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池桂莲:为别人而活着,才觉得幸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10:28 中国江西网

  特约记者 谢卫星 柳源裕

  她,40多年来,以青春和生命作为代价,无怨无悔地先后义务收养了8个非亲非故孤寡老人。她待他们如同亲生父母。她, 一个像泥土样朴实无华的农家妇女,她那金子般的心却时常让人们感动, 在她无声的熏陶和带动下,尊老爱老在山乡蔚然成风,全镇上百名五保老人幸福地享受晚年的天伦之乐。这个普通的农家女子名叫池桂莲,家住上栗县桐木镇城
冲村。

  爱的抉择

  1963年秋季的一天,桐木镇城冲村的山脚步下,农民凌庄和的家里,"噼哩啪啦"的鞭炮声迎来了刚满18岁的新娘子池桂莲。新娘子孝敬公公、婆婆,体贴丈夫,左邻右舍都夸她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媳妇。夫妻俩恩恩爱爱,日子过得甜甜蜜蜜。然而,就在她新婚不久,邻居家接二连三遭遇的不幸强烈地叩击着她的心。先是谢婆婆的老伴溘然去世,接着谢婆婆唯一的儿子也因病永离了母亲。眼见着丈夫和儿子相继而去,谢婆婆悲痛欲绝,终日以泪洗面,最后精神失常,病倒在床上,孤零零等待死神的到来。

  白天,池桂莲看她可怜,常送些吃的东西给老人家。老人那绝望的目光,时时刺痛着池桂莲那颗善良的心。一到夜晚,池桂莲躺在床上,不时听见谢家传为一声声凄凉而痉挛的呻吟,她也跟着暗暗流泪。她想起自己的身世。池桂莲也曾是个可怜的人儿,出生6个月就失去父亲,两岁时母亲改嫁。孤苦的小桂莲6岁后才被祖父母收养,历尽生活艰辛,备尝人间酸苦。她的心里,对孤苦人有种特别的怜悯。谢老太太的呻吟声,在乡村寂静的深夜,是那样令人心寒。池桂莲再也睡不着了,她推醒了身边熟睡的丈夫,说:"庄和,你听,谢婆婆还在哼,实在可怜啊。我们接她到家里来住吧。"凌庄和也是个豆腐心肠,妻子的话,他听。选个好日子,夫妻俩燃了一挂爆竹,将谢婆婆接进了门,村里人当成一桩新鲜事在传。说好说歹的都有,池桂莲不去听。

  新婚燕尔,本是小夫妻恩恩爱爱、缠缠绵绵的日子,家里却平添了一个疯颠颠、病歪歪的老太婆,多了一份累,少了一份安宁。谢婆婆大小便失禁,池桂莲每天为她接屎接尿,抹澡洗衣,端茶喂饭。她不嫌烦,不怕脏,春夏秋冬,天天如此。谢婆婆4年后在安祥中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她的眼角沁出了几滴泪水,那是对池桂莲无言的感激。按照乡里的习俗,池桂莲凑钱为谢婆婆办了丧事,锣鼓响了两天…… 爱的奉献如果说,池桂莲收养谢婆婆只是生命长河里的一朵浪花的话,那么浪花过后依然是平静的港湾。但不久以后,同样的故事又在她身上发生了。

  深秋的一个下午,村里花炮厂看门的应老倌拄着拐杖,一跛一跛朝池桂莲家走来。一进门,就"扑通"一声跪在池桂莲面前,声泪俱下:"桂莲,你是村里有名的大好人,收下我吧!" 池桂莲见状,赶忙搀扶他起来,要他有话慢慢说。应老倌叫应益之,14岁就死了父母,也是个苦命之人。他本是浏阳文家市人,逃荒出来后漂泊异乡几十载,一生未能成婚,直到晚年才流落到桐木,在村里的花炮厂守门。

