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农村留守老人:我的苦,谁能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02:23 现代快报

  

农村留守老人:我的苦,谁能懂

  外出者无根飘零,留守者孤苦无助。本应颐养天年的农村老人,不得不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与精神压力。

  近日,记者走访江苏和安徽的数个村庄后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在子女进城后,不但
失去了精神上的慰藉,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隔代教育孙辈的无奈、经济上的困窘已成了套在他们身上的沉重枷锁。专家呼吁,留守老人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亟待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真有点支撑不下去了”

  江苏睢宁县城西方庄老侍70岁独自在家带三个孙子种菜养家

  睢宁县城西一个叫方庄的村子里很是平静,记者到一些院子里找人问事,出来的都是老人。

  方庄村老侍的家庭情况在当地比较有普遍性。老侍今年已经70岁了,老伴也不在身边了。儿子们出去打工,儿媳妇们也一起出去了,就留下三个孙子给他照顾。

  “现在我年龄大了,身体上实在吃不消。”老侍说,有个小孙子在10里之外的学校上小学,因路途遥远,得每天去接送,每天奔波好几趟。以前身体硬朗时,骑自行车就可以了,现在身体感觉有点受不了,小儿子给买了个电动车。

  “儿子在外面打工,挣点钱不容易开销也大,平时也不能给家里多少补贴,经济上还得我自己想办法。”为补贴家用,让孙辈吃好一点,他还种了一亩多菜。最近这段时间最忙了,每天早晨2点多得下地去弄菜,然后拉到县城批发给菜贩子。如此一折腾,就到早上六点多了,还得快点赶回去送孙子上学。从学校返回后,吃点东西再睡一会,又得去接孙子回来吃中饭。“有时候菜送到市场一时脱不了手,而孙子还得赶着去上学,只能请邻居代送。”

  “一辈子辛苦到老了,想不到还要像牛一样,得用完所有的力气,真有点支撑不下去了。”

  “多说说话心里才踏实”

  安徽省宿州市曹庄镇三环村黄老太太60岁要

  照顾卧病在床的儿子每天靠聊天解闷

  3月初,安徽省宿州市曹庄镇三环村村口的一个古桥上,十几个怀抱小孩的老年妇女正坐在桥边石礅上,谈着家长里短。

  黄老太太60岁了,她是唯一一个没有抱小孩的妇女。她说,现在子女们都外出打工去了,自己在家里实在没什么事情做,每天就是到村口的古桥头上,和同样闲着的老太太们在这里碰头,摆摆“龙门阵”。

  这个1000多人的村庄和苏北不少村庄一样,守候在村里的是清一色的老人。黄老太太有3个儿子,一个儿子长年卧病在床,另外两个儿子都在徐州打工,孙子和儿媳妇也全部都带走了。在外打工的儿子偶尔给家里寄点钱,但买农药化肥就花去了大部分。有时候还得省点给重病的儿子开点药。

  经济窘迫、儿子长年卧病在床给她的精神压力,让黄老太太觉得透不过气来,呆在家里觉得特闷。于是她很喜欢到村口桥头跟别人一起“摆龙门阵”。碰到有游客来,她还会主动和他们拉家常,或者干脆主动给游客介绍村口“树驮桥、桥驮树”景点,以及发生在这个桥边的诸多趣事和传说。

  “多说说话心里才踏实!”这是黄老太太时常念叨的一句话。

  【观点】

  留守老人 苦日子何日到头

  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顾金土认为,“留守老人”的问题伴随着农民非农化方式的转变产生的。尤其在乡镇企业不发达的地区,农民的非农化方式只能选择“离土又离乡”。大量中青年劳动力为了更多的收入或者更高的生活质量进入城市。而城市则只需要农村廉价劳动力,对他们的子女和老人并不欢迎,社会也没有给他们提供制度保障,结果产生“留守老人”承担抚养隔代子孙重任的现象。

  顾金土建议,政府可以在城市实施农民工最低工资制度,保证每一个劳动者能够取得“平均抚养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工资;流出地政府鼓励乡村家庭妇女驻守在乡村,承担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的责任;夫妇双方同时在一个城市打工,所在政府应对其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服务。只有进城农民的收入能够保证家庭在城市生活消费,农村留守老人才不会过得这么艰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