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玉米“巨”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09:30 解放日报

  

玉米“巨”变

  

玉米“巨”变

  每年,有不少被权威机构认定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产业化门槛前因各种缘故止步。

  而在同杰良公司,我们不仅看到了实验室成果,更看到了两层楼高占地 1200平方米的百吨级中试线。一条从实验室到中试到规模化发展的“微笑曲线”已经显现。

  同杰良项目中期评估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评价:项目创新性比较强,技术经济指标好,可以产业化。摊开位于漕泾的上海化工区区域图,上海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钱志良指着地图东北角一块长方形标识说:“我们万吨级生产厂就将建在这儿,有 100亩土地。”市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一直跟踪这一项目的陈博说,化工区方面还给同杰良预留了 100亩土地。

  对于同杰良的未来,钱志良和公司总经理任杰还有更多期待,力争在国内 A股市场或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如同无锡尚德、复星实业一样,成为科技公司的标杆。

  蓝图能否变成现实,关键是看明年年底前万吨级生产线能否竣工投产。如同“鲤鱼跳龙门”,同杰良“游”到了产业化门槛前,只待“临门一脚”。相比于从吨级跳到百吨级,这一次“百倍放大”意义更深远,意味着从“烧钱”到盈利的拐点或将出现。但难度也更大,单单靠“杰”与“良”技术、利益、团队的“小聚合”已经不够,需要更大范围更多资源的“大聚合”———社会资本的聚合、政策力量的聚合、高校企业的聚合。

  “玉米”该如何跨越产业化门槛,实现“巨”变?

  资金从哪里来

  玉米塑料上万吨级生产线,资金投入初步测算超过 1个亿。钱从哪里来?是最直接也最棘手的问题。

  3月 15日,同杰良项目中期评估结束后第一天,一上班,钱志良、任杰就有一档“重要节目”:浦东某商业银行约他们商谈贷款事宜。万吨级生产线就要上马,他们想尽快落实资金问题。

  钱志良、任杰说,抛出橄榄枝的银行不止一家。

  找银行借钱,对于民企而言,往往有“蜀道之难”的感觉。同杰良能受到几家银行关注,与它作为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的背景有很大关系。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处处长徐子瑛说,在首批 29个项目中,同杰良体量不算大,但非常有亮点,包括创新的技术、多元化的体制、紧密性的产学研模式等。这些亮点,自然引起了银行的兴趣。

  但银贷只是一条渠道,更多的钱还得靠社会投资。好在同杰良项目一步步走得不错,潜力股价值开始显现,加上有政府创投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支持示范效应,不少社会资本已经把目光投向玉米塑料。好几家外省市企业打来电话,个别的索性怀揣资金上门“提亲”。

  任杰粗略匡算,同杰良本身增资扩股可以达到 5000万元资金规模,加上银行贷款和各类战略投资,可以落地的资金在 1亿元左右。

  可是,钱还是紧巴巴的。钱志良心里清楚,筹到了这些钱,仅仅是满足万吨级生产线建设需要,而且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对同杰良而言,产业化规模要不断做大,从万吨到十万吨到百万吨,还需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终端开发能力较强的化工资本的加盟。”钱志良说,“只有这样才经受得住产业化风浪的考验。”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已有数家外资企业在与同杰良接洽,开出的条件相当诱人。但同杰良是在上海土生土长的原创项目,又代表着未来科技革命的方向,钱志良和任杰打心眼里希望核心技术的产业化果实能落在本土,然后在玉米产地建原料生产基地。

  在市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同杰良也在与本市一家大型化工企业谈,“但对方态度不是非常积极。”在采访中,有关部门人士也说,有一些好的科研成果,“种子”在上海,产业化“开花结果”却在外地,主要是外地企业对市场更敏感,而一些本地企业往往比较谨慎。

  花开何处,还得看各种社会资本的博弈。

  政府做什么

  去年底,一则来自大洋彼岸的消息让钱志良和任杰高兴了好几天,那是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公司发出的声音:从 2005年 11月 1日起,其美国本土 3779家超市将所有的产品包装改为聚乳酸塑料制品。

  亚洲邻国的举动也牵动着同杰良的心———日本和韩国政府从今年 1月起推出相关法规,限制不可降解的石油基塑料的使用。

  “可我们这里还没有具体动作”,钱志良有点急。他说,对于像玉米塑料这类有环保意义的创新产品,有关产业扶持政策能尽快出台就好了,目前,国内对生物质塑料和石油塑料的政策基本相同,这对环保产业发展极为不利。