  不料花炮厂停产解散,应老汉举目无亲,又身无分文,村里只好安排他寄住在一农户家里。3个月后他呆不下去,走投无路的应老倌想起了好人池桂莲。池桂莲流泪了,自己已是9口之家,养家糊口已很艰难,还有能力收养他么?看到应老倌求助的眼泪,池桂莲的心软了,噙着泪水说:"你留下吧,这就是你的家,有我们吃的,你也饿不着。" 76岁的应益之就这样成了桂莲家第二个义务收养的老人。

  桂莲对应老倌侍奉得像亲爹:老人病了,桂莲将积攒了很久、准备为孩子交学费买雨的30元钱拿出来,为他抓药治病。夫妻俩还轮流守护在老人床前两天两夜,直到老人从昏迷中醒来。为了给老人滋补身子,她将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蒸给老人吃,又烧起木炭给老人取暖,还将准备给大儿子娶亲用的棉絮,盖在老人身上……应益之5年后双目失明,还患有老年性痴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池桂莲始终如一地关照着他,护理着他,直到他离开人世。

  其实,这些年池桂莲何止照顾应益之一个老人。在收养应益之后的第4年,村里凌端相老人,带着在修建水利工程时受伤致残的儿子,也来到池桂莲家,请求桂莲的帮助。面对这一老一残的父子俩,池桂莲又发恻隐之心收留了他们,腾出一间房子安顿了这对可怜的人。渐渐地,池桂莲行善的事迹传遍了千家万户,有更多孤苦伶仃的老人(其中有被儿子抛弃的老人)来到她的身边。因为她家房小住不下,有几个老人池桂莲只好上门去照顾。我们采访她时,她已经先后收养了10多位老人,大部分都已离开人世。

  爱的天平

  城冲村山多田少,人均仅有3分水田,池桂莲家的粮食每年只够吃4个月,在镇养路队上班的丈夫10多年来月薪仅有45元。直到前几年才增加到150元。这样的条件,养活自家9口尚不容易,再收养老人,无异于"雨天担秆",越担越重。为了照顾好老人,池桂莲几个孩子的学业难以继续,学历最高的也只有初中毕业。最令池桂莲悲伤不已的是次女的病逝。每想起这事她就有流不完的泪。

  那年冬天,5岁的二女儿病了,病得不轻。孩子患病,她从不舍得花钱请医生,总是弄点草药,拖一拖就好了。这次不管用了,孩子高烧不退,直到奄奄一息时才急忙送往镇医院。医生已无回天之力,厉声责问池桂莲,为什么不早些送来,哪怕早一天也有救。池桂莲看着死去的孩子,嚎啕大哭:"女儿呀,妈对不起你啊!……"撕心裂肺的哭喊,再也唤不回女儿那天真可爱的笑脸。

  自责和愧疚使池桂莲常在梦中惊醒。池桂莲深爱着儿女,同时又深爱着那些孤苦的老人。但在爱的天平上,反而往往偏向了孤寡老人。凌端相的残疾儿子先老人而去,池桂莲借了60元钱为他料理后事,她没有心痛;黎阿发老人患了胰腺炎,池桂莲见状二话没说就送医院,住院两个多月,左借右凑花了2000多元,她同样没有心痛。为了这些非亲非故的老人,池桂莲投入的是青春、心血和太多的爱,而得到的只是一个个老人安详地离开人世,更多的老人来到她的身边。

  在改革的太潮中,城冲村民的日子逐渐红火起来,不少农民都盖上了新房,用上了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但池桂莲一家仍蜗居在几间破旧的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唯一的家中是一台买给老人专用的风扇。因为长期操劳过度,她10多年前就患了心脏病,也一直舍不得花钱治疗。假如池桂莲夫妻没有收养老人,假如池桂莲也一门心思花在赚钱发财上,她完全可以和别人一样盖新房买电器过好日子。但她没有这样做,不管在任何时候,她都没有泯灭自己的功德心。

