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交大110年科技强国梦(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10:56 解放日报
上海交大110年科技强国梦(组图)

交大毕业生徐新陆于1906年获得的毕业文凭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上海交大110年科技强国梦(组图)

交大毕业生吴文俊的学生登记表


  ——“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10周年精神文化巡礼”先睹

  一所大学的魅力,究竟在哪?正如科学家竺可桢所说,大学是社会之光,大学犹海上之灯塔。

  大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服务于世界。大学的精神,是一个
民族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表现。从北大的“兼容并包”、清华的“厚德载物”,到浙大“求是”、复旦“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中国大学的精神,各有所长。

  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10周年精神文化巡礼”本周即将开展之际,记者先睹一斑。岁月留痕,多少学子、多少故事,共同铸造起一个“科技强国”梦,求真务实,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交大精神,贯穿于上海交大110年的光荣历史中……

  一张最早的文凭

  这竟是中国最早的一张大学毕业证书,一张保存完好的1906年毕业证,上写:上院一班,学生徐新陆业经照章汇考实系中西皆通品亦端谨,合行刊印合璧文凭……

  奇了,交通大学不是以理工见长么,为何毕业需要中西文皆合格?

  上海交大校史研究室专家龚诞申手指一旁的《申报》广告。那是张招生广告,上书“现在开办示范学堂……学以中学成才兼西学西文为上……”龚诞申告诉:“1896年盛宣怀筹建上海交大前身南洋公学时,就要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则广告就是按盛宣怀的要求所登,一连登了11天,当时全国轰动,报考者多达数千人。后来的考试更是长达50多天,经两轮,最后录取30人,其中就包括日后著名的陈懋志、吴稚晖等人。”

  “国文敝则精神亡”,后来著名的国学家、交大校长唐文治就直把国文比作国民之精神,十分重视国学教育。

  一块展板上,著名新闻工作者邹韬奋盛赞母校重文之风:“这个学校注重工科,积极提倡研究国文,造成风气,大家对于这个科目也很重视……”

  后来他回忆当时自己敬爱的国学先生朱叔子说:听朱叔子在讲解古文,他读一段,讲一段,读时用全副力气,低着头,提高嗓子,读到精彩处,更是弄得头上的筋一条一条显露出来,面色涨红得像关公老爷,全身都颤动起来,即使是打瞌睡的同学,也不得不肃然悚然。

  也正因为此,上海交通大学自从最初创立始,就已成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代表。因此,有后人也将南洋公学、北洋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共同称为“19世纪前后黑暗中国科学与进步的启明星”。

  求真务实 学风严谨

  浏览近百块的展板,看到数十交大历届校友对母校的回忆,一件件求学经历、校园轶事,读来颇有趣味,而几乎每个人也都提到,学校一贯的“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好传统,看来不虚。

  钱学森:自扣四分

  1933年在校“水力学”考试时,钱学森试题都答对了,老师也准备给他100分。但是,判卷发下来后,钱学森却自己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错:在最后一题公式推导的最后一步,将“Ns”写成了“N”,便主动要求老师扣去4分,得到96分。这份试卷被老师珍藏了起来,后来捐给了母校。这个故事也被传为佳话。

  著名数学家吴文俊1940年毕业于交大,2001年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母校110周年诞辰之际,87岁高龄的吴先生特地撰文:“我对数学产生兴趣是在读大三时,当时武崇林教授给我们讲授《高等代数》等数学课程,武老师讲课形象生动,十分有趣,他不仅追求本质,而且重于解答疑难,精彩极了……母校时刻关注着我们,我也时刻关注着母校。我很少回上海,但是,一旦回到了上海,我必然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回母校看看。”

  刘建航:秉烛看书

  一块展板上,上海地铁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建航回忆当时:我在中学时代就知道有“北有清华,南有交大”之说。1947年,我考入了交大土木工程系。那时候每星期都要上30多节课,要做很多作业。交通大学历来在教学中要求严格,班上同学都有一种好学、苦学的精神。不少同学在学校熄灯后点着蜡烛看书,大家学习得十分辛苦……交大的同学,都有个明确的目标,就是学到真本事。谁要是有一点松懈,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招来别人瞧不起的目光,人人都憋足一股劲儿地学习,踏踏实实,勤勤恳恳。

  而著名的戏剧家洪深则有这样的“趣闻”。当年在上海交大前身南洋公学学习时,竟因为迷恋看戏,常常晚上翻墙出去,结果在期末考试中多门功课不及格,按照校规只好退学,让他感到深深痛苦。

  “汤老虎”和“霸王课”

  这张展板上,讲的是考试。

  校友田正平回忆:以物理课为例,开学后不久就贴出一张小考日程表,这周考理论,下周考计算题,周而复始,直至大考。交大的考题每次都是大容量,以化学考题最为典型,厚厚一本但明(Deming)化学,差不多每个角落都要考到;考试时就是比速度。

