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打造“平安龙江”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09:18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蔡韬

  我省从2004年开展“平安龙江”建设,严厉打击刑事犯罪、认真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强化社会治安秩序管理,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公民道德教育,促进了全省社会治安状况的好转。2005年省委省政府命名了45个平安县(市、区、局),2006年又有一批县(市、区、局)即将跨入“平安”行列。去年,我省刑事案件总体发案率比上年下降了2.2%,杀人案件
下降31.3%。据调查,有73.5%的公众认为治安好转,90.1%的公众对治安状况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新时期我省如何创新开展“平安龙江”建设,记者采访了省综治委副主任王爱文。

  问: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平安建设,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机遇,应对挑战,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内容需要充实,形式需要创新,范围需要拓宽。《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指出,平安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我省是一个幅员大省、边疆大省、农业大省和工业大省,开展平安建设,将进一步改善全省社会治安状况,为加快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营造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对于传统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而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都具有重大意义。

  问:“平安龙江”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平安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从小范围、低层次的平安抓起,逐渐向更高的目标推进。一是实现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有效防止各种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情况的发生;二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防止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三是维护城乡社会治安秩序,防止严重危害群众安全感的重大治安问题发生;四是预防和减少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努力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五是依法查处经济犯罪案件,防止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案件发生。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让企业平安经营,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平安龙江”建设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利益矛盾处理的难度加大,影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任务繁重,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面临的压力很大;诱发犯罪的因素大量存在,社会治安仍然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各级领导进一步提高驾驭治安局势的能力;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工作进展不平衡,在治安防范上存在一些死角和漏洞,社会治安的责任落实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实现“平安龙江”目标,需要长期付出不懈的努力。

  问:新时期,新情况,“平安龙江”建设将有何新举措?

  答:首先要从更高的层次上去研究、去谋划。要有效防范,正确地应对,合理解决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要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更要在调解社会利益矛盾、优化发展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环境保护、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财税、金融改革等方面发挥自己特殊的作用。

  其次,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综合治理的优势,解决好本地区、本单位的突出问题。平安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党政挂帅,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建立社会管理的格局,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等等,都必须在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实现。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都尽职尽责,落实责任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和安全事故;要不断创新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平安建设才会有不竭的力量;把司法资源、行政资源、经济资源等有机组合,才能最有效地解决好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问题。我省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因土地转包发生的纠纷,涉法涉诉上访以及公共安全的隐患等。2005年,哈尔滨的“两亮一安全”工程,堵塞了一批治安防范漏洞,深得广大群众的赞扬。各地各部门都要组织开展这样的工程,保平安能力就大大提高了。

  要大力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平安建设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强化发展后劲。要大力推动基层单位开展“平安乡镇”、“平安社区”、“平安学校”、“平安家庭”和“平安厂矿”等创建活动,积小安为大安、积局部平安为大面积平安。要加大投入,加强基层维稳组织的建设和创安基层设施的建设,不断增加保平安、促平安的人力、物力和科技含量,保证平安建设有人抓、有实力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