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低保调查(5)低保金如何变成“养懒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13:2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何故放弃就业“竞争”低保?

  “低保不能养懒汉,低保金更不能变成‘养懒金’。”在许多从事低保审核工作的公务员眼中,这是一条非常严格的原则,但一些困难群众却对此另有想法。

  今年38岁的郭积山,是兰州某社区的综合治理员,从事巡逻、卫生等项工作。综治
员有点义务性质,所以工资很低,每月仅仅170元,而且3个月才能领一次,收入远远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找个企业干点杂活,每月最少也能挣四五百元,相当于现在3个月的收入,那么为什么不去“充分就业”呢?面对记者的疑惑,郭积山透露了自己的打算:“如果综合治理员干得好,又在社区街道混得熟,就可以申请低保。即便申请不上全额的,差额的也行。现在,社区的干部已经答应了,下个月申报的时候,就轮到我了。”言语间,他对自己即将搭上低保这班车满怀憧憬。

  街道、民政干部面对有业不就,拼命要往低保队伍里钻的“可就业人口”,时常束手无策。“对这样的居民我们很头疼,入户调查发现他们一方面很穷,另一方面又放着工作不干,真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没有办法,有时也给他们发点低保。”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有一家低保户,每月仅能领到16元的低保金,但说什么也不愿意放弃低保。

  不管别人怎么说,郭积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非要领低保不可。

  “如果进了低保,孩子每学期300多元的学杂费就不用掏钱了。”这便是郭积山心中盘算的“小九九”。

  记者在兰州各社区采访中发现,像郭积山这样的低保申请户还真不少。家在农村的张莉,几年前嫁给了兰州市铁西村的一个贫困户,早先两口子靠卖小吃维持生活,等到孩子7岁该上学时,一家人借遍亲戚朋友,凑了1万多元,给张莉和孩子买了个城镇户口,排队等着领低保。

  “这些人并不看重那点低保金,而是把低保卡当成了通行证。”兰州市城关区民政局副局长王玉兰说。她负责全区4万多户低保人口的审核工作,对这种现象见多不怪。

  据了解,低保户子女不仅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享受“两免一补”(免学费、杂费,补助课本费),而且,从冬季采暖费到水电费、医疗费、有线电视费,乃至申请廉租房、参加就业培训,低保户都可以享受减免优惠。

  正是看中了“低保卡”的“含金量”,一些人不仅有业不就,甚至有“福”也不享,非要弄成家徒四壁。

  王玉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三口之家能争取到足额低保,按照兰州市人均209元的保障标准,就意味着有了每月627元的稳定收入。但如果一人就业后,拿到了400元的月收入,其低保金就要减少400元,家庭的实际生活并无改善,相反还要“倒贴”许多交通费,甚至还有退出低保终止各种“福利”的风险。所以,有许多可就业人口什么活也不干,宁愿常年吃“低保”。

  核查难困扰政府部门

  在兰州市的三县六区中,城关区低保资金最充足,每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3500多万元,地方配套450万元———按规定,地方财政资金的配套比例是10%,而城关区多拨了100万元。总共4000多万元的低保金,每年要通过区民政局低保办的7名工作人员审核后,发到全区4万多低保人口的手中,工作量很大。

  “把4万多人的资料,从头到尾看一遍,7个人就要忙半年。”城关区民政局的干部如此说。

  低保核查工作难度最大的,还不仅在于申请者多,更主要的是因为申请者的真实收入情况很难摸准。首先,隐性收入就没有办法调查,打零工、卖报纸这样的隐性就业方式,只能凭经验估算其收入;其次,一些完全就业的人口,其收入证明也很难查实,有些单位在为职工开具申请低保证明时往往是“只送人情”。

  为了提高效率,兰州城关区民政局也想了不少办法。他们把低保人口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什么收入都没有,也没有亲人可依靠的鳏寡孤独老人;第二类是残疾人,因残疾失去了劳动能力;第三类是失业、下岗人员;第四类是买断工龄的工人和复员退伍军人。前两类变化不大,基本上长期享受低保。而后两类需要随时调查了解。

  虽然从严核查的范围大大减少,但是工作人员还是常常审不过来。“粗放式审核”一方面让一些人有机可乘,另一方面,又使那些本应该进入低保序列的困难居民,时常错失了入保机会,或者保障程度很低。

  为了改变这种“撒胡椒面”、大锅饭式的审核体制,兰州市城关区计划为那些鳏寡孤独老人再提高10%的保障标准,同时对残疾人士根据伤残程度区别享受低保的比例。城关区民政局副局长王玉兰说:“一面给应保户增加标准,一面打算聘请一批社会监督员,通过调查、暗访等多种方式,彻底查清低保申请者的真实收入状况。”

  但是,政府真需要付出巨大的行政成本,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监督每月仅仅209元的低保吗?这不仅是王玉兰的困惑,也是社会的困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