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十大“孝”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09:01 解放日报

  在街道小区评选群众中的“十大孝星”,很有意义。仁以孝为本,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它的基本含义是“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尊敬、爱护”,这带有合理、普适的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参与讨论制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首席专家李汉秋

  这绝非心血来潮的偶然事件———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近日请居民群众自发推选,评出了十位“尊敬老人的楷模”,发红头文件予以表彰。

  “孝”,一个深植国人血脉的字眼,以一种许久未有的方式公开出台。

  绝非偶然的还有,今年“两会”期间代表提案: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

  社会建德呼声日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开启了长期经济快速发展之后的文明道德新进程。

  人因德而美,国以德而立,“十大孝星”的背后是时代诉求。

  十颗美丽的心灵

  【镜头一】半夜里突然叫喊

  深更半夜,万籁俱寂,突然,一声接一声的喊叫。

  惊醒,丁荷妹习惯性抓紧丈夫的手,默默地听着。

  习惯了,89岁的公公得了“老年狂躁症”,半夜里常常无意识叫喊。没法子,偏偏老人家又半身不遂,不放心的丁荷妹夫妇坚持和老人同睡一屋好照应,于是,次次惊醒夜夜忍耐。

  老人前年春天起只吃甜食,丁荷妹煎甜馒头,煮糖水荷包蛋,用婴儿米粉、豆奶粉、山芋粉一勺勺喂给老人吃;老人大小便失禁,丁荷妹专门做了记录本,记下时间规律,还亲手用牙刷柄帮老人挖出粪便……

  “对老人,要尽孝道。”30多年了,丁荷妹一直和公婆住在一起,从未红过脸。

  【镜头二】久病床前有孝媳

  这是一幅幅在邻居眼中仿佛定格的画面:

  冬天,小心翼翼挽着公婆,到门口晒太阳,帮老人们把被子晒得暖暖和和;夏天,帮公婆细心地擦洗身子,自己却汗流浃背……

  难得的是二十多年寒暑更替,这画面从未变过。

  久病床前有孝媳。婆婆骨折卧床后,张瑜日复一日为婆婆翻身、清洗,老人康复时没生一块褥疮。93岁的公公声音洪亮,“我能活到今天,全靠他们。”

  “我初中毕业当了工人,不会说什么大道理,我只是一直把公婆当自己的父母。”这是张瑜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镜头三】婆婆不禁潸然泪下

  逢过周末,上海理工大学的浴室里,常常有这样的一幕:

  倒洗发水,轻轻地,清洗那根根白发;涂沐浴露,慢慢地,在背上搓洗、按摩。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坐在小凳子上,身边,一位中年妇女正在为老太太洗澡,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看人家女儿多孝顺,每周都领妈妈来洗澡。”旁边,不相识的人投来赞赏的目光。这些话听得太多了,夏美娣笑了笑,并不去否认。

  洗完澡,再帮婆婆一件件穿好衣服。因为婆婆觉得在家洗澡不方便,夏美娣就每周带她到大学浴室里洗。在她的心里,婆婆就是自己的亲妈。前阵子婆婆生病,夏美娣5点半就起床,专门给婆婆做她山东人爱吃的馒头,再送婆婆去医院打点滴,然后匆匆赶到理工大做自己的保洁工作,下班再去医院接婆婆……婆婆看电视剧《中国媳妇》时,潸然泪下:“我们家小夏就是那个好媳妇啊!”

  【镜头四】“老天也是知道的!”

  “咣当!”“咣当!”一个新买的脸盆被摔得变了形,地上全是水。

  “你不是人,又偷我的东西吃!”婆婆见陈丽君闻声跑来,指着她就骂。

  看到婆婆又无端骂人,陈丽君也不作声,默默地,拿来拖把拖地,收拾屋子,把要清洗的衣物拿走。中午时分,陈丽君把做好的饭菜给公公婆婆送过来,看着他们吃完饭,再把碗筷端走。

  “说没有委屈那是假的,可婆婆人老了,脑子糊涂了,我怎么好去跟她计较?”陈丽君心底一直记得,婆婆思维清晰时对她说的一句话———

  “你是个好人啊,老天也是知道的!”

