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110年:争一流精神不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09:29 解放日报

  

110年:争一流精神不灭

  1904年万国博览会授予上海交大的金奖证书。

  

  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由一砖一瓦构筑而成;任何一部荣光的历史,亦离不开质感真实的事件与身影;精神并不虚无,历史并不空洞。今天,“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10周年精神文化巡礼”正式开展。流连其中,掠过一个个清晰的脸庞,一项项真实的成就,感受交大求真务实,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质,跨越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长卷向我们徐徐展开……

  “中国第一”与交大

  一块块展板中,最长气势、最令人骄傲的,无疑是那一件件“第一”了。而这些第一,也正是上海交通大学与日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的最好体现。

  三项“中国最早”

  这是一台中国最早的打字机:1915年,由被誉为“工业明星”的周厚坤发明。1900年,周厚坤进入南洋公学附小学习,后来赴美,先后修完机械、造船、航空等专业。回国后,曾任教于母校机械科。中文打字机的问世,填补了社会上没有汉字打字机的空白,是中文誊写手段的一次革命。商务印书馆曾将其改良版中文打字机送费城博览会参展,获大奖。

  这是中国最早自行设计组装的无线电台:1917年,由被誉为中国无线电学先驱的张廷金研制成功,收发距离远及日本长崎。1909年,张廷金从当时“交大”的附中毕业,后赴美,1915年回到母校任电机科教授,在我国首先开课讲授无线电,在学校内建成了国内第一个无线电实验室。

  这是中国最早的内燃机:1937年,由中国近代机械工程奠基人之一、我国内燃机研制先驱支秉渊领导制造。1920年,支秉渊从南洋公学电机科毕业,后自办公司,实业救国。1942年成功造出第一辆严格意义上的中国人自己造的汽车,车的发动机、变速箱、传动器、转向机构,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是支秉渊自己制造。此事一经报道,举国轰动,被誉为“中国福特”。

  四次走进“世博”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世瞩目。可你知道吗?在之前世博会的历史上,上海交大就曾经4次走进了世博会。这几张“世博会获奖证书”引人注目———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学校送展的模型获大会国际评委授予的金奖;

  1911年,意大利都灵国际产业及劳工博览会,学校送交的展品均获大奖;

  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学校送交了图片、照片、教材、蒸汽机、建筑物的模型等展品,校长唐文治被国际评委授予勋章,所送展品被授予大奖;

  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学校送出了“电流电压相位显示器”、“真空管电压表”等展品。

  不只世博会,1917年,交大还在校内举办“劝工展览会”。物理、电机、土木、体育等科学生的作业、试验报告、自制模型,及电报、无线电、水银弧光灯等发明,和学校的金、木、电机、材料试验等工厂,全部开放,任人参观。之后的1926年,学校举行建校30周年庆典,又办了工业展览会,征集国内外展品1838件,“展会10日,参观者众”……

  概由于,敢于亮相,让世人评判;知不足,方能思进。

  还有更多“第一”

  展厅内,那110年的上海交大厚重的历史中,还有许许多多个“第一”争先恐后涌出来———

  1958年,中国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1958年,中国第一条水翼艇;1960年,中国第一条气垫船;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升空;1960年,首个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1978年,首例心脏移植;1985年,中国第一台“肾结石体外粉碎机”;1988年,世界第一个能自行行走的钻井平台……

  上海交大在新中国建设的历史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笔印记。

  源头出自创一流

  一项项“第一”的出现,离不开交大人的勇于创新。而在这背后,是上海交大110年来一脉传承的“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争创一流的精神。

  国家以人才为本,人才以学校为基。1901年,盛宣怀开办“南洋特班”,以希冀多年来加快培育高级人才的宏愿,特力邀蔡元培担任班主任,蔡元培以“西洋”教育理念管理,将政治、法律、外交、财政、教育、经济、哲学、科学、文学、伦理等囊括其中,后招考到的42位学生中,不乏黄炎培、李叔同、邵力子、胡仁源等近代风云人物。

  掌校长达14年之久的交通大学校长唐文治,力以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要求学校教育:“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交大的“争创一流”,离不开严格治学,广聘名师。

