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夕阳群体渴望“精神赡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10:29 温州都市报

  ■本报记者 王春霞

  浙江省老龄委日前发布最新统计数字称,截至去年底,温州有百岁老人193位,是我省百岁老人最多的市。老人这个夕阳群体生活得如何?他们的晚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为了了解高龄老年群体的生存状态,记者近日对他们的医疗保健、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夕阳群体渴望“精神赡养”

  老人们互相为伴 钱东升 摄

  百岁老人的快乐晚年

  见到陈爱香老人时,她一个人在院子的角落里静静地坐着,老人虽衣着陈旧,但却十分整洁,全身上下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她那双缠着裹脚布的三寸金莲,百年的岁月痕迹在她身上显露无遗。老人说,不缠裹脚布她不习惯,会觉得冷。陈爱香是我市永嘉县张溪乡张溪村人,今年已111岁高龄,是我省目前年纪最大的老人。

  老人的家人说,因为年纪大了,陈爱香的视力和听力已经很弱,几乎看不清东西,且只能靠左耳听到微弱的声音。

  陈爱香的儿媳妇倪春花说:“婆婆很爱干净,104岁之前,她的所有衣服都是她自己洗,就怕我们洗不干净,现在身体不好了,她的衣服都是我和我儿媳替她洗,不过裹脚布她还是坚持要自己洗。”

  陈爱香老人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会准时在7点左右起床,早餐通常就是番薯汤和稀饭,有时为了换换口味,家人也会为她准备面条。吃完早饭,老人在自家的前庭习惯地溜达一圈,散散步,这时候,儿媳妇也会陪她讲讲话,“年纪大的人,最怕的就是家人不理她,不陪她讲话,我们多陪她聊聊天,她的心情也会好受些。”

  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郑华分析,温州地区的百岁老人大多深居偏远山乡,过着平淡、朴素的山里人生活。他们在精神上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待人处事,宽厚平和,饮食上也不刻意追求要吃什么。由于他们过去大多家境贫寒,一年到头少有大鱼大肉,常常是主杂搭配,粗细不论,以填饱肚子为原则,基本上以吃素为主。即使在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他们依然保持着一种极自然的快乐情绪,这就是一些乡村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

  医院成了养老院

  和百岁老人陈爱香相比,温州很多老人晚年并不都那么幸运,他们很多时候是在和医院、药物打交道。

  温医附一院保健中心干部科副主任医师杜晓红长年和老年人打交道,保健中心干部科住的一些老人享受免费医疗待遇,在医院里的治疗、护理等费用都是由国家免费提供的,杜晓红焦虑地告诉记者,有些老人的子女以为医院有医生、护士,肯定比在家里好,就让老人长期住干部病房。有些老人病情稳定,医院方面建议他们回家调养,毕竟家里的环境比医院要轻松很多,可是这些老人的子女却千方百计托关系让老人继续住在医院。杜晓红说:“医院不是养老院,不应提倡老人长年住在医院里。我们现在的医疗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其实,如果对部分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这样就能减轻医院病房的负担,发挥有效的医疗资源空间,医院也能收纳更多的病人。”

  在杜晓红的行医生涯中,有一位70多岁老人的经历让她印象很深刻。这位老人因为不小心摔倒,造成股骨骨折住进了医院,可是他的家人并不愿意服侍他,老人在医院里连大小便都没人护理。医护人员看他挺可怜的,给他请了个保姆,老人最后孤零零凄惨地老死在医院里。杜晓红说:“人到晚年最需要家人的关爱,老人的内心其实是很寂寞、很孤独的,他们最需要家人陪他们说说话给予精神上的‘赡养’,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老人就是连这点最基本的要求都难以得到满足,所以现在得抑郁症的老人非常多。”此外,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不少老人患上抑郁症之后,因为没人关心,没有及时接受治疗。

  吃穿选择咋就这么难

  都说如今的生活不愁吃穿,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老人不仅不会穿,吃得也不怎么样。

  目前市场上各大商场销售的老年食品,只是以牛奶、豆奶等乳制品及各种参类滋补为主,还有少数降糖饼干等。市区一家超市的奶制品区,一名正在选购麦片的妇女对记者说:“我不太相信那些所谓的老年食品,它们和普通食品其实并没有两样。”她还指着手里的麦片告诉记者,她们全家老少现在都吃这个,既好吃又便宜。而另一对在超市购物的老年夫妇则抱怨:“现在市面上老年食品种类太少了,大多是奶粉、豆奶粉等冲泡类产品,而且价格偏高,长期买也负担不起。”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的老年食品定位不够分明,大多数只是泛泛地标出了低糖、低脂或高钙等,难以看出与其它产品的分别,真正为老年人设计生产的食品太少。

  除了吃,穿也成了老人生活上的难题。老年人消费观念相对滞后,他们的消费所占比重很小,走遍市区各大商场很难找到卖老人服装的专柜。一般来说,老年人习惯于购买中、低档服装,他们选购的标准首先是看价格,其次是看质量,最后是色彩、款式。

  “空巢老人”亟待关爱

  随着人们生活习俗的转变,传统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三代同堂”、“儿孙绕膝”的传统家庭生活模式正在逐渐消退。因此“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据鹿城区五马街道政工科统计,该街道60岁以上的老人多达2万多人,其中不乏“空巢老人”。老人本来就记忆力不好,手脚不灵活,处理日常事务的应急能力较差。从生活状况看,“空巢老人”生活水平偏低,他们在生活、看病、外出行动、购物、聊天等方面需要关照。如家住市区百里东路的叶定雄今年70岁,自从1990年中风后,生活不能自理,又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只能在邻居的帮助下生活。

  记者调查发现,超过80%被调查的都市老人的经济来源靠离退休金,此外还有子女孝敬的钱,大多数老年人自认为经济状况比较好,基本生活需求不成问题。

  城市中青年人群生存竞争的加剧、跨地域职业流动的加速、生活方式的变化,让很多老人选择了老人公寓安度晚年。采访中,一些长年住在老人公寓的老人表示,在老人公寓可以使老年人彼此交往,生活得到帮助,平时大家聚在一起唱唱歌、下下棋,搞一些文娱活动,更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作为子女,自身条件不足时,将父母安排到一个舒心的地方养老,也是一种全新内涵的“孝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