  忧虑是显然的,因为技术成本问题是同杰良跨越产业化门槛并获得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如果没有一点政策支持,玉米塑料制品要想和传统石油塑料产品“肉搏”,目前在成本上毫无优势可言。同杰良测算,按照他们最新的工艺生产,万吨级生产线成功投产的话,其玉米塑料售价大约是每吨 1.3万元左右,而石油塑料现在每吨价格是 1.1万元左右。当然,在石油不断涨价的背景下,玉米塑料的成本优势会逐渐显现。但如果石油价格下跌呢?如果玉米亩产下降呢?成本没有优势,最终产品就不会有竞争优势。同样一个茶杯,用玉米塑料做的如果比用石油塑料做的价格要高许多,环保意义再大,若是没有法规保障,又有多少人会买呢?

  同杰良是幸运的。对于这个刚刚走出实验室的自主创新项目,政府正积极给予多方面支持。

  当初找不到生产场地,任杰曾急得团团转,杨浦区政府拍板:“到我们工业园区来,租金条件从优。”

  百吨级搭建过程中,麻烦不少,市发改委、市经委专门派人跟踪服务,确定推进部门和联系人,一月来几次,协助解决困难,做到“全程监护”。

  市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副处长姬兆亮告诉记者,他们正在考虑调整现行政策法规,不是仅仅针对玉米塑料,而是全面支持生物质材料。例如,在国际市场玉米价格相对便宜的前提下,考虑是否可以在进口配额上给予便利,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政府采购,是加快高新产品市场起步的助推器。刚刚结束的市科技大会传出消息———“对于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要通过政府采购和首购方式给予激励”,这让钱志良和任杰看到了新的利好并增加了更多底气。徐子瑛说,“日本爱知世博会大量推广使用玉米塑料的日用品,我们也可以学习效仿啊。”

  还有,同杰良项目做大了,需要人才,市经委与市人事局已经在协商对于科教兴市项目所需要的人才给予优先落户的考虑。

  市经委技术进步处副处长徐志祥说:“有些困难如果我们解决不了,会向上级反映,争取在最短时间协调好。”

  后劲在哪里

  2004年 7月 30日,同杰良签约科教兴市项目的日子。而令钱志良更难忘的是有关领导在会上讲的一句话:产学研项目要取得成功,高校要让一点名,企业要让一点利。

  一个“让”字,是同杰良能成功走到现在的重要原因。

  任杰让了名。学术界,评价教授成绩往往看论文。可任杰搞聚乳酸好多年了,在这项研究的关键领域几乎一篇论文都没写。为啥?在化工领域,论文一出,等于将重要专利技术公布于众。

  钱志良让了利。玉米塑料完成中试之后,曾有人开价 2000万元把整个技术买过去。对于同杰良而言,这笔买卖划算,但这只是眼前利益。为了更长远的发展,钱志良果断拒绝。

  可如今,要把产业化道路行进到底,靠一个“让”字已经不够,学校和企业需要更深层次的互动。调查采访中,任杰经常喜欢提“双向造血”这个词。他设想,同杰良做大之后,可以为同济大学提供科技成果的孵化便利,而同济大学则成为同杰良产业技术不断升级的研发后台。“北大方正、清华紫光,就是双向造血成功的典型。”任杰说。

  对此,调查过程中,一种意见认为:“在大多数国家,高校和企业的利益导向有明显界限,高校专攻基础理论研究,新产品开发则是企业的事。”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企业要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尚需时日。而高校和科研机构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但缺乏市场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搭建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大平台,以企业为主导,促进大学和科研机构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科技创新是必要的。

  今后,同杰良和同济之间的双向造血平台能否实现?高校以科研论文为主的评价体系与企业的市场化取向能否和谐共处?这些问题现在可能还难有明确答案。

  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政府部门、企业还是高校,有一点是大家认同的:同杰良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肯定还会碰到许多技术难题,这些难题可能不是公司本身能解决的,需要依靠更强大的科研力量。我们从同济大学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同济科技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中看到了这样的话语:支持有条件的教师、科技人员带项目兼职参与创办科技企业;建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人的职务任职资格评定体系……这些或许可以给同杰良更多信心。

  走进同杰良,我们想知道“玉米塑料”是什么;走出同杰良,我们在想像三五年后这家企业在自主创新路上能够走得多快。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我们期待着同杰良的故事能有更精彩的续篇。