  【镜头五】不是母女不是婆媳

  “小姚。”朱老太太一声轻唤,姚育红立即坐起身来、披件衣服下床,扶老太太小便。

  这,已经是晚上第六次了。最近几天,朱老太太好像是尿路感染,一晚上要小便好几次。姚育红不放心,干脆搬过来,和朱老太太睡在一张床上,随时照看。

  并不是母女,更不是婆媳,仅仅只是邻居。

  朱老太两个女儿,一个患病多年在乡下,一个工作繁忙没时间,老人的生活就都由姚育红义务照顾。每天将热腾腾一日三餐送到老人家的是姚育红;帮老太太穿衣、脱衣、擦身、洗脚,打扫卫生的是姚育红;给老太太挠痒的是姚育红;老太太常常大便失禁,拉肚子拉了一身,帮她换洗衣裤的还是姚育红……

  七年了,如一日。

  【镜头六】接过母亲接力棒

  “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奶奶哼着小曲,边走边唱。

  阳光下,内江路附近花园里,一对祖孙模样的人在散步,老人偶尔踢几下腿,把脚放在栏杆上压一压。56岁的刘春华看着奶奶开心的样子,感到一丝欣慰。

  非亲非故。孙翠美老人只是刘春华爷爷在老家的邻居,爷爷去世后,刘春华一家迁居上海,见孙翠美老人没有亲人,就把老人带到了上海。从刘春华的母亲起,就把孙翠美当成亲人,小便失禁给她洗衣、擦身。如今,母亲老了,刘春华所尽的是一个孙女的职责,一份孝道的传递。

  【镜头七】102岁婆婆与73岁儿媳

  “妈,我刚看了条新闻,一个小女孩得了白血病没钱治,很多人给她捐款呢。”

  “嗯,是吗?现在还是好人多啊!”

  102岁的婆婆,73岁的儿媳,又坐在一起“看”新闻了。记不清多少年了,蒋仲德坚持和婆婆在一起说说新闻,聊聊电视剧。以前,婆婆爱看农村题材电视剧,蒋仲德就陪着一起看;现在,婆婆的眼睛不好,体贴的蒋仲德就边看电视和报纸,边跟婆婆交流。

  “我觉得人老了,还是应该和社会有接触的,这样脑子不容易迟钝,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听听新闻、聊聊天。”

  一片孝心。

  【镜头八】撑起家里一片天

  一家三位重病号———婆婆瘫痪,公公胃癌,丈夫乙肝转肝腹水,几次病危……

  楼静君自己,一年多前下岗。

  就是这身材娇小的女人,撑起家里一片天。

  公公胃癌开刀,医院、单位、家里成了楼静君的三点一线。胃病需要调理,营养要跟上,楼静君想着法子专门给公公做各种各样的粥。每天清晨4点多钟起床,对她来说已是常事。婆婆和丈夫是病人,要注意营养,楼静君就变着花样给他们做,自己和女儿则吃的尽量简单;为养家糊口,每月500元钱的活,楼静君也去做……

  “我只想着做一个好媳妇、好妻子、好母亲,这就是我的责任。”说这话时,她很平静。

  【镜头九】公公伸手一记耳光

  “啪!”地一声响。公公伸手便是一记耳光,打在了徐良凤的脸上,火辣辣的,她愣了一下,用手捂着脸,泪水在眼睛里打转。

  靠在床头陪护了瘫痪在床的公公一个晚上,醒来,竟是这一记耳光。丈夫看到,要呵斥父亲,被徐良凤阻止了。她清楚,公公又开始思维混乱,并非故意。

  两年前,公公中风瘫痪了,徐良凤和老人的3个女儿轮流照看。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端茶、喂饭、擦身、清理大小便、换洗尿布之类的事自不必说,老人因思维混乱还常无意识打人,徐良凤咬着牙,忍着泪,默默承受:“老人一生没麻烦过我们,让他走好最后一段人生是我们应该做的。”

  【镜头十】一位楼组长的大爱如孝

  倪老太太家里水管堵塞,污水、粪便满地横流。72岁的邬珍娣跑上跑下通知上下楼居民不要用水,打电话通知物业上门维修,修好后又开始帮老人打扫房间。清水,端了一盆又一盆,扫把,刷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倪老太太家里清清爽爽,邬阿姨却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气喘吁吁,满头是汗。

  平时,陈老太太眼神不好,水电表煤气表邬阿姨帮着看;倪老太太买了新浴缸,邬阿姨和搬运工人一起帮她抬;问候孤寡老人,陪老人聊天解闷更是家常便饭。

  邬阿姨是一位楼组长,她对老人大爱如孝。

  传统道德新时代化

  记者:我们从没否定过“孝”,但似乎一度冷落过它?

