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拉网”救助 贫困户生活有保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9日06:55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成都推出11项救助机制构建社会救助联动新体系

  “成都市的低保制度始建于1997年7月,到1995年5月,全市所有区(市)县已全部建立,保障标准由最初的90元、110元、12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160元、210元。”昨日下午3时,2006年“同心行动·成都讲坛”第三场如期在成都市图书馆开讲,成都市民政局局长肖化戎以“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为特困群众织牢生活保障底网”为题,就政府推出的
相关社会救助体系等问题进行了讲解。他透露,政府已投入2800万元,建立了全市统一的救助体系信息网络平台,今年将在全市推广应用。

  据介绍,成都市总人口1059.69万,城乡贫特困人口38万,其中城市低保对象10万,农村低保对象13万,五保对象2.4万,其他贫困人口12.6万。到2004年9月,成都市的保障人数达97164人,年发放低保金8000万元,低保标准在全国36个主要中心城市中排第16位,在西部地区排第一位。

  据了解,成都市民政、卫生、教育、劳动等20个相关部门,将联手构建社会救助联动新体系。以后,成都市的贫困群众在吃、穿、住、医、学等各个方面,都将享受到政府“拉网式”的救助。不仅如此,政府还将对困难群众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其心理压力。享受救助的对象为低保户、五保户、优抚对象中的贫困户、残疾人中的贫困户等,社会救助联动体系将保障其在吃、穿、住、医、学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同时解决其在就业、技能培训和司法援助等方面的其他困难。社会救助实施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的原则,实行属地化动态管理。

  今后,成都市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增加,相应增加救助资金的投入,适时调整救助标准。

  新闻附件

  11项救助机制织就保障大网

  据介绍,全新的社会救助由成都市民政局、卫生局、教育局、劳动局和财政局等部门联手共同实施,其全方位的救助体系由以下11项救助机制构成:

  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实施规范管理,针对低保对象收入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做到“有进有出”。

  二、帮困助学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与社会助学相结合的教育救助机制,通过“慈善一日捐”募集资金,对低保家庭中考上大、中专学校的学生实施帮困助学,实施残疾人“百万自强助学金”扶残助学项目。

  三、城乡医疗救助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城乡医疗救助机制,确保困难群众有病能医。

  四、住房救助机制:在城镇实施廉租住房制度,在农村实施“安身工程”,切实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

  五、农村五保供养机制:把五保供养作为农村社会救助的重点,做到五保对象应保尽保。

  六、就业再就业援助机制:开展就业、再就业援助,实施各项帮扶政策,帮助鼓励困难群众“自谋生路”。

  七、生产帮困机制:对农村低保对象和失地无业农民实行项目扶持。

  八、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机制:对需要救助的对象提供救助,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引导救助,对危重的救助对象及时给予医疗救助。

  九、法律援助机制:积极开展法律援助进社区、进村组活动,以保证困难群众获得无偿法律服务。

  十、精神慰藉机制:通过卫生、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参与,积极对困难群众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其心理压力。

  十一、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机制:实施多主体的自然灾害救助,提高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反应和救援能力。 记者王迪杜成(短信代码:40700201)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