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万名干部下基层报道:作风篇 清风扑面暧人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09:19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前一篇报道《心系这片希望的热土》,讲述了万名干部下基层真情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动人事迹,我们从驻村干部的模范行为中,看到了他们转变工作作风,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一面,其实,对于下乡干部而言,进村入户,本身就是一次心灵洗礼。

  到农村去,到最火热的生活中去,我们的干部就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不畏天寒地冻,不畏路途艰险,满怀热情地走进了千家万户。

  万名干部下基层,同吃同住同劳动是一项基本的工作要求,同时也是密切干群关系的一条途径,深入到群众当中,全身心融入到农村工作当中,这是临行前组织上的嘱托。

  万名下乡干部大多是单位的业务骨干,他们熟悉农村工作,他们对农村有着浓厚的感情,因此,从踏进农村土地的那一天起,他们就再也没有把自己当成是局外人了。驻村第三天,住在湟中县李家山镇岗岔村的驻村干部李文英等人一起床,看见房东正在院子里清扫积雪,就像往日一样迅速穿上棉大衣,顺手拿起了扫帚……

  岗岔村在山顶上,由于气候的原因,隔三岔五就有落雪,有时厚达10厘米。因此,早晨起来帮助房东打扫院内院外的积雪,成了驻村干部清晨的“必修课”,每日三餐,在驻村期间是少不了的,但为了给房东“减负”,他们主动下厨房,亲自掌勺给大家炒上酸辣洋芋丝、酸菜粉条等可口的饭菜,从此,农家小院里不时飘荡起欢乐的笑声。

  村民屈有锋深有感触地说,这年头,省上到村里来的干部多,就连住到家里面的干部也多,但就是没见过像这次来宣讲中央一号文件这机关报好干部,白天干完正常工作后,早晚帮助家里劈柴、扫地、做饭、挑水,每天晚上还帮助小孙女补习功课……中间他们回西宁办事,回来时给家里带来了大米、蔬菜、水果、菜叶、桂圆、冰糖、红枣;给小孙女买来了新书包、铅笔、写字本;给我带来了眼药、感冒药……

  万名干部下基层,就是要让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团省委的驻村干部是这样理解的:做让群众满意的事,不见得都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多的是一些事关群众利益的“小事”、“琐碎事”。但是,“人民利益无小事”,事小意义大,如果离开这些惠及群众的“小事”去空谈一些大道理,就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把实用技术培训班办到农民家门口,让当地群众倍感亲切。

  省人大常委会驻村干部温丽蕴说,短短半个月的驻村入户工作,对我以及很多的下乡干部心灵触动是明显的,以往总认为自己的机关报里工作收入差、待遇低、生活上常常跟别人比来比去,心理上总不平衡。然而走出机关进村入户,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与那些困难农区相比后,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我觉得,我们机关干部不仅要到沿海地区学习先进经验,还要经常深入到农牧民家时右侧有这样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到群众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就可以结合本职工作,更有针对性地找出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三农”的结合点,驻村不驻村,真是不一样,驻村不仅驻出了感情,而且还是一次生动的人生教育课。

  肺腑之言、情真意切,没有真情的投入,哪来如此深刻的感情?

  一位厅级干部在谈到驻村感受时说,一个共产党员,无论职位多高,地位多高,必须始终把自己受教育、把人民群众得实惠放在第一位。只有自己先受教育,才会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才能与他们同呼吸、同命运、同甘共苦,努力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惟其如此而已,群众才能真正得到实惠。

  省委办公厅下乡干部景庆凤很有感触地说:“我是从学校毕业后第一镒深入农村锻炼,进农家,吃农家饭、睡农家炕,干农家活,真真切切体会到贫困农民生活的艰辛,感受到他们渴望富裕的心还必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无时无刻不被他们的朴实、忠厚打动着,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自己,要扎实工作,多听听农民的心声,多为他们办些实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中,许多县以上领导干部在驻村中,绝大多数做到了“无上级会议不离村,无重大任务不离村,无急办的事情不离村”,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解决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转变作风的突破口,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建设新农村,不仅需要有着手眼前、踏踏实实的热情,更需要有高瞻远瞩、着眼未来的创造激情。为此,调查农村、认识农村、研究农村、改变农村,已成了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如省农行、省地税局、省水利厅、省林业局等单位的驻村干部,关注驻地农村经济发展,关心农民的生存状态,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他们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内涵,相继编写了富有生动内容的驻村调研报告,为当地制定新农村发展规划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转变干部作风,制度是保证,领导带头是关键。大通回族自治县领导趁热打铁,切实转变机关下乡干部作风,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服务三“三农”长效服务机制,严格要求下乡干部结合实际,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协调联系制度等,确保“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形成挂村联户机制,作为对传统“进村入户”的补充及延伸,把部门一对一挂村、党员一对一挂钩孤寡病残户制度化、日常化。

  循化藏族自治州31名厅级干部率先垂范,每到一处都吃农家饭、听农家言、解农家忧,开展了“四带四送”活动,即“带任务、带餐费、带行李、带感情”进村入户,给农民“送技术、送政策、送信息、送温暖”。把民情动态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意愿作为第一准则,把富裕群众作为第一目标,在全州开展了走访百家、座谈千人、发放万份征求意见表的“百千万”活动。“察民情、解民困、交民友”,领导干部走出机关大门,在“三同”中与群众谈心交心,解惑释疑,排忧解难。驻村入户联系群众,促使各地干部思想作风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此之前,有的同志认为,现在交通发达了,通讯也很方便,到底还有无必要住进农户,是否又搞形式主义?可真正在农村住了几天后却深深感到:下去与不下去大不一样,住与不住更不一样,一些领导干部原以为自己本来是生在农村、来自基层,当了领导后也没少往基层跑,对要求领导干部驻村入户不理解,认为没必要,在村里住上几天后,认识到自己过去说是了解农村,其实并不真正清楚。有一位县委书记在总结下基层后的体会时说:“在短短几天时间里,我们领导干部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为,汇集起来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经常地深入基层,才能使我们带着感情和激情工作,才能让我们的工作作风更扎实。”

  领导干部亲民爱民的朴实作风,也让农牧民群众倍感温馨。金银滩的藏族牧民用藏语相声表达了他们的心声:“一号文件暧人心,驻村干部像亲人,学生上学不收钱,农民劳作不上税,生活困难有救济,计划生育有奖励,新农村建设美如画,政策好比太阳金灿灿,生活就像酥油香喷喷……”(作者 杨华 罗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