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周永桂:有能力的时候就想着帮帮他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9日07:35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本报记者赖志凯

  14年前,当他还是个打工者时就曾捐出过助学款;14年后,当了老板的他先后资助的贫困生已近2000人,捐

  出的款项共计50多万元;如今,他正在尝试搞一个“捐助产业”,以便帮助那些更
多的贫困生……

  陈德裕是一名就读于河北理工大学的学生,家住海南省琼海市农村,她靠着家中几亩稻田的收入艰难求学。去年9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不仅让陈德裕全家赖以生存的稻田变成了一片汪洋,也让这位姑娘继续读书的希望变得渺茫……

  今年1月,陈德裕的爸爸无奈地对她说:“孩子,咱家实在太困难,虽然有助学贷款,但生活费和路费实在拿不出来,还是算了吧。”听了这句话,陈德裕哭晕在地上……

  就在陈德裕因家贫想要退学的时候,当地媒体报道了她的困境。今年二月的一天,她收到一位好心人寄给她的1000元助学金,并承诺只要她坚持学业,每月会按时给她汇生活费。

  陈德裕被感动了,她百般寻找这位捐助人,但一直不知他是谁。带着报恩的心情,陈德裕找到媒体,希望帮她找到这位不留名的捐款人。在记者的努力下,最终找到了这位好心人。

  4月2日,本报记者见到了这位捐款人。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捐助人手中竟有近2000份贫困学生的资助档案,也就是说,有近2000名贫困生曾得到过他的资助。

  一个下午的采访,让记者了解了这位具有慈爱之心人的内心世界。

  “我叫周永桂,今年39岁,是海南省琼海市人。”周永桂在记者“穷追不舍”的追问下,述说了他的扶贫助学经历。

  “1991年我走出校门后,随表哥到海口做猪肉生意。每天凌晨就要起来骑三轮车拉猪肉去市场,拉一头猪我可以挣3元钱。”

  “1992年,我认识的一位打工者因为家境贫寒,他上小学的弟弟濒临失学。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毫不犹豫地把我几个月的积蓄共56元全都捐给了他,让他供弟弟上学。从那以后,特别是我有了自己的企业后,我开始尽其所能地资助贫困生,少的100元,多的几千元。我认为,一个人有能力的时候就想着帮帮他人,这也是一种责任。”

  2000年,周永桂开了一家自己的公司,他从当年的打工者变成了老板。为此,他把赚来的钱更多地投向了贫困学生。他常常借助媒体的报道搜集有关贫困学生的资料,并建立了厚厚的资助档案。

  有媒体报道,琼海市有两个大学生生活很拮据,周永桂知道以后每个月都给他们俩汇300元伙食费;他在电视上看到海南中学有个贫困生经常饿肚子,每个月就给他一些钱改善伙食……

  “关注这样的贫困学生成了我的习惯,每帮助一名学生,我的心里都会得到一种满足。”周永桂对记者说。

  渐渐的,周永桂开始不满足于通过媒体来了解贫困学生的情况了。从2001年起,他开始对海南省8个贫困市县的贫困学生情况进行调查。

  “2002年,我在五指山市农村调查时,见到了两个孤儿。他们一个11岁,一个9岁,父亲因病死后,改嫁的母亲把他们两兄弟留给了年迈的爷爷,全家就靠着一亩半水稻生活。当我走进他们家大门时我震惊了,这哪是家呀,简陋的茅草房,屋顶用破旧的编织袋补了又补,地上坑坑洼洼,连平稳站的地方都没有。因为用不起电,煤油灯把墙壁熏得黑黑的。家里唯一值钱的是一个闹钟———这是爷爷为了孩子准时起床上学,一分钱一分钱挤出来买的。”

  “当时我看到这两个孩子正在吃午饭,他们碗里没有一点肉也没有一点菜。两个孩子仅仅就着一粒拇指大的粗盐,喝着稻壳都没脱尽的糙米粥……”

  “我妻子也在场,她当时就趴在我肩头哭了,我咬着牙没有流泪。真没想到,离五指山市区仅仅六七公里的乡村就有这样贫困的家庭。”说道这里,周永桂眼睛湿了。

  “当天,我就将身上所带的钱全部捐给了那里的贫困学生,在场的老师和孩子感动得都哭了。”周永桂对记者说。

  打那以后,周永桂开始把调查了解到的贫困家庭子女生活、学习状况记录下来,刻成光盘,建立档案,以便跟踪帮扶。

  采访中,他给记者出示了一份贫困生档案。这个印有“手牵手,种爱心,筑希望,创业助学项目”字样的档案袋里装着两张表。

  一张是《登记表》,上面记录的贫困生名叫黄梦紫,从照片上看,这是一个面容清秀的女孩,她就读于五指山市冲山镇福关小学,家庭经济主要来源是务农,全家年收入只有500元。另一张是《鉴定表》,记者看到,村委会及学校对黄梦紫的家庭现状做了说明并盖了章。

  “我每年都拿出很多钱资助贫困生,十几年来共捐出了50多万元,但面对众多的贫困家庭子女,我就是把家底掏光,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如何才能动员更多的人献爱心,用众人的善心去资助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让他们完成学业,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因此我想建立一个长久的捐助产业,以便帮助更多的贫困生。”周永桂对记者说。

  3年前,周永桂开始尝试用“捐助产业”帮助这些贫困学生。2003年,他投资几百万元,开辟了一个农场,种植“爱心果树”。每年,他从每棵树的收成中拿出100元来资助一位贫困学生,让这些果树成为贫困学生的绿色银行。

  2003年至今,他已经种下了5400棵果树。周永桂说,他想让所有关心贫困学生的人都参与到“爱心果园”里来,凡是想资助贫困生的人投资1000元领养一棵树,农场用这1000元,花5年时间又可培养出一株“爱心果树”。5年以后,农场还给投资人1000元钱,外加每年10斤果的“利息”,并可以折现。而在这5年中,一棵树的效益可以为一位贫困生每年提供100元的捐助金。

  周永桂告诉记者,他的目标是种1万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