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生态高速路是这样建成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09:27 云南日报

  

生态高速路是这样建成的

  野象谷路段树立的警示牌。

  

生态高速路是这样建成的

  监控中心全程监控。

  

生态高速路是这样建成的

  为野生动物迁徙留出通道。

  【本报记者周灿摄】

  最近5年是我省交通建设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大发展的时期。人们在为交通发展带来经济社会进步而欣慰的同时也在担忧:大规模的建设会不会破坏云南独有的自然风貌,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能否实现同步?当一条高速公路即将穿越国家重点保护的热带雨林之时,这一忧虑变得更为强烈。思茅至西双版纳小勐养高速公路的建成,以“生态高速公路”的样式,给这一忧虑提供了具体答案——增加投资

  保护生态大手笔

  作为昆(明)曼(谷)国际大通道的重要路段之一,思小路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小勐养热带雨林保护区的穿越无法回避。在修路的同时,怎样最有效地保护热带雨林这一“地球之肺”、“地球上的绿宝石”,成为摆在思小路设计和建设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从1997年提出项目设想到2003年6月20日正式开工,思小路项目的规划和设计花了将近6年的时间,开展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对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环保问题进行了充分设想,力求打磨出一个最完美的设计,最大限度地降低修高速路对生态的影响。为避免公路建设而使保护区破碎化,影响动物迁移和交流,有关部门从通过自然保护区的5种路线设计方案中,最后选择了沿老路建设的方案:充分利用现有的老213国道,尽量顺应老路、适应地形。这个方案中,曲线超过了线路总长的70%,全线累计直线路段仅19公里。山随路转,不仅使公路线形更加平顺、柔和、优美,也有效减少了对山体的开挖。反复推敲,多种方案备选,也使思小路成为云南省线路设计比较方案最多的一条高速公路。

  而到了快开工的时候,为将思小路修成一条“生态高速公路”,以最低限度的开挖实现对生态最大的保护,又彻底放弃了原来计划中传统的“大开大挖”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提出了“宁填勿挖、宁桥勿填、宁隧勿挖”的原则,方案因此增加了大量的桥梁、隧道工程,隧道比原设计方案增加了14座,桥梁增加了250多座,桥梁、隧道长度占了线路总长的27%以上。在对原设计方案大刀阔斧的改动中,高速公路的沿线植物、植被和地貌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原方案相比,仅高填方改桥就减少了对3.4万多平方米植被的破坏;深路堑改隧道,使17.5万多平方米地貌得到了保护。

  为了“生态”这两个字,思小路从30亿元的概算投资增到39.95亿元,多增加了近10亿元,化为世界公路建设中不多见景观——高速公路“飞越”自然保护区:在经过保护区路段,桥隧比例达到50%-70%,基本上是桥连隧,隧连桥,基本不动保护区山形地貌和植被。高速公路与保护区完全分隔,野生动物上不了高速路,车和人更是到不了保护区。高比例的桥隧设计,使占全程1/3的保护区路段用了路基工程总投资的近70%。注重细节

  一桥一隧显和谐

  如果说在生态保护方面,思小路建设不惜一掷千金的做法彰显着建“生态高速公路”的决心与气魄的话,那么,记者在诸多细节上感受到的则是思小路建设者们毫不放过细微之处的节约意识。

  一棵高大的野芒果树傲然挺立在普文立交桥环岛中央,像是在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迎风招展的新叶像是在宣告,这棵曾被判了“死刑”的老树如今又迸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按照施工规划,这棵树恰好长在新路的中间,只要手起刀落,两人都难合抱的大树就将带着岁月的沧桑倒下。砍树容易植树难,为了保护这棵大树,建设者放下手中的砍刀,转而修改规划——将匝道涵洞适当延长,路线拼宽,形成环岛,留下了大树。据统计,全线仅桥梁下部保护下来的林木、植被面积就达10万多平方米。

  这些被保护下来的大树、植被,使高速公路与原始森林“亲密接触”成为现实,构成了思小路最为自豪的景观之一。

  为了方便施工,施工单位通常会在自己标段附近开辟土地、建立营地。思小路却专门规定:“具备租赁条件的单位租用沿线已有的房子作驻地,不得重新动土建驻地。通过自然保护区的一段,禁止使用公路用地范围之外的临时用地。”开工建设以来,思小路全线除两家施工单位受条件所限外,15家施工单位、6家监理单位、4家路面施工单位、两家检测单位的驻地都是租用沿线已有住房,租用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

