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今日关键词喝酒文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02:41 京华时报

  新闻湖北汉川废止喝酒文件

  湖北省汉川市政府办公室日前下发红头文件,给市直机关和各乡镇农场下达喝酒任务,全市各部门全年喝“小糊涂仙”系列酒价值总目标为200万元,完成任务的按照10%奖励,完不成的通报批评。

  此文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8日,汉川市政府办公室给新华社记者传真了一份废止“喝酒文件”的文件。汉川市政府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目前,11号文已经从各基层单位回收。(详见本报4月7日A29版、4月9日10版)

  直评喝糊涂酒办糊涂事

  领导干部喝酒本不是件光彩的事情,湖北省汉川市却将这个不光彩的事情制度化: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倡导公务接待使用本地产的“小糊涂仙”系列酒,层层分解任务,并设置奖惩措施。这种荣辱不分的举动糊涂透顶。

  这样的红头文件实为“糊涂文件”。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政府职责,但不能偏颇地理解成为个别企业充当“开路先锋”,而是保障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形象地说,政府是“裁判员”,不是“运动员”。汉川的“糊涂”之处就在于没有准确定位政府角色。

  事实上,在许多地方“喝地产酒”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汉川市把这个不成文的规定搞成了红头文件。之所以如此,关键还在于利益驱动。汉川市的一些干部就说,地产酒给本地政府纳税多,我们理应支持。

  支持企业发展无可厚非,但采取摊派产品的方式来支持,就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这么做,对其他纳税企业不公,对外地企业不公,违背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法则。如果每个地方都搞市场割据,我们怎能做到物畅其流?又何谈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

  “喝酒文件”助长吃喝风。公安部有“五条禁令”,当地公安局却有2.5万元的喝酒任务;科技局只有8个人,却要喝1万元的酒;乡镇一般是2万到3万元任务,不得不往基层再次分解。干部成天要动完成“喝酒任务”的脑子,怎能安心替百姓办事。

  “喝酒文件”会让一些“馋嘴干部”偷着乐,却免不了会让老百姓戳脊梁骨。喝酒就要喝这么多,整个招待接待费用不就成了“无底洞”,应该用于公益事业的财政资金不知要流失多少。更何况,吃喝风一起,党风政风焉能清明?

  摘编自新华社4月7日电文/张先国沈翀

  辨析喝酒任务是行政病理活标本

  政府居然专门发文下达“喝酒任务”,完不成任务的还要受到通报批评的处罚,斥其荒唐;但更应忧,忧其暴露的当地N种行政弊端。

  一是滥用职权。显然,政府倡导各级机关、部门在公务招待中使用本地生产的酒,就是用行政手段强行削减其他酒的市场份额,破坏了市场公平,属于公权力对市场经济的错误干扰,也是政府机关滥用职权的表现。这种现象如果不得到遏止,只会培育出一种权力扭曲的畸形市场经济,更重要的是会给权力寻租提供更多的机会,导致腐败的蔓延。

  二是公款吃喝。这样一份文件后附有的所谓“喝酒任务”分解表,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份当地政府各机关、部门公款吃喝的清单。一个地方小市,仅仅是喝酒,就要喝去200万元,可见其奢侈浪费,各种规章制度都已经被束之高阁。

  三是行政臃肿。实际上,当地如果有位领导要为云峰酒业当推销员,本可以给下属各个单位打打招呼、口头上说说就行了,但现在居然如此堂而皇之下起了文件,由此可见当地政府部门的文件之滥。滥发文件是政令不畅、行政低效的典型表征。

  四是监督乏力。政府部门敢于公开下发这样一个文件,可见其当地有关部门、机关在财政支出上的任意性。在这里,看不到财政预算的约束,看不到人大等权力机关的监督,掌握了巨大公权力的政府如此“自由”,想花多少钱就花多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又叫广大纳税人如何能放心?

  五是官商勾结。文件中称,下达“喝酒任务”是为了营造“引商、稳商、亲商、富商”的发展氛围,促进招商引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但是,为引商,就可以滥用职权吗?当政府公权力不是公正公平地为社会和市场提供公共产品、而是如此热衷于为某一商家服务的时候,就很难防止官商勾结事件的出现。

  继续分析下去,或许还可以找出更多的问题。总之,这一政府下达喝酒任务的事件,就是个病理标本,从中可以分析出诸多的行政弊病,暴露了当前一些地方行政百病缠身、工作低效,值得有关方面对此深入解剖、观察,并对症下药。

  摘编自《燕赵都市报》4月7日文/邓清波

  纵论从喝酒指标反思“经济爱X主义”

  客观说来,汉川市出台此等文件虽然做得有些过火,却并非不可理解。汉川市下达“喝酒指标”的做法,可称之为“经济爱市主义”。事实上,“经济爱省”、“经济爱市”、“经济爱县”等“经济爱×主义”的做法是十分普遍的。汉川市的做法,或许更错在了下达量化指标和使用红头文件上。换言之,其操作手法虽然很荒唐,但这样的要求本身却不是该市的“创举”。

  这种“经济爱×主义”,值得反思。客观地说,适当多消费一些本地产品,保护一下本地企业,本也无可厚非。但随着区域竞争的增强,此类“经济爱×主义”政策有许多已经到了“过犹不及”的程度———有些,已经彻底沦为了非理性的地方保护主义。比如,有地方规定,本地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凡购买轿车,必须购买某种品牌,否则财政不予拨款。有些地方对本地的制假企业视若未见,甚至还暗中保护。而最为极致的例子,是有的经济纠纷案件,在不同的省市竟然可以作出完全相反的判决。

  之所以说这样的保护是非理性的,是因为这种保护并不真正有利于经济发展。一直抱大的孩子经不得风雨,太过分的地方保护也造就不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大家都牢牢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念头不放松,就会违背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因为这样做势必会使经济流通受阻,而一旦经济陷于体内循环,往往就会丧失相当的活力。

  有经济学家曾经举过汽车运输中地方保护主义损害本地经济的例子:某地禁止把货运让给外地汽车,结果导致外地拉货到该地的汽车要空着返程。这种做法看起来是帮助了当地的运输业,却也让当地的托运人支付了较贵的运费。这样不但损害了外地的运输业,同时也损害了当地的经济,总起来看是得不偿失的。

  之所以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目的就是要通过市场竞争,将效率低的企业和产品淘汰掉或促使其改进。而在过度的“经济爱×主义”思路下,利用行政力量强行介入,虽然看起来是暂时保护了地方的利益,却有可能形成长期的潜在危害,因而是一种落后、短视的做法,甚至可被称作饮鸩止渴。所以,对“经济爱×主义”,一定注意要把握分寸,甚至是提高警惕。

  摘编自《华商报》4月7日文/郭之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