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建立民主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09:02 海峡网-厦门日报

  人物访谈

  ——访市财政局局长黄强

  去年12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决定编制2007年预算时全面实施此项改革。市财政局局长黄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起一个
民主的、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扩大公民民主参与预算过程,保证人民依法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政府预算的权利,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政治民主的必然要求。通俗地说,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老百姓也将能看懂政府的“账本”了。

  黄强说,政府收支分类是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目前这个环节的改革相对还比较滞后,与前面的几项改革不相适应,并存在一定的制约。我国现行的预算科目体系是建国初期参照原苏联体制设计的,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建设型财政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几十年来虽然也有些小的调整,但总体框架基本没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各项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科目体系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不相适应。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政府职能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发挥,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日益加强,财政收支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为反映政府职能活动需要的预算收支科目,如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等仍然是按照过去政府代替市场配置资源的思路设计的。这既不能体现目前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政的实际,也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影响各方面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

  二是不能清晰反映政府职能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就是要弥补市场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讲求公开、透明。政府预算必须反映公共需求,强化公共监督。但我国现行预算支出科目主要是按“经费”性质进行分类的,把各项支出划分为行政费、事业费等等。这种分类方法使政府究竟办了什么事在科目上看不出来,很多政府的重点工作支出如农业、教育、科技等都分散在各类科目中,形不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不透明,不清晰,往往造成“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

  三是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财政管理信息化受到制约。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政府支出分类体系包括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功能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如搞教育、办小学;经济分类是对各项具体支出进行剖析和核算,如办小学的钱究竟是发了工资,还是买了设备、盖了校舍。我们现有的支出目级科目就属于支出经济分类性质,但它涵盖的范围偏窄,财政预算中大多数资本性项目支出,以及用于转移支付和债务等方面的支出都没有经济分类科目反映。另外,现有目级科目也不够明细、规范和完整。这些对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预算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以及提高财政信息化水平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四是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职能弱化。现有《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只反映财政预算内收支,不包括应纳入政府收支范围的预算外收支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等,给财政预算全面反映政府各项收支活动,加强收支管理带来较大困难,尤其是不利于综合预算体系的建立,不符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方向,也不利于从制度、源头上预防腐败。

  五是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际通行做法不相适应,既不利于财政经济分析与决策,也不利于国际比较与交流。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及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均按国际通行标准作了调整,而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体系一直未作相应改革,财政部门和国家统计部门每年要作大量的口径调整和数据转换工作。尽管如此,还是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可比性。

  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黄强表示,通过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可以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的具体来源。建立新的政府支出功能分类体系是这次科目改革的核心。因为这是思路上的变化。过去我们的支出总体上是按经费性质分类的,是抽象的。新的支出功能分类则从根本上作了改变,政府各项支出能直接从科目上看出来。政府的钱做了什么事,做每项事花了多少钱,在预算上就能清楚地反映出来,老百姓也就看得懂了。至于建立新型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后,比如用于小学教育的支出,究竟是盖了校舍还是发了工资,就要通过经济分类来反映。全面、明细的支出经济分类将为加强政府预算管理、部门财务管理等提供重要工具和手段。

  黄强同时强调,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虽然牵涉面广,但它只改变资金的反映渠道和统计口径,并不触及各方面的资金分配、管理权限和工作流程,不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是一项技术性和基础性的改革。

  (来源:厦门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