  为了别人,苦了自己。在池桂莲全身心地帮助别人时,她自己也多么需要别人的帮助,但她从没有这样想。当市、县妇联了解到池桂莲家庭困难和身体患病的情况后,要她写一份困难补助的申请报告。她写了,放在抽屉里一两个月不好意思拿出来。镇领导知道后,左说右劝,她才把报告交到民政部门。有人劝说:"观音难救世间苦,你池桂莲有多大的能耐?"池桂莲说:"只要身边少一个不幸的老人,多一个幸福的老人,心里总是踏实些。"她的胸怀总是那样坦荡。

  爱的延续随着年纪增长,如今已年届六旬的池桂莲因一直艰辛地服侍老人,透支了她的大好青春年华,身体也落下了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照顾老人已日显力不从心。 为使"爱心事业"延续下去,后继有人,池桂莲开始四处物色事业接班人。

  本村的陈金生首先进入池桂莲视线。这位在当地办企业的中年男子,在池桂莲的影响下,也开始照顾孤寡老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富有公德心的陈金生将邻居、孤寡老人游春泉接到家里吃住,夫妻俩悉心照料老人,安享晚年。 游老人也是池桂莲上门服务的对象之一。由于身体原因,池桂莲已无力在家中照顾孤寡老人,她退而采取上门服务的形式,定期上老人家中,搞卫生、送饭和谈心,继续予以关照。

  目前,池桂莲的上门服务对象共有3名。其中,孤寡老人谢婆婆家住邻村瓦溪村,由另一名接班人曾爱华、韩友萍夫妇照顾。百岁老人谢婆婆以前由池桂莲接在家中服侍,两年前,池桂莲与该村村民曾爱华闲聊时,知悉她有照顾老人的想法,表示赞同和支持。于是,池桂莲将"爱心接力棒"交给了曾爱华,邻居都夸曾氏夫妇照顾老人细致入微,"真是看得比自己的爹娘都重。"村民们为他的行动所感动,并自发上门送饭和水果,帮着照顾老人。尽管如此,池桂莲还是一有空就来陪谢婆婆搞卫生、聊聊天,让这位百岁老人安享晚年。

  池桂莲几十年如一日义务收养老人的事迹,打动了许多人的心,也感染和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敬老爱老事业。桐木村涧山组五保老人易清华,年过八旬,神志不清,缺乏自理能力,整天脏兮兮的。相邻的甘恩计一家不嫌弃老人,主动承担起料理老人的义务,上门帮她打扫卫生、整理家什,送饭送菜等。前几年甘恩计盖了新房后,还把老人接到了自己家里,和他们一起吃住,精心服侍,让她幸福地度过晚年。

  在桐木镇雅溪村有一位"四朝元老",叫欧阳普祥,村干部换了一届又一届,可这位80多岁的孤寡老人吃住在村上却没有变。20多年来,一任接一任的村"两委"班子把他当亲人侍候。老人患病不起,全体村干部轮流值班护理,请医生、抓中约、端茶喂药,个个抢上抢下,忙得不可开交。体贴入微的照顾令老人十分感动,他总是说村里干部对他太好了。

  在池桂莲精神的感召之下,桐木镇17个村有102户村民相继接纳了200多个孤寡老人和孤儿。同时,上栗县政府和各乡镇党委也加大了对福利事业的投入,先后建起乡镇敬老院、村级敬老院共17所,收养老人4275人。从18岁的新娘到近60岁的老妈妈,跨越40余年,池桂莲经历了十年"文革",经历了农村经济的大变革,又正经历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观念的变化。她依然如故地做着她认为该做的"善事",风风雨雨,矢志不移,就像村头那棵郁郁苍苍的老樟树。

  她得到了一连串荣誉:"全国敬老好儿女"、省、市人大代表……但池桂莲不看重荣誉,只在乎献爱。"为别人而活着,人才觉得幸福。"这是她支撑自己40多年的精神力量。正因为如此,她才会将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消耗在这些已经逝去的和还活着的孤寡老人身上。洒向人间都是爱。在池村莲这位普通的妇女身上,体现了上栗人民的爱心,折射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江西网4月10日萍乡专讯)

  编辑:周泽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