  展板上,交大当年的学子们曾用很生动的语言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校的名教授,“那五权宪法,英文唐,国文陈,微积胡,物理裘,化学徐,与年前的三民主义,值半斤八两吧”。20年代南洋大学时期的数学系教授胡明复、物理系教授周铭、化学系教授徐名才,三人名字中都有个“民”字的谐音,就称呼他们为“三民主义”,又把30年代讲授基础课程的5位著名教授称为“五权宪法”,不乏学生式的敬仰。

  著名机电专家钱谦回忆说:他(指胡明复)教解析几何、微积分和微分方程,深入浅出,备受学生欢迎。我之所以能在胡教授从A到E的严格评分下,幸获A++,并免大考,实在是因为受到恩师言教、身教的感动,不得不发愤努力。

  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的华中一说:实验教育这个过程教导你如何创新,母校非常重视实验课,对每项实验的要求很严格,另一方面又把一个创新思路灌输给你。当时的周铭、任有恒、周同庆3位老师对我来讲,一生一世都将受到他们的影响。

  著名数学家、前南开大学副校长胡国定说:我总把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看作交大的精神。为什么?因为交大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不管是科学技术工作还是社会革命工作,总要追求事物的真谛,彻底弄清楚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的道理。一旦弄清楚了,就一定不屈不挠地认真去做,决不回头。这就是交大的精神。

  我国无线电通信先驱、中国到达北极第一人的冯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小型程式计算机的王安,数学大师吴文俊,桥梁工程专家茅以升,水利水电专家张光斗,核潜艇设计专家黄旭华……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交大长长历史天幕上,科学才俊们灿若星辰。

  传承:让薪火不灭

  “调虎离山,多占山头”

  这不是笑话。“用橘子水招待外宾,还要向上级审批”。这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那时,高校几乎没有自主权,旧的管理体制不改革,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潜力就不能很好地发挥。1979年12月6日,上海交大等四高校领导在《人民日报》上登文呼吁:给高校一点自主权!

  一场大胆的管理体制改革在交大拉开帷幕。首先打破事业单位不发奖金的惯例,试行奖金制度,改变了以前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1980年,学校又进行人才流动改革。一时间,争议纷起,但学校坚信:人才流动绝不是“踢皮球”,而是为了把长期积压的人员用到更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去,这就是所谓的“调虎离山,多占山头”。结果,从1980年到1983年,学校先后调出教职工448人,绝大部分在新的单位都发挥了更大作用,成为骨干。

  争创一流,敢为人先,又何止在科研领域?

  “打了一针清醒剂”

  曾经,上海交通大学一直有“东方MIT(麻省理工学院)”的美名,享誉中外。

  交大1934届高材生钱学森曾这么吃惊:1935年秋,我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这才发现,上海交大的课程安排竟和MIT一样,连实验课的内容也是,上海交大是把此校搬到中国来了!因此也可以说,上海交大当时的大学本科教学水平是属于世界先进行列的。

  只是,后来的差距就渐渐变大。

  交大应该往哪走?“我们再也不能闭目塞听,夜郎自大了!”1978年9月,距中美建交还有半年。上海交大力排众议,在中国高校界率先派出教授代表团赴美国学术访问,打开了与美国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合作交流的大门。在美国的一个半月里,代表团会见了200多名交大校友,考察了27所大学和14个研究所、企业。

  当时校党委书记邓旭初说:“最大的感受是‘打了一针清醒剂’。”

  打开校门八面来风

  清醒过后是直追。仍然是要发扬老交大的传统,争创一流,“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

  在交大的校园里,有一座“日晷”,上刻四字:“与日俱进”。

  知不足,就要常进不辍,打开校门,迎八面来风。展板上,长长一串“近年来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校演讲一览表”,走来了丁肇中、朱棣文、蒙代尔等世界顶级大师,学校特设“学院讲座教授”岗位,吸引海外知名教授来讲学、合作科研;走出了意气风发众学子,上海交大与密西根大学共建机动学院,首批12名研究生获得由美国密西根大学颁发的硕士文凭。而今,双方再建上海交大—密西根大学联合学院,共享彼此“卓越之处”。

  今天,国际化战略已成为交大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中的常规模式,上海交大已与美、英、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为的就是,奋勇一流,与日俱进。

  那传承百余年的争一流精神不灭。

  本报记者 徐敏 梁建刚

  

