明晰:寓“三级联创”于农村小康建设之中,用统筹的理念,通过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以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为重点,整合县、乡、村三级力量和社会各类资源,创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小康新村。

  

  中午,车在堰河村天艺茶庄院内停稳。这一路上,陈启合滔滔不绝地介绍该县的新农村建设“经”。

  小康新村如何建?县委制定了“六新”标准,即建设设施配套的新环境、选准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建立村级管理的新机制、培育素质较高的新队伍、提供卫生健康的新保障、形成文明向上的新风尚。“六新”标准又被细化为“五通、八有、三无”16个具体指标:通路(水泥路或沥青路)、通电(农网改造全部完成)、通水(农户用自来水达到80%以上)、通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通电话(达到80%以上);有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合格的卫生室(农民参合率达到100%)、有舒适的住房(人均25平方米以上)、有完善配套的庭院(配套沼气池、猪栏、厨房、厕所,院内硬化、绿化),有稳定的收入(户均年纯收入不少于1万元),有科技致富明白人(户均不少于1人),有战斗力强的村支两委班子(村支部达到“五好”标准),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全村无计划外生育、无社会治安刑事案件、无群众上访。

  小康新村按照“统筹规划、示范引导、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的原则进行建设,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不盲目铺摊子,不负债搞建设。

  小康新村建设从何入手?从农民最关心、见效最快、最能得到实惠的事情入手,选择“一建四改”(建沼气,改水、改厕、改圈、改灶)作为小康新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于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改变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俗。“这与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是吻合的。”陈启合兴奋地说。

  

  “在谋划小康新村建设时,我们就注重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建设的‘大合唱’。”陈启合说。

  一是整合领导力量。县里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牵头抓总,县“四大家”领导包村,县直部门包组,相关责任单位专抓,县、乡、村三级共联共建。

  二是整合资金投入,捆绑使用各类资金,以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

  三是整合群众力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四是整合党建成果,围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探索开展了重大村务管理票决制,由群众作主决定。

  五是发挥党员干部的骨干作用。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产业经济,带头参与公益建设,带头改造家庭环境,带头弘扬社会正气,带头传播先进文化。

  经过两年的建设,36个试点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村选准了特色鲜明的发展路子,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初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

  正在复制的“五山模式”——谷城新农村建设走笔之二

  

  

  五山镇堰河村三组村民马建华家,一座漂亮别致的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

  见有客人来访,马建华笑呵呵地将记者一行让进堂屋。

  从堂屋往里走,右边是厨房,左边是卫生间。厨房里满墙是雪白的瓷砖,打开灶台上的沼气炉,蓝色的火苗咝咝作响,拧开灶台旁的自来水管,哗哗地流出清澈的山泉。

  客厅里,双人沙发前摆放着一个套袋垃圾桶,沙发上方的墙上悬挂着分体式空调。

  主人泡上新茶,茶香扑鼻。说起这几年生活的变化,马建华笑开了花。“以前饭都没有吃的,现在时不时地还买些粗粮吃。”

  说笑间,马建华1岁2个月的外孙女,摇摇晃晃地跑过来,要外婆给她擦鼻子。擦完鼻子,她从外婆手中要过卫生纸,又摇摇晃晃地跑到沙发前,将卫生纸丢进垃圾桶里。

  见记者感到惊讶,马建华解释:“村里实行垃圾分类,大人、小孩都知道讲卫生了。这都是孙老师教的。”

  

  马建华所说的孙老师,是北京民间环保组织“绿十字”的画家孙君。

  孙君,一位执著的民间环保人士。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五山镇党委书记余宝军——一个立志改变农村面貌的基层干部。

  共同的语言,使孙君和余宝军走到了一起。他们选择堰河村进行试验——建设生态文明乡村。

  堰河村,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依山傍水,堰河由南向北穿村而过,清冽的河水汩汩作响。曲曲弯弯的小道两旁,挺拔的意杨,高耸入云。

  村民们的楼房是全县盖得最早、盖得最多的村之一。“但出门却是脏乱差,垃圾四处丢,猪圈连楼房,客人未入门,臭气先扑鼻。”村支书闵洪彦如此描绘以前的村貌。

  闵洪彦——一个颇具现代意识的农民。1991年,他上任村支书时,村里还是穷山恶水,树木几乎被砍光。上任后,他带领村民大搞植树造林,发展茶叶、中药材、养殖业。10多年的艰苦努力,村民变富了。

  正在为改变村容村貌而苦恼的闵洪彦,欣然同意进行试验。

  2004年9月,生态文明村建设启动。这也是谷城县小康新村建设启动的日子,堰河村是首批6个试点村之一。生态文明村建设被融入到小康新村建设之中。

  