  对于施工中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对全线填方与弃方实行集中操作,对土石方数量进行细致核查,尽量达到合同段内及相邻合同段之间的土石方平衡;所有隧道都做到不剥坡无开挖进洞;桥梁两端的路基先期施工,从而为桥梁施工提供场地,全线52处桥梁梁板预制场,有48处设在正线路基上,部分合同段甚至把梁板预制设在了隧道内,全线因此少开辟施工面积约10万平方米。

  能保护的就尽量保护,能减少开挖的就尽量减少开挖,对弃土的综合利用是思小路生态保护的又一个亮点。为了实现对弃土的综合利用,各施工单位动足了脑子。第2、4合同段根据实际地形条件,将废弃土场改造成为良田。而用开挖野象谷隧道时留下的12万方弃渣,建设者们把隧道旁的弃土场填成了港湾式停靠站。傣族民居小楼、休闲观光亭、停车场精心安排,大王椰等西双版纳特有树木点缀其间,俨然是一个袖珍公园。像这样利用弃土场、荒地等设置的临时停车区、港湾式停靠站点,全线就有8对、16处。据统计,各显神通的弃土综合利用,使约占全线挖方总量64%的挖方实现了有效利用。

  修路3年,思小路土石方挖方量为900万立方米,平均每公里约9万立方米,只相当于云南山区三级公路每公里的挖方量。车行林间

  满目苍翠画中游

  生态高速公路应该是什么样子?

  沿途景色优美是其一。从刀官寨启程,车子便悄然潜入了绿海。南岛河,青山绿水迎宾客;普文坝,田园风光扑面来;大渡岗,万亩茶园荡绿波;二台坡,层层胶林影婆娑……车行林间,人游画中。路两旁原始森林中的大树不时伸出枝叶,遮住了亚热带的艳阳。车窗外一会儿云蒸霞蔚,恍若仙境。一会儿豁然开朗,一派热带田园风光。

  为最大限度地展现沿线美景,让高速路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公路建设者们常年挂在嘴边的安全、质量等字眼,换成了“借景”、“美化”等园林设计专家的必备词汇,总结出了“露、封、诱”三字经。所谓露,就是对周边环境自身条件好、自然景色优美的要充分展现出来,通过借景让人感到公路的美;封,则是对不该“露”的部分,比如边坡上的截水天沟,就有意识地将其掩藏在树林之中,或者通过绿化将其掩蔽起来;诱,是指如果一侧的景观不理想,那就通过在另一侧设计能够吸引人的景观,来转移注意力。

  文化特点突出是其二。由于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多民族聚居融合,思小路沿线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为此,指挥部请来长安大学和交通部的专家进行指导,结合小乘佛教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服饰、建筑上的一些特点精心设计了全线的景观,力求做到“一地一景,各有不同”。拿隧道洞门的设计来说,这本可以按标准施工图“依葫芦画瓢”,施工虽然简单但难免给人呆板、单调的感觉,也体现不出民族聚居地区的文化特色。因此,在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论证,引入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一些文化符号,思小路采取一洞一景的形式修建隧道。15条隧道,15种样式,变化之美中透出的是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充分考虑当地野生动物是其三。一路穿绿的思小路,路旁不时闪过的“野象通道,请勿鸣笛”的牌子,这样的提醒并不多余。由于在设计施工中充分考虑了亚洲象等野生动物迁徙的需要,为它们设置了专用通道,保存了大量它们熟悉的植被、林木,甚至为野象专门浇筑了用来蹭痒的水泥墩。施工中还对野生动物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避免惊吓它们。野象慢慢熟悉了工地,熟悉这些陌生人和设备,成为工地上的常客。据不完全统计,开工建设2年多来,工地接待的前来“视察”的象群有30多起。更为称奇的是,去年象群还陪着一头即将分娩的母象,在离工地不远的地方生下了小宝宝。

  思小路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生态高速公路”“保护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独特魅力,留下的却是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中,交通事业如何发展的深远思考。

  本报记者 汪丽军(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