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百万移民撼天地——三峡移民精神礼赞(上篇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13:35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新华社记者杨维成 刘健 郭立

  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拆毁近340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迁建1500多家工矿企业,淹没30多万亩农田。这些都为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创造了条件。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算式,更是一本政治账、情感账。挥一挥手,作别故园的千
重稻菽;鞠一鞠躬,叩别黄土下的祖辈魂灵。三峡百万移民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保存着老家的门牌号,带上蔬菜种子、黄桷树苗、石磨,离开故土,百万移民“舍小家为国家”三峡工程,寄托着几代仁人志士的强国理想。1992年4月3日,经过“梦想70年,论证40年,争论3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采取“一次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式,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的20个区县、270多个乡镇、1500多家企业,以及340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这意味着,从开始实施移民工程的1993年到2005年,每年平均移民近10万人左右!

  较之于物质的割舍,更难的是情感的割舍。为了清库,万州区武陵镇禹安村65岁的董生芬老太太,含泪砍倒了40年前她和丈夫亲手栽种的定情树,树一倒,她浑身瘫软,泣不成声。巫山县培石镇培石村谭成栋的父亲临终前说:“我要葬在江边,听着江水声,才睡得踏实。”但为了三峡库区水质,谭成栋给父亲迁了坟,仅这个镇,15年内就要迁坟几百座……

  在发展中移民、在移民中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三峡移民实施“开发性移民”———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避免历史上水库移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教训,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三峡是壮美的,但也是贫困的。移民们建新家、修新厂、造新城,十年弹指一挥,十年辛勤拼搏。当三峡大坝横卧大江时,飞船而下,只见库区两岸变化翻天覆地: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座座桥梁跨江而过,条条大路四通八达,柑橘产业带、名优水果产业带等星罗棋布。偏远的巫山县近10年新建桥梁20座,比前200多年修建的总和还多。

  重庆涪陵区南沱镇连丰村1998年5月搬入了库区第一个移民新村,人均耕地降到0.4亩。连丰村人家家勤劳调结构,种植笋用竹、龙眼、榨菜三大经济作物,如今户户二层小楼房,取代了过去的泥墙土坯。

  从山区到平原、从种柑橘变成种棉花,迁到外省市的16万三峡移民已成功融入当地社会

  熟悉的三峡,已成为遥远的故土;陌生的天地,变成了崭新的家园。2000年金色的秋天,一部宏伟壮丽的外迁移民交响诗,奏响了澎湃的序曲,全国十几个省市先后接收安置三峡库区外迁移民16万多人,缓解了库区安置压力。

  外迁移民成为最让人牵肠的群体。从山区到平原,由种柑橘、苞谷变成种水稻、棉花,他们开始了新生活。外迁移民得到了各省市的热情欢迎。移民安置点被选在交通方便的地方,给移民的土地是好田好土,移民住宅修得漂漂亮亮,连锅头碗盏燃气灶具都一一齐备,连孩子入学,学校都指派了当地同学结对子帮扶。

  据统计,外迁移民中,60%~70%的家庭至少有一个人外出打工,20%从事服务业,正在从生产、生活和情感上成功地融入当地社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