  本报记者 丁波 陆绮雯 郑红

  

玉米“巨”变

  

玉米“巨”变

  每年,有不少被权威机构认定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产业化门槛前因各种缘故止步。

  而在同杰良公司,我们不仅看到了实验室成果,更看到了两层楼高占地 1200平方米的百吨级中试线。一条从实验室到中试到规模化发展的“微笑曲线”已经显现。

  同杰良项目中期评估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评价:项目创新性比较强,技术经济指标好,可以产业化。摊开位于漕泾的上海化工区区域图,上海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钱志良指着地图东北角一块长方形标识说:“我们万吨级生产厂就将建在这儿,有 100亩土地。”市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一直跟踪这一项目的陈博说,化工区方面还给同杰良预留了 100亩土地。

  对于同杰良的未来,钱志良和公司总经理任杰还有更多期待,力争在国内 A股市场或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如同无锡尚德、复星实业一样,成为科技公司的标杆。

  蓝图能否变成现实,关键是看明年年底前万吨级生产线能否竣工投产。如同“鲤鱼跳龙门”,同杰良“游”到了产业化门槛前,只待“临门一脚”。相比于从吨级跳到百吨级,这一次“百倍放大”意义更深远,意味着从“烧钱”到盈利的拐点或将出现。但难度也更大,单单靠“杰”与“良”技术、利益、团队的“小聚合”已经不够,需要更大范围更多资源的“大聚合”———社会资本的聚合、政策力量的聚合、高校企业的聚合。

  “玉米”该如何跨越产业化门槛,实现“巨”变?

  资金从哪里来

  玉米塑料上万吨级生产线,资金投入初步测算超过 1个亿。钱从哪里来?是最直接也最棘手的问题。

  3月 15日,同杰良项目中期评估结束后第一天,一上班,钱志良、任杰就有一档“重要节目”:浦东某商业银行约他们商谈贷款事宜。万吨级生产线就要上马,他们想尽快落实资金问题。

  钱志良、任杰说,抛出橄榄枝的银行不止一家。

  找银行借钱,对于民企而言,往往有“蜀道之难”的感觉。同杰良能受到几家银行关注,与它作为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的背景有很大关系。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处处长徐子瑛说,在首批 29个项目中,同杰良体量不算大,但非常有亮点,包括创新的技术、多元化的体制、紧密性的产学研模式等。这些亮点,自然引起了银行的兴趣。

  但银贷只是一条渠道,更多的钱还得靠社会投资。好在同杰良项目一步步走得不错,潜力股价值开始显现,加上有政府创投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支持示范效应,不少社会资本已经把目光投向玉米塑料。好几家外省市企业打来电话,个别的索性怀揣资金上门“提亲”。

  任杰粗略匡算,同杰良本身增资扩股可以达到 5000万元资金规模,加上银行贷款和各类战略投资,可以落地的资金在 1亿元左右。

  可是,钱还是紧巴巴的。钱志良心里清楚,筹到了这些钱,仅仅是满足万吨级生产线建设需要,而且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对同杰良而言,产业化规模要不断做大,从万吨到十万吨到百万吨,还需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终端开发能力较强的化工资本的加盟。”钱志良说,“只有这样才经受得住产业化风浪的考验。”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已有数家外资企业在与同杰良接洽,开出的条件相当诱人。但同杰良是在上海土生土长的原创项目,又代表着未来科技革命的方向,钱志良和任杰打心眼里希望核心技术的产业化果实能落在本土,然后在玉米产地建原料生产基地。

  在市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同杰良也在与本市一家大型化工企业谈,“但对方态度不是非常积极。”在采访中,有关部门人士也说,有一些好的科研成果,“种子”在上海,产业化“开花结果”却在外地,主要是外地企业对市场更敏感,而一些本地企业往往比较谨慎。

  花开何处,还得看各种社会资本的博弈。

  政府做什么

  去年底,一则来自大洋彼岸的消息让钱志良和任杰高兴了好几天,那是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公司发出的声音:从 2005年 11月 1日起,其美国本土 3779家超市将所有的产品包装改为聚乳酸塑料制品。

  亚洲邻国的举动也牵动着同杰良的心———日本和韩国政府从今年 1月起推出相关法规,限制不可降解的石油基塑料的使用。

  “可我们这里还没有具体动作”,钱志良有点急。他说,对于像玉米塑料这类有环保意义的创新产品,有关产业扶持政策能尽快出台就好了,目前,国内对生物质塑料和石油塑料的政策基本相同,这对环保产业发展极为不利。

