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05:56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确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方位和基本方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是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村的具体体现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必须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互动

  编者按

  为深入宣传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报从即日起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集中推出8篇署名评论员文章,对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问题、战略思路进行评析,从不同的角度深入阐述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义,进一步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思路上来。敬请垂注。

  ■本报评论员梅松武

  春风送暖,万象更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春潮涌动,激发四川前所未有的创新创业激情。

  发展的先导在理念,理念的创新在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新农村建设,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把它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使它的内涵更丰富,目标更全面,思路更完整,升华到一个新境界!

  新农村建设,与我们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

  新的趋向:工业反哺农业

  “新的趋向”,也是新的国情。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确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方位和基本方略。

  还有一个新的背景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成功推进了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进程,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005年,我国人均GDP1700美元,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下降到12.4%,城镇化率达43%。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财政用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投入逐年增加,今年又在全国取消农业税,新农村建设在现代化全局中的位置更加突出。

  审时度势,四川正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发展迈进,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条件日渐具备。新农村建设正当其时,刻不容缓!

  新的目标:走向现代文明

  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涵盖了“三农”工作方方面面,是科学发展观和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村的具体体现。

  建设新农村,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着眼点是发展现代农业。现在,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战略使命,主要表现在确保粮食安全。需要注意的是,比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更重要是调整种植结构,比“谁来养活中国”更令人担心的是“谷贱伤农”。数亿人的消费结构在变化,水产品、蔬菜、奶制品大量增产,使城市人均年消费粮食从20年前的150公斤下降到今天的不到80公斤。也就是说,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是“谷贱伤农”,而不是退耕还林还草。

  新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战略使命还表现在为工业发展提供市场需求。比农业生产更重要的是农产品深度加工和市场营销,比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科技投入和人才投入,比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产业链为依托,在四川,新农村建设将与“工业强省”互动,共同走向现代文明。

  现代文明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无一不是现代文明的价值取向。

  新的思路:农民增收是核心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构建和谐社会,应从最不和谐处着手。当前最不和谐的因素,莫过于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22:1,绝对额相差7328元。我省农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绝对贫困人口还有194万人。目前,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因素很多,但涉农问题最突出,农民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也很突出。这些问题不认真加以解决,就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农民收入低,还会导致城乡消费链中断。全国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65.7%下降到去年的32.9%,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至少相差10年以上。我省2/3的农民,只占有不到1/3的市场消费份额。只有农民的收入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启动农村市场,从而带动内需和消费。

  就业是增收之本。农民增收难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太多,不少农民长期处于隐形失业状态。最重要的是给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拓宽农业内部的“容人之道”,拓展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广开进城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目前,农民的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比重越来越小,到二三产业就业的工资性收入比重越来越大,进城务工经商已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

  人往城里走,钱从打工来。进城打工,机会均等,关键是看你有没有与城里人一比高低的技能。因此,根本问题是提高农民的素质。

  新的机制:城乡统筹贵在互动

  建设新农村,根本途径是城乡统筹。这里既有一个体制问题,也有一个机制问题,需要“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互动。

  “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过去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解决了一部分“城乡分治”的问题,但涉及到城乡关系深层的利益格局,如户口、就业、社会保障等体制性问题至今没有解决。最突出的就是“民工潮”、“民工荒”和“农民工体制”。目前,我国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已分别占68%、80%和50%。失地农民安置、农村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体制性障碍。

  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不能只在城市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应该在城乡统筹中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让城乡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当务之急是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建立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城乡统筹的关键是,工业要反哺,城市要支持,企业要带动,社会要帮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建设新农村,没有旁观者,没有“样板工程”!

  建设新农村,贵在求实,贵在创新!

  让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再创中国农民走向全面小康的“中国奇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