  李汉秋(全国政协委员):“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记者:究竟什么是“孝”?

  李汉秋:所谓“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包含着“孝”的意思。“孝”的基本含义是“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尊敬、爱护”,这带有合理、普适的意义。当然,要摈除封建色彩的愚忠愚孝。

  记者:新时代的“孝”应该怎样?

  李汉秋: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两代关系。

  于海(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农业社会时期,“父母在,不远游”,而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人口流动性大,就不能用原来的方式要求子女了,可采取经济赡养、定期看望、找保姆照顾等。但是,对父母的关心、爱心、操心不能变,这是一个原则。

  记者:传统道德观是否都面临一个新时代化的问题?

  李汉秋: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如今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八荣八耻”,树起道德新标杆。今年“两会”上,我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就是觉得传统文化教育要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于海:“仁”的根本是对人的爱,“义”中的道义,“礼”中的礼貌、礼节、礼仪,“智”中的智慧,“信”强调的诚信,这些都应继承下来。同时,“仁、义、礼、智、信”提出的背景是在封建宗法社会,在当代必须突破血缘限制,进行新的诠释。“仁”要从“仁爱”扩展到“博爱”,发扬志愿者精神;“义”要从“适宜、道义”这些道德范畴拓展到“公正、法治”这些法律精神;“智”在中国古代强调道德、伦理、生活之智,现在必须加上求知之智,强调科学精神;“礼”则必须摈弃与宗法社会相连的封建礼教,大力倡导公共生活中的礼,强调“公德”;“信”也要突破熟人社会中“一诺千金”的人格信任,形成生人社会中的制度信任和社会信任。最近我主持编写了《民族精神研究》,民族精神的实质是“族群归属”,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应该成为当代公民最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十大“孝”星

  

十大“孝”星

  本报记者 郭泉真 实习生 李小翠 周楠

  在街道小区评选群众中的“十大孝星”,很有意义。仁以孝为本,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它的基本含义是“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尊敬、爱护”,这带有合理、普适的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参与讨论制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首席专家李汉秋

  这绝非心血来潮的偶然事件———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近日请居民群众自发推选,评出了十位“尊敬老人的楷模”,发红头文件予以表彰。

  “孝”,一个深植国人血脉的字眼,以一种许久未有的方式公开出台。

  绝非偶然的还有,今年“两会”期间代表提案: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

  社会建德呼声日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开启了长期经济快速发展之后的文明道德新进程。

  人因德而美,国以德而立,“十大孝星”的背后是时代诉求。

  十颗美丽的心灵

  【镜头一】半夜里突然叫喊

  深更半夜,万籁俱寂,突然,一声接一声的喊叫。

  惊醒,丁荷妹习惯性抓紧丈夫的手,默默地听着。

  习惯了,89岁的公公得了“老年狂躁症”,半夜里常常无意识叫喊。没法子,偏偏老人家又半身不遂,不放心的丁荷妹夫妇坚持和老人同睡一屋好照应,于是,次次惊醒夜夜忍耐。

  老人前年春天起只吃甜食,丁荷妹煎甜馒头,煮糖水荷包蛋,用婴儿米粉、豆奶粉、山芋粉一勺勺喂给老人吃;老人大小便失禁,丁荷妹专门做了记录本,记下时间规律,还亲手用牙刷柄帮老人挖出粪便……

  “对老人,要尽孝道。”30多年了,丁荷妹一直和公婆住在一起,从未红过脸。

  【镜头二】久病床前有孝媳

  这是一幅幅在邻居眼中仿佛定格的画面:

  冬天,小心翼翼挽着公婆,到门口晒太阳,帮老人们把被子晒得暖暖和和;夏天,帮公婆细心地擦洗身子,自己却汗流浃背……

  难得的是二十多年寒暑更替,这画面从未变过。

  久病床前有孝媳。婆婆骨折卧床后,张瑜日复一日为婆婆翻身、清洗,老人康复时没生一块褥疮。93岁的公公声音洪亮,“我能活到今天,全靠他们。”

