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社评:让低保这道“安全网”更严密更牢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01:01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低保制度运行中的问题需要通过制度的完善、创新来解决,不能停留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否则,一些人恶意吃低保而另一些人急需社会救济却享受不到低保待遇的现象难以杜绝,甚至还会演化出新的骗保以及新的“制度性懒汉”

  本报近日刊发了一组“低保调查”,《海南申请低保者趋向年轻化》、《河南低保户中“李鬼”知多少》、《兰州“应保尽保”面临操作困局》、《厦门低保门槛引发争议》
等多篇报道揭示出低保制度运行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矛盾与困惑,引起广泛关注和思考。

  正如开篇编者按中所说,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从1993年上海市首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算起,已经有13年的历史了。从2003年起,全国城市低保支出就稳定在150亿元以上,低保对象稳定在2200万人上下。毫无疑问,这些年,作为一项普遍、有效的社会政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解决部分群众的生活困难、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低保制度已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低保制度运行的十几年来,正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企改制的关键时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人失去了原来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生活陷入困境。可以说,低保制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承受着巨大压力。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人对低保制度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政部门管理低保的难度,在有限的资金下,民政部门时时面临两难困境:把关过严,可能导致该救助的得不到救助;把关过松,则可能导致低保金成了“养懒金”。

  不可否认的是,低保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报道中说,一些有劳动能力的人宁可吃低保也不愿就业,少数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人长期享受低保待遇,而一些急需社会救济的人群却得不到及时的低保救助,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一些“低保边缘人”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的缘于制度安排中的疏漏,有的缘于政策落实不到位,有的缘于监督不及时或配套措施跟不上。比如,由于失业保险待遇和低保待遇享受条件上的衔接存在某种脱节,导致一些人就业后家庭收入反而不如享受低保待遇的现象,促使一些人宁愿长期吃低保而放弃就业。此外,低保制度运行还存在一些人恶意钻空子的现象,就与监管不力有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减损着低保制度的社会效用。

  低保制度运行中的问题需要通过制度的完善、创新来解决,不能停留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否则,一些人恶意吃低保而另一些人急需社会救济却享受不到低保待遇的现象难以杜绝,甚至还会演化出新的骗保以及新的“制度性懒汉”。值得肯定的是,一些地方在不断尝试如何让低保这道“安全网”更严密、牢固,如让享受低保人员参加力所能及的社区劳动、实行低保申报的动态管理等等。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倡导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让更多的人了解低保仅是为丧失劳动能力或遭遇特殊生活困境者的临时救助性机制,而不是“有便宜,不占白不占”。进而让社会成员形成基本共识,即凭诚实劳动谋生自立才是健康的、有价值的、有益于社会的、也是受人尊敬的生活方式。这需要社会舆论的引导,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因此,从社会和谐、社会公平与进步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弥补其目前暴露出的某些疏漏,使低保制度真正成为社会“最后一道安全网”,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