  读工科,实践和实验必然是吃重的必修课。校友郑际睿回忆,当时实验报告难写:一次实验下来,必须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要求找一些参考书,阐述这项实验的目的,一般的原理、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的实验设备和仪器等,对实验结果做些分析和做出正确的结论;否则不予通过。

  此外,学校注重加强以数理化为主的基础理论课程体系:物理课不断更新内容,提高程度,延长授课时间,物理课因此被学生称为“霸王课”,周铭、裘维裕等著名教授亲自上讲台。上世纪40年代数学系汤彦颐教授开微分方程课,学生背后都叫他“汤老虎”,其严格可见。

  蒋梦麟:心情总是很愉快

  但这并不是说学校的死板和缺乏活力,相反,交大校园风气一直是健康向上的。北大任期最长的校长蒋梦麟曾回忆当时:南洋公学对体育很重视,“学校当局鼓励学生玩足球和棒球,学生们对一般的运动也很感兴趣”。在这种风气下,生来体弱的蒋梦麟积极锻炼身体,几年坚持下来,不仅极大地改善了身体体质,“而且心情也总是很愉快”。

  在这样的氛围下,交大一直是生机勃勃的。黄炎培曾回忆说:“那时候,学校布满着爱好学习的氛围……每到夕阳西下,徐家汇周围大道旁,师生三三两两地漫谈散步,一种相亲相爱精神,简直描写不尽。”

  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

  展览中,“饮水思源”四个字,不断出现在记者的眼帘。

  这正是交大的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饮水不忘掘井人,学习不忘祖国,这正是交大人一贯的坚持。龚诞申说,这一校训的来历,是在1936年交大校庆时,1926年师范院的毕业生校友回校,当时学校没有自来水,学生用水不便,他们便捐赠在学校中打了口井,并在井边竖起一块木刻碑,“饮水思源”,以勉励学弟学妹,在学习时候,毋忘母校,毋忘祖国,由此被历代校友铭记。

  引人注目的,还有孙中山先生和他的手书“强国强种”。

  龚诞申介绍,孙中山先生曾两次到交大演讲,表达了他对交大的极大重视和殷切期盼。

  1912年12月,去职大总统已半年的孙中山,在当时上院文治堂发表演说,足足两个小时,全场学生大受鼓舞。曾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中国铁路先驱者”的凌鸿勋,后来回忆说:“由于听了国父演讲,我毕业后长期从事铁路工作,未尝不是受了这一伟大启示。”

  不仅孙中山,还有梁启超、陈独秀……都将自己的足迹印刻在上海交大的历史上。

  黄炎培每每回忆当年在南洋公学特班生活时,满怀深情:“最初启示爱国者,吾师;其后提携革命者,吾师。”

  这个“吾师”,正是当时任特班班主任的蔡元培。蔡元培把传统与现代“爱国”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告诫学生:要注重演讲,因为“你们将来出校,除办学校之外,还要唤醒民众,开发民智。这固然可以靠文字,但民众识字很少,如能用语言,效果更广。”在演讲题目上,第一次演讲的题目就是《世界进化,道德随之增进乎?》,学生依次登台,或侃侃而谈,或旁征博引,或激烈辩论,莘莘学子振兴古老国度的激情被一点点激发起来。

  交大人,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如当时的校歌里所唱:同学们,同学们!振兴中华,振兴中华。宏图在胸,重任在肩。迎向那真理之光,扬起青春的风帆。

  求学不忘爱国

  龚诞申说:综观中国近代的所有大学,上海交大或许是唯一一个在中国近现代每次革命斗争中都冲锋在前,都有学生为革命牺牲的学校了。

  从辛亥革命时期黄花岗烈士唐榕炳、李大钊的老师白毓昆,五卅运动中牺牲的交大附中学生陈虞钦,上海“4·12反革命政变”中牺牲的侯绍裘,

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杨大雄……

  “爱国不忘求学,求学不忘爱国。”展览中有一张照片,是交大1927年毕业生、我国杰出的飞机设计人员黄志千,在他主持研制的歼教—1型飞机试飞成功后与研制人员的合影。

  龚诞申告诉记者:抗战中,更有一个胡声求,见日本人的飞机在中国领土上肆意轰炸,立志要用自己亲手制造的飞机把敌机打下来。于是,他以诚意打动了当时的校长黎照寰,只身赴美,进入当时美国最好的航空学校,终于成为一代著名的飞机设计师。他设计的飞机,在抗战结束前果真派上了用场,“其爱国之心可见”。

  中国第一台中文打字机,中国第一台内燃机,中国第一艘万吨轮,中国第一枚

火箭,中国歼—8飞机,深潜救生艇,上海“1号
机器人
”……伟大的精神造就伟大的学校,正是在这样爱国精神的鼓舞下,从近代到现在,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有交大人的身影。

  正如交大校长谢绳武所言:“110年上海交大的历史,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得益彰的发展历史。这种精神文化是交大的宝贵财富,也是交大在新世纪保持生机和活力,创造卓越,走向辉煌的重要源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