  “我初中毕业当了工人,不会说什么大道理,我只是一直把公婆当自己的父母。”这是张瑜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镜头三】婆婆不禁潸然泪下

  逢过周末,上海理工大学的浴室里,常常有这样的一幕:

  倒洗发水,轻轻地,清洗那根根白发;涂沐浴露,慢慢地,在背上搓洗、按摩。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坐在小凳子上,身边,一位中年妇女正在为老太太洗澡,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看人家女儿多孝顺,每周都领妈妈来洗澡。”旁边,不相识的人投来赞赏的目光。这些话听得太多了,夏美娣笑了笑,并不去否认。

  洗完澡,再帮婆婆一件件穿好衣服。因为婆婆觉得在家洗澡不方便,夏美娣就每周带她到大学浴室里洗。在她的心里,婆婆就是自己的亲妈。前阵子婆婆生病,夏美娣5点半就起床,专门给婆婆做她山东人爱吃的馒头,再送婆婆去医院打点滴,然后匆匆赶到理工大做自己的保洁工作,下班再去医院接婆婆……婆婆看电视剧《中国媳妇》时,潸然泪下:“我们家小夏就是那个好媳妇啊!”

  【镜头四】“老天也是知道的!”

  “咣当!”“咣当!”一个新买的脸盆被摔得变了形,地上全是水。

  “你不是人,又偷我的东西吃!”婆婆见陈丽君闻声跑来,指着她就骂。

  看到婆婆又无端骂人,陈丽君也不作声,默默地,拿来拖把拖地,收拾屋子,把要清洗的衣物拿走。中午时分,陈丽君把做好的饭菜给公公婆婆送过来,看着他们吃完饭,再把碗筷端走。

  “说没有委屈那是假的,可婆婆人老了,脑子糊涂了,我怎么好去跟她计较?”陈丽君心底一直记得,婆婆思维清晰时对她说的一句话———

  “你是个好人啊,老天也是知道的!”

  【镜头五】不是母女不是婆媳

  “小姚。”朱老太太一声轻唤,姚育红立即坐起身来、披件衣服下床,扶老太太小便。

  这,已经是晚上第六次了。最近几天,朱老太太好像是尿路感染,一晚上要小便好几次。姚育红不放心,干脆搬过来,和朱老太太睡在一张床上,随时照看。

  并不是母女,更不是婆媳,仅仅只是邻居。

  朱老太两个女儿,一个患病多年在乡下,一个工作繁忙没时间,老人的生活就都由姚育红义务照顾。每天将热腾腾一日三餐送到老人家的是姚育红;帮老太太穿衣、脱衣、擦身、洗脚,打扫卫生的是姚育红;给老太太挠痒的是姚育红;老太太常常大便失禁,拉肚子拉了一身,帮她换洗衣裤的还是姚育红……

  七年了,如一日。

  【镜头六】接过母亲接力棒

  “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奶奶哼着小曲,边走边唱。

  阳光下,内江路附近花园里,一对祖孙模样的人在散步,老人偶尔踢几下腿,把脚放在栏杆上压一压。56岁的刘春华看着奶奶开心的样子,感到一丝欣慰。

  非亲非故。孙翠美老人只是刘春华爷爷在老家的邻居,爷爷去世后,刘春华一家迁居上海,见孙翠美老人没有亲人,就把老人带到了上海。从刘春华的母亲起,就把孙翠美当成亲人,小便失禁给她洗衣、擦身。如今,母亲老了,刘春华所尽的是一个孙女的职责,一份孝道的传递。

  【镜头七】102岁婆婆与73岁儿媳

  “妈,我刚看了条新闻,一个小女孩得了白血病没钱治,很多人给她捐款呢。”

  “嗯,是吗?现在还是好人多啊!”