  忧虑是显然的,因为技术成本问题是同杰良跨越产业化门槛并获得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如果没有一点政策支持,玉米塑料制品要想和传统石油塑料产品“肉搏”,目前在成本上毫无优势可言。同杰良测算,按照他们最新的工艺生产,万吨级生产线成功投产的话,其玉米塑料售价大约是每吨 1.3万元左右,而石油塑料现在每吨价格是 1.1万元左右。当然,在石油不断涨价的背景下,玉米塑料的成本优势会逐渐显现。但如果石油价格下跌呢?如果玉米亩产下降呢?成本没有优势,最终产品就不会有竞争优势。同样一个茶杯,用玉米塑料做的如果比用石油塑料做的价格要高许多,环保意义再大,若是没有法规保障,又有多少人会买呢?

  同杰良是幸运的。对于这个刚刚走出实验室的自主创新项目,政府正积极给予多方面支持。

  当初找不到生产场地,任杰曾急得团团转,杨浦区政府拍板:“到我们工业园区来,租金条件从优。”

  百吨级搭建过程中,麻烦不少,市发改委、市经委专门派人跟踪服务,确定推进部门和联系人,一月来几次,协助解决困难,做到“全程监护”。

  市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副处长姬兆亮告诉记者,他们正在考虑调整现行政策法规,不是仅仅针对玉米塑料,而是全面支持生物质材料。例如,在国际市场玉米价格相对便宜的前提下,考虑是否可以在进口配额上给予便利,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政府采购,是加快高新产品市场起步的助推器。刚刚结束的市科技大会传出消息———“对于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要通过政府采购和首购方式给予激励”,这让钱志良和任杰看到了新的利好并增加了更多底气。徐子瑛说,“日本爱知世博会大量推广使用玉米塑料的日用品,我们也可以学习效仿啊。”

  还有,同杰良项目做大了,需要人才,市经委与市人事局已经在协商对于科教兴市项目所需要的人才给予优先落户的考虑。

  市经委技术进步处副处长徐志祥说:“有些困难如果我们解决不了,会向上级反映,争取在最短时间协调好。”

  后劲在哪里

  2004年 7月 30日,同杰良签约科教兴市项目的日子。而令钱志良更难忘的是有关领导在会上讲的一句话:产学研项目要取得成功,高校要让一点名,企业要让一点利。

  一个“让”字,是同杰良能成功走到现在的重要原因。

  任杰让了名。学术界,评价教授成绩往往看论文。可任杰搞聚乳酸好多年了,在这项研究的关键领域几乎一篇论文都没写。为啥?在化工领域,论文一出,等于将重要专利技术公布于众。

  钱志良让了利。玉米塑料完成中试之后,曾有人开价 2000万元把整个技术买过去。对于同杰良而言,这笔买卖划算,但这只是眼前利益。为了更长远的发展,钱志良果断拒绝。

  可如今,要把产业化道路行进到底,靠一个“让”字已经不够,学校和企业需要更深层次的互动。调查采访中,任杰经常喜欢提“双向造血”这个词。他设想,同杰良做大之后,可以为同济大学提供科技成果的孵化便利,而同济大学则成为同杰良产业技术不断升级的研发后台。“北大方正、清华紫光,就是双向造血成功的典型。”任杰说。

  对此,调查过程中,一种意见认为:“在大多数国家,高校和企业的利益导向有明显界限,高校专攻基础理论研究,新产品开发则是企业的事。”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企业要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尚需时日。而高校和科研机构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但缺乏市场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搭建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大平台,以企业为主导,促进大学和科研机构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科技创新是必要的。

  今后,同杰良和同济之间的双向造血平台能否实现?高校以科研论文为主的评价体系与企业的市场化取向能否和谐共处?这些问题现在可能还难有明确答案。

  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政府部门、企业还是高校,有一点是大家认同的:同杰良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肯定还会碰到许多技术难题,这些难题可能不是公司本身能解决的,需要依靠更强大的科研力量。我们从同济大学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同济科技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中看到了这样的话语:支持有条件的教师、科技人员带项目兼职参与创办科技企业;建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人的职务任职资格评定体系……这些或许可以给同杰良更多信心。

  走进同杰良,我们想知道“玉米塑料”是什么;走出同杰良,我们在想像三五年后这家企业在自主创新路上能够走得多快。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我们期待着同杰良的故事能有更精彩的续篇。' name=brief>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