110年:争一流精神不灭

  1904年万国博览会授予上海交大的金奖证书。

  

  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由一砖一瓦构筑而成;任何一部荣光的历史,亦离不开质感真实的事件与身影;精神并不虚无,历史并不空洞。今天,“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10周年精神文化巡礼”正式开展。流连其中,掠过一个个清晰的脸庞,一项项真实的成就,感受交大求真务实,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质,跨越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长卷向我们徐徐展开……

  “中国第一”与交大

  一块块展板中,最长气势、最令人骄傲的,无疑是那一件件“第一”了。而这些第一,也正是上海交通大学与日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的最好体现。

  三项“中国最早”

  这是一台中国最早的打字机:1915年,由被誉为“工业明星”的周厚坤发明。1900年,周厚坤进入南洋公学附小学习,后来赴美,先后修完机械、造船、航空等专业。回国后,曾任教于母校机械科。中文打字机的问世,填补了社会上没有汉字打字机的空白,是中文誊写手段的一次革命。商务印书馆曾将其改良版中文打字机送费城博览会参展,获大奖。

  这是中国最早自行设计组装的无线电台:1917年,由被誉为中国无线电学先驱的张廷金研制成功,收发距离远及日本长崎。1909年,张廷金从当时“交大”的附中毕业,后赴美,1915年回到母校任电机科教授,在我国首先开课讲授无线电,在学校内建成了国内第一个无线电实验室。

  这是中国最早的内燃机:1937年,由中国近代机械工程奠基人之一、我国内燃机研制先驱支秉渊领导制造。1920年,支秉渊从南洋公学电机科毕业,后自办公司,实业救国。1942年成功造出第一辆严格意义上的中国人自己造的汽车,车的发动机、变速箱、传动器、转向机构,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是支秉渊自己制造。此事一经报道,举国轰动,被誉为“中国福特”。

  四次走进“世博”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世瞩目。可你知道吗?在之前世博会的历史上,上海交大就曾经4次走进了世博会。这几张“世博会获奖证书”引人注目———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学校送展的模型获大会国际评委授予的金奖;

  1911年,意大利都灵国际产业及劳工博览会,学校送交的展品均获大奖;

  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学校送交了图片、照片、教材、蒸汽机、建筑物的模型等展品,校长唐文治被国际评委授予勋章,所送展品被授予大奖;

  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学校送出了“电流电压相位显示器”、“真空管电压表”等展品。

  不只世博会,1917年,交大还在校内举办“劝工展览会”。物理、电机、土木、体育等科学生的作业、试验报告、自制模型,及电报、无线电、水银弧光灯等发明,和学校的金、木、电机、材料试验等工厂,全部开放,任人参观。之后的1926年,学校举行建校30周年庆典,又办了工业展览会,征集国内外展品1838件,“展会10日,参观者众”……

  概由于,敢于亮相,让世人评判;知不足,方能思进。

  还有更多“第一”

  展厅内,那110年的上海交大厚重的历史中,还有许许多多个“第一”争先恐后涌出来———

  1958年,中国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1958年,中国第一条水翼艇;1960年,中国第一条气垫船;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升空;1960年,首个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1978年,首例心脏移植;1985年,中国第一台“肾结石体外粉碎机”;1988年,世界第一个能自行行走的钻井平台……

  上海交大在新中国建设的历史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笔印记。

  源头出自创一流

  一项项“第一”的出现,离不开交大人的勇于创新。而在这背后,是上海交大110年来一脉传承的“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争创一流的精神。

  国家以人才为本,人才以学校为基。1901年,盛宣怀开办“南洋特班”,以希冀多年来加快培育高级人才的宏愿,特力邀蔡元培担任班主任,蔡元培以“西洋”教育理念管理,将政治、法律、外交、财政、教育、经济、哲学、科学、文学、伦理等囊括其中,后招考到的42位学生中,不乏黄炎培、李叔同、邵力子、胡仁源等近代风云人物。

  掌校长达14年之久的交通大学校长唐文治,力以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要求学校教育:“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交大的“争创一流”,离不开严格治学,广聘名师。

