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安徽探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04:01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印象中,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一个典型的中部省份,既面临诸多发展中的矛盾,又时常遭受水患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但走进安徽,冷静地观察品味,发现色彩并非想象中的单一。在那个“印象安徽”身后,还有马钢集团、奇瑞汽车等一批居国内行业翘楚地位的大企业,有芜湖、马鞍山等沿江亮点城市,更有全省上下在中部奋力崛起的激情与冲劲。

  现实与印象的反差,让到访者有刮目相看之感。到任一年多的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坦言:“以前我从外界看,对安徽的认识是,这里曾经是改革为先、成为典范的地方,在改革中作出很大贡献,但由于历史与区位等因素,如今又是相对落后的地方。但现在我要说,我看到的安徽比听到的要好!”

  当然,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安徽还是一个追赶者。对此,安徽决策层的判断是,安徽内生的经济能量集聚已到了即将喷发的临界点,内生的经济能量如何与东部沿海产业大转移的趋势有效结合,正成为安徽实现工业化的关键。

  快与慢

  积蓄了多年的能量,逼近沉默中迸发的那一刻

  没有人能忽视安徽曾经的辉煌。时至今日,小岗村那18个鲜红的手印,依然是安徽最醒目的标志之一。对此,有人问:近年来的安徽是否有些“沉寂”?

  确实,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速有所放慢。但在这背后,关键要看到“快”与“慢”之间的辩证关系。

  近些年来,安徽累计完成上万亿元投资,加强了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去10多年是个积累的过程,接下来将是能量加速释放的新阶段。

  眼下安徽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能量更好地释放?安徽的对策是,要抓住时机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是创新理念与机制的建立。而对“创新”这个词,安徽人并不陌生。

  周末,尹同耀一如往常地在奇瑞的厂区里转了一圈。生产线上,一辆辆QQ、东方之子缓缓“流动”;停车场上,数百辆色彩鲜艳的QQ正待装运。有人说,如果没有QQ,不知国内经济车市场会是怎样的局面?更有人问,如果没有奇瑞,中国汽车工业又会怎样?

  作为当年8个创始人之一,最让董事长尹同耀感慨的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品牌。短短8年,奇瑞已经成长为国内三大汽车集团之外的又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奇瑞大规模出口整车,更开始向国外转让技术。而这,显然只有拥有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才能做到。

  毫无疑问,新型工业化的灵魂和支撑是自主创新,而更重要的是创新文化与机制的建立。

  眼下的芜湖,最亮的“名片”已由过去的傻子瓜子变成现在的奇瑞汽车,而不变的是这座安徽沿江城市对解放思想的一贯追求。芜湖正在大力构建和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安徽省委常委、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表示:“崇尚创新体现了时代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芜湖在新世纪新一轮发展中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

  距芜湖数十公里外的马鞍山市,有个叫马钢的企业,去年以来已成为安徽全省关注的焦点。几年时间,作为安徽最大的工业企业,马钢完成近200亿元的技改投资,建成多条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生产线。如果说,马钢的创业精神是抢抓机遇,使马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话,那么马钢的创新精神,就是乘势而上,推动马钢由弱变强、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或许,无论奇瑞、马钢还是芜湖,都是安徽期待崛起的“形象代言人”。去年以来,安徽省委发出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号召,同时确立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奋斗目标。短短几个月内,“奋力崛起”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成为安徽发展的最强音。

  从自主品牌、自主创新,到创新文化与机制的培育与建立,安徽经过数年“蓄势”之后,正以创新为突破口,实现其工业化进程中的一次迸发。正如省长王金山所言:“随着交通、政策、发展条件的改善,安徽将大大增值。不久的将来,完全可能出现一次发展的‘井喷’现象,安徽到了抬头过日子的时候了。”

  贫与富

  东向发展,寻求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平衡之道

  天微明,59岁的赵德贵老两口便忙开了。刚盖了两层6大间房,便开了家小餐馆。房子花了老赵近10万元,这是几年前他不敢想的事。“多亏3年前小儿子去上海打工了,现在每月能挣1500元。”

  离老赵家不远处,钱永升也早早地上班了。伴着淡淡的茶叶香,这位台商已在此工作3年了。台资立宇食品有限公司之所以看中这里,就是因为相对低廉的成本和便捷的交通。现在,这家企业生产的茶饮料,已经打进长三角的超市。

  这只是宣城市郎溪县的平常一天。东去打工与西进投资,在这个毗邻南京的县城里,已是每天都能遇到的平常事。而随着省委去年明确提出“东向发展”战略,这样的场景也许会在安徽更多的地方频繁出现。