  102岁的婆婆,73岁的儿媳,又坐在一起“看”新闻了。记不清多少年了,蒋仲德坚持和婆婆在一起说说新闻,聊聊电视剧。以前,婆婆爱看农村题材电视剧,蒋仲德就陪着一起看;现在,婆婆的眼睛不好,体贴的蒋仲德就边看电视和报纸,边跟婆婆交流。

  “我觉得人老了,还是应该和社会有接触的,这样脑子不容易迟钝,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听听新闻、聊聊天。”

  一片孝心。

  【镜头八】撑起家里一片天

  一家三位重病号———婆婆瘫痪,公公胃癌,丈夫乙肝转肝腹水,几次病危……

  楼静君自己,一年多前下岗。

  就是这身材娇小的女人,撑起家里一片天。

  公公胃癌开刀,医院、单位、家里成了楼静君的三点一线。胃病需要调理,营养要跟上,楼静君想着法子专门给公公做各种各样的粥。每天清晨4点多钟起床,对她来说已是常事。婆婆和丈夫是病人,要注意营养,楼静君就变着花样给他们做,自己和女儿则吃的尽量简单;为养家糊口,每月500元钱的活,楼静君也去做……

  “我只想着做一个好媳妇、好妻子、好母亲,这就是我的责任。”说这话时,她很平静。

  【镜头九】公公伸手一记耳光

  “啪!”地一声响。公公伸手便是一记耳光,打在了徐良凤的脸上,火辣辣的,她愣了一下,用手捂着脸,泪水在眼睛里打转。

  靠在床头陪护了瘫痪在床的公公一个晚上,醒来,竟是这一记耳光。丈夫看到,要呵斥父亲,被徐良凤阻止了。她清楚,公公又开始思维混乱,并非故意。

  两年前,公公中风瘫痪了,徐良凤和老人的3个女儿轮流照看。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端茶、喂饭、擦身、清理大小便、换洗尿布之类的事自不必说,老人因思维混乱还常无意识打人,徐良凤咬着牙,忍着泪,默默承受:“老人一生没麻烦过我们,让他走好最后一段人生是我们应该做的。”

  【镜头十】一位楼组长的大爱如孝

  倪老太太家里水管堵塞,污水、粪便满地横流。72岁的邬珍娣跑上跑下通知上下楼居民不要用水,打电话通知物业上门维修,修好后又开始帮老人打扫房间。清水,端了一盆又一盆,扫把,刷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倪老太太家里清清爽爽,邬阿姨却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气喘吁吁,满头是汗。

  平时,陈老太太眼神不好,水电表煤气表邬阿姨帮着看;倪老太太买了新浴缸,邬阿姨和搬运工人一起帮她抬;问候孤寡老人,陪老人聊天解闷更是家常便饭。

  邬阿姨是一位楼组长,她对老人大爱如孝。

  传统道德新时代化

  记者:我们从没否定过“孝”,但似乎一度冷落过它?

  李汉秋(全国政协委员):“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记者:究竟什么是“孝”?

  李汉秋:所谓“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包含着“孝”的意思。“孝”的基本含义是“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尊敬、爱护”,这带有合理、普适的意义。当然,要摈除封建色彩的愚忠愚孝。

  记者:新时代的“孝”应该怎样?

  李汉秋: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两代关系。

  于海(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农业社会时期,“父母在,不远游”,而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人口流动性大,就不能用原来的方式要求子女了,可采取经济赡养、定期看望、找保姆照顾等。但是,对父母的关心、爱心、操心不能变,这是一个原则。

  记者:传统道德观是否都面临一个新时代化的问题?

  李汉秋: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如今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八荣八耻”,树起道德新标杆。今年“两会”上,我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就是觉得传统文化教育要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于海:“仁”的根本是对人的爱,“义”中的道义,“礼”中的礼貌、礼节、礼仪,“智”中的智慧,“信”强调的诚信,这些都应继承下来。同时,“仁、义、礼、智、信”提出的背景是在封建宗法社会,在当代必须突破血缘限制,进行新的诠释。“仁”要从“仁爱”扩展到“博爱”,发扬志愿者精神;“义”要从“适宜、道义”这些道德范畴拓展到“公正、法治”这些法律精神;“智”在中国古代强调道德、伦理、生活之智,现在必须加上求知之智,强调科学精神;“礼”则必须摈弃与宗法社会相连的封建礼教,大力倡导公共生活中的礼,强调“公德”;“信”也要突破熟人社会中“一诺千金”的人格信任,形成生人社会中的制度信任和社会信任。最近我主持编写了《民族精神研究》,民族精神的实质是“族群归属”,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应该成为当代公民最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十大“孝”星

  

十大“孝”星
' name=brief>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