  展板上,交大当年的学子们曾用很生动的语言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校的名教授,“那五权宪法,英文唐,国文陈,微积胡,物理裘,化学徐,与年前的三民主义,值半斤八两吧”。20年代南洋大学时期的数学系教授胡明复、物理系教授周铭、化学系教授徐名才,三人名字中都有个“民”字的谐音,就称呼他们为“三民主义”,又把30年代讲授基础课程的5位著名教授称为“五权宪法”,不乏学生式的敬仰。

  著名机电专家钱谦回忆说:他(指胡明复)教解析几何、微积分和微分方程,深入浅出,备受学生欢迎。我之所以能在胡教授从A到E的严格评分下,幸获A++,并免大考,实在是因为受到恩师言教、身教的感动,不得不发愤努力。

  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的华中一说:实验教育这个过程教导你如何创新,母校非常重视实验课,对每项实验的要求很严格,另一方面又把一个创新思路灌输给你。当时的周铭、任有恒、周同庆3位老师对我来讲,一生一世都将受到他们的影响。

  著名数学家、前南开大学副校长胡国定说:我总把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看作交大的精神。为什么?因为交大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不管是科学技术工作还是社会革命工作,总要追求事物的真谛,彻底弄清楚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的道理。一旦弄清楚了,就一定不屈不挠地认真去做,决不回头。这就是交大的精神。

  我国无线电通信先驱、中国到达北极第一人的冯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小型程式计算机的王安,数学大师吴文俊,桥梁工程专家茅以升,水利水电专家张光斗,核潜艇设计专家黄旭华……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交大长长历史天幕上,科学才俊们灿若星辰。

  传承:让薪火不灭

  “调虎离山,多占山头”

  这不是笑话。“用橘子水招待外宾,还要向上级审批”。这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那时,高校几乎没有自主权,旧的管理体制不改革,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潜力就不能很好地发挥。1979年12月6日,上海交大等四高校领导在《人民日报》上登文呼吁:给高校一点自主权!

  一场大胆的管理体制改革在交大拉开帷幕。首先打破事业单位不发奖金的惯例,试行奖金制度,改变了以前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1980年,学校又进行人才流动改革。一时间,争议纷起,但学校坚信:人才流动绝不是“踢皮球”,而是为了把长期积压的人员用到更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去,这就是所谓的“调虎离山,多占山头”。结果,从1980年到1983年,学校先后调出教职工448人,绝大部分在新的单位都发挥了更大作用,成为骨干。

  争创一流,敢为人先,又何止在科研领域?

  “打了一针清醒剂”

  曾经,上海交通大学一直有“东方MIT(麻省理工学院)”的美名,享誉中外。

  交大1934届高材生钱学森曾这么吃惊:1935年秋,我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这才发现,上海交大的课程安排竟和MIT一样,连实验课的内容也是,上海交大是把此校搬到中国来了!因此也可以说,上海交大当时的大学本科教学水平是属于世界先进行列的。

  只是,后来的差距就渐渐变大。

  交大应该往哪走?“我们再也不能闭目塞听,夜郎自大了!”1978年9月,距中美建交还有半年。上海交大力排众议,在中国高校界率先派出教授代表团赴美国学术访问,打开了与美国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合作交流的大门。在美国的一个半月里,代表团会见了200多名交大校友,考察了27所大学和14个研究所、企业。

  当时校党委书记邓旭初说:“最大的感受是‘打了一针清醒剂’。”

  打开校门八面来风

  清醒过后是直追。仍然是要发扬老交大的传统,争创一流,“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

  在交大的校园里,有一座“日晷”,上刻四字:“与日俱进”。

  知不足,就要常进不辍,打开校门,迎八面来风。展板上,长长一串“近年来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校演讲一览表”,走来了丁肇中、朱棣文、蒙代尔等世界顶级大师,学校特设“学院讲座教授”岗位,吸引海外知名教授来讲学、合作科研;走出了意气风发众学子,上海交大与密西根大学共建机动学院,首批12名研究生获得由美国密西根大学颁发的硕士文凭。而今,双方再建上海交大—密西根大学联合学院,共享彼此“卓越之处”。

  今天,国际化战略已成为交大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中的常规模式,上海交大已与美、英、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为的就是,奋勇一流,与日俱进。

  那传承百余年的争一流精神不灭。 ' name=brief>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