  客观地说,东向发展的本质与安徽此前制定的各项发展战略一脉相承,都是把目光投向炽热的东部。而这一次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仅有决心,更有具体对接的操作方式。有人把安徽东向战略概括为8个具体的对接点:交通东连、商品东进、能源东送、劳务东输、产业东接、投资东引、游客东来、服务东借。

  其实,这些年来,安徽不少邻近长三角的县市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何只是一条区划线相隔,便会差距悬殊?与郎溪同属宣城的广德县,改革开放初期,和毗邻的江苏宜兴等4县市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线上,但此后的差距渐渐拉大。现在,广德人的普遍共识是,必须打破区划阻隔,全面融入长三角。用县委书记邹河的话说:“广德终于猛醒了,不能再沉睡了。”

  事实上,东向发展也是安徽发挥综合优势的必然要求。更准确地说,这是安徽工业化进程大局中的一步棋。其实质意义在于把安徽东部地区带动起来,进而拉动长江沿江城市群,在安徽奋力崛起中发挥脊梁作用,并进一步带动相对贫瘠的皖北地区,实现省内的区域协调发展。

  显然,对安徽这样2/3人口生活在农村的农业大省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必须有效解决工业反哺农业和工农联动问题。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破解之道。

  在皖北,有这样一个企业,12年前还只是一个处在倒闭边缘的小厂,现在却是全国最大的玉米深加工生物化学企业。丰原集团作为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柠檬酸及盐类产能居世界第一,不仅带动了皖北部分区域的农业产业化,还有效实现了工业与农业的联动发展。

  不过对安徽来说,这样的龙头企业还太少。“十一五”规划中,安徽提出“861行动计划”,“8”是指重点建设加工制造、原材料、化工、能源、高新技术、优质农产品及深加工、旅游、文化8大产业基地,“6”是指构筑防洪保安、交通、信息、生态、信用和人才6大基础工程,“1”是指“十一五”末实现GDP突破1万亿元。这样,安徽立足工业强省,并由此拉动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思路已明确无疑。

  显然,在面对贫与富的问题上,安徽不回避问题,更以开拓创新的理念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当安徽从往日“不东不西”的尴尬中抬起头,发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之所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正在向中西部梯度转移,而安徽的区域和成本优势明显。

  可以说,安徽新一轮以大开放促改革创新,乃至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路径的选择,正日渐清晰。而在这条路的远方,是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壮美图景。

  近与远

  激情中不失冷静,安徽人把目光放得很远

  江淮初春,热烈中不失爽朗。这样的时节看安徽,常令人有情景交融之感。

  一方面,安徽人对在中部奋力崛起充满激情,抢抓机遇的氛围空前浓郁。另一方面,安徽人也很冷静。他们认识到,安徽要崛起,既来自经济总量和规模的扩张,更来自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其中,关键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而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近谋”与“远虑”的问题上,安徽人想得很多。

  下午3点,钱发友的手机又准时响了起来。那是一条关于空气质量的短信:“城东区良,城中区优,城西区轻微污染,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身为铜陵市工业国资经营公司的董事长,老钱感叹道:“现在天天收这样的短信,一年中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超过300天了。而以前呢,市区里几乎根根烟囱冒黑烟,都不敢带孩子出门。”

  以前,铜陵也没少往环保上投钱,但那时更多是对单个企业、产品的治污,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近年来,铜陵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企业、行业间的共生和横向联合,实现能流、物流交换和循环利用。比如,该市金昌冶炼厂的废水含酸性强,治理要花钱。市里决策,在这个企业附近上马一个印染厂,该厂所排污水含碱性,与金昌冶炼厂的废水中和成中水,再循环利用,产生了可观效益。

  目前,铜陵市正在筹划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园,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初步选定的10多个项目,投资总额50多亿元,园内每个企业都以上游企业的排放物为原料,循环利用,努力达到“零排放”。

  “企业—园区—城市”已是安徽推进循环经济的“路线图”,但他们对此并不满足。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支撑安徽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比较成本优势正在弱化。从长远看,只有充分发挥相对优越的科技资源对发展经济的“倍增器”的作用,才能为安徽工业化之路提供强劲支持。

  目前看来,工业化是中部崛起路径中的一个务实选择。在相当一段时间,还要发挥能源原材料产业的优势,不断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而这就需要中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破坏,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从两年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现在进入“十一五”规划纲要,一个“联结南北、启动东西”的战略格局全面形成。由此,拥有中国1/10国土和近1/3人口的中部6省,正式走上前台,肩负起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的重担。当务之急是,如何充分利用中部地区的后发优势,扬长避短,打造一批中部特色产业,走出一条有中部特色的协调发展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徽是中部地区的缩影。现在的安徽正发生深刻变化,并重新成为众人的热点。因为安徽发展的路径选择,不仅事关其自身新一轮跨越,更是中部崛起的一次重要探索。(原载4月5日《人民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