  试验从教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开始;小康新村建设则从“一建四改”入手。“一开始,绝大多数村民都反对,‘一建四改’也没有多少人响应。”闵洪彦回忆。

  孙君就从娃娃抓起,在村小学进行环保教育。小学生们被训练成一个个“环保小卫士”,让他们去影响家里的大人。

  没有人愿意进行“一建四改”,党员干部首先带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慢慢地,村民们的观念改变了,开始接受垃圾分类,纷纷进行“一建四改”。

  农户将垃圾进行干湿分装,干垃圾由保洁员定期上门清收,然后送到村垃圾场集中分类处理;湿垃圾则置入沼气池中。

  农民多年的习惯改变了,垃圾不再随处倒了,农户家庭的卫生整洁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

  生态环境的变化,为堰河村找到了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利用沼液这一上好的有机肥料,建起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和有机茶园。依托茶叶产业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发展起了融茶叶制作、茶艺表演、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业。

  堰河村的实验引起广泛关注,被媒体称为“五山模式”。

  

  垃圾分类首先在田河村复制,继而复制到所有试点的小康新村。

  县委书记周霁说:“新农村建设不但要建新村,更要培育新农民。”

  为此,在小康新村建设中,县里投资50万元在试点村建起了远程教育网站,运用现代传媒培训农民;为试点村建立了85个文化中心户,组织农民编村歌、演村戏、制订村规民约,让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新观念。

  堰河村打“绿色”牌,做“山水文章”的发展路子,也被广泛借鉴。

  周霁说,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但发展经济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因此,谷城在发展农村经济时,不再鼓励乡乡点火,村村冒烟,而是依山借水,确立了茶叶、花椒、森林旅游、水力发电等6大绿色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引导农民在还原生态中实现致富目标。

  36个试点村均选准了切合本村实际的经济发展方向,探索出了工业主导、粮油生产、畜禽养殖、商贸服务、生态旅游、城郊开发6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投入机制“四两拨千斤”——谷城新农村建设走笔之三

  

  

  建设新农村,要投入大笔的资金。但钱从何而来?资金又如何使用?

  谷城的实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钱的“思路”。

  五山镇党委书记余宝军说,建设新农村无疑需要大笔的钱,但有些事情是不需要多少钱的。我们就先从那些不需要钱的事情干起。

  如教农民进行垃圾分类处理,改变室内室外和个人的环境卫生,政府和农民都不需要什么投入,但却从观念上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不要小看了农民观念的改变,它是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引擎。”余宝军说。

  但“一建四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却需要政府的大量资金投入。

  钱从何而来?谷城运用统筹的理念、整合的办法,调动各级各部门的力量,激活社会各方面的内在动力,开辟了“财政专项投入、涉农项目投入、部门扶持投入、农户主体投入”4个投资渠道。两年来,全县共争取落实扶贫、农发、村村通、能源、人畜饮水、卫生改厕等各类支农建设项目资金1200多万元,用于小康新村的“一建四改”。

  

  有限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如何使用?谷城采取资源整合、捆绑使用的办法,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县委常委、县小康新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启合说,长期以来,涉农资金分散掌握在众多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撒胡椒面,资金“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

  为集中财力、物力建设小康新村,谷城县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捆绑使用”的原则,将各部门的资金整合集中起来,向小康新村建设试点村倾斜。

  资金的聚集效应得以充分发挥。据统计,两年来,36个试点村共完成投资3700多万元,80%的农户已经或正在开展庭院改造,半数以上的农户建起了沼气池;硬化公路500多公里,90%的农户出门即可走上水泥路;98%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5%的农户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绝大部分农户开通了闭路电视,用上了网电,村村建成了标准化卫生室。

  

  投入机制的改变,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了镇、村、农户和社会的投入。

  石花镇平川村投资,把水泥公路修到了组,今年将通到户;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管道通到了每家每户。村民装修房子,村里补助3500元,每年扶助5户特困户建房。

  小坦山村农民进行“一建四改”,在国家补助800元的基础上,由村集体经济收入中再补200元。

  庙滩镇万家营村在小康新村建设中,计划整修303省道两旁环境,利用村中心地带的一片荒地修建花园,以改变脏乱差的形象。

  在该村投资办厂的两位老板,各捐资1.5万元。他们说:“环境美化了,我们也能受益。”

  据不完全统计,在小康新村建设中,社会各界捐资捐物,累计折款510万元。

  在小康新村建设中,通过以奖代补,宣传发动、服务带动、评比促动,充分调动了农民投资投劳,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两年来,36个小康新村建设试点村的农民,累计投劳25万多个,农户的投资总额达到2500多万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