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跳龙门圆梦的学子知多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14:13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核心提示

    远离亲人、投入巨资、抱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虔诚远赴津沪的河南学子,是否成功利用地域差异跃过“龙门”圆了顶尖大学梦?豫沪津三地高中教育合作至今已有不少毕业生进入大学校园,合作成果究竟如何?

  河南学生用勤奋挣“形象分”

  刘和胡杨,分别是天津一中和耀华中学的天津学生。学校的河南籍同学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很好。用胡杨的话说:“他们巨厉害,学习都倍儿用功!”

  分析李文等学生提供的数据,河南籍“全国生”的成绩相当不错,但能否就此判断河南学生去上海、天津,就一定能考上好大学呢?上海首批对河南招生的学校——上海进才中学教育处副主任董智武提醒家长,一定要理性行事。

  董智武认为,分两个阶段看待河南学生的成绩更客观。“2005年是个分水岭,之前学校招收的河南学生数量多,但成绩参差不齐;之后,随着全国其他生源的增加,河南学生数量下降了,但质量提高了。”

  2000年,上海市高中刚招收河南学生的时候,只有十几所寄宿制高中具备资格,由于带有试点性质,当时招生规模并不大。

  2001年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外省学生加入,到2005年,上海已有39所学校具备招收外省学生的资格。这些学校中,既有上海“四大名牌高中”——上海中学、复旦附中、上海交大附中和华师大二附中,也有大同中学、行知中学等重点寄宿制高中。39所学校招收了近3000名“全国生”。

  记者从天津了解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据天津一所知名高中的副校长介绍,虽然天津的示范性高中比上海数量略少,但其中也有南开中学、天津一中等知名学校。2003年,天津的9所中学招收河南学生127人;2004年,招生学校增加了两所,招生数量增加至290人;2005年,30所中学从河南招生3000多人,其中耀华中学从河南7000多名学生中录取了200人左右。

  在耀华中学一二年级男生住宿部,记者看到了按各省分类的人数统计表。在273名男生中,天津本地生94人,河南学生67人,下面依次是河北56人、山东44人、山西6人等。“每年招生,河南考生最多,河南学生也很受人喜爱。”学校的一名老师如是说。

  刘和胡杨,分别是天津一中和耀华中学的天津学生。学校的河南籍同学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很好。用胡杨的话说:“他们巨厉害,学习都倍儿用功!”

  豫沪两地首开合作先河

  当年未被录取的学生由原毕业高中学校安排复习,次年再参加上海市春季和秋季高考,不再另收委托培养费。

  河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王德如介绍,2000年,河南、上海两地政府签署豫沪合作协议,其中教育部门的合作就是送河南学生去上海读高中。这种以政府形式确定的教育合作形式在全国首开先河。

  双方约定,凡被上海录取的河南学生,需交纳5万元委托培养费,被录取的学生在学籍管理、人身保险、助学金等方面享受与上海市普通高中在校生相同的待遇。学生毕业后按上海学生待遇参加当年上海市的高校招生考试和录取。当年未被录取的学生由原毕业高中学校安排复习,次年再参加上海市春季和秋季高考,不再另收委托培养费。如仍未被录取,则退回原籍。

  豫沪合作初战告捷。2001年7月初,豫津开始合作。当时天津市教委给各学校下发文件:“为增加学校的办学活力、辐射功能和社会效益,决定部分高级中学可招收少量外省市优秀初中毕业生。”

  按规定,外地学生到本地高中就读后,每年要缴纳学费1.5万元,学校可在此基础上浮动10%。外地学生在学习、生活、学籍管理等方面享受与天津学生相同的权益。学生毕业后按天津市学生待遇参加高考和招生录取。在校期间办理暂住户口登记;参加高考被天津高校录取后,办理户口迁移;被外省市高校录取后,户口可迁到天。

  津后再迁到就读学校所在地。但当年未被高校录取的学生不得再次参加天津市的高考,户口将被退回原户籍所在地

  “1+1”模式变成“1+N”模式

  河南与津沪两地的这种招生模式也迅速引起全国其他考生大省的关注……出于对生源结构的考虑,上海天津逐年将招生名额分配到河南以外的省份。

  为了开展好这项工作,双方教育部门在合作的第一年都把这项政策列为当年两地中招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0年,上海在河南开始试点,其地域仅限于郑州、洛阳、开封的学生。报名学生当年的中招成绩必须达到省重点分数线,然后接受省教育厅的审查,之后上海学校才决定是否接纳。双方还特别规定,去上海的河南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天津第一年在河南招生,范围是安阳、焦作、洛阳三地,也要求学生成绩应达到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

  但是,这项工作第一年刚启动时,由于各地对该政策理解不一,并没有就此大规模宣传,知道的人也不多,最终到上海、天津的学生有一部分成绩并不突出。但这个特殊的中招形式从第二年开始受到河南考生家长的追捧。

  与此同时,河南与津沪两地的这种招生模式也迅速引起全国其他考生大省的关注,山东、陕西、山西、江苏、浙江、湖北、黑龙江、辽宁等省的政府部门和学生很快表达了相似的呼声。出于对生源结构的考虑,上海天津逐年将招生名额分配到河南以外的省份。2005年,董智武曾明确表示,不再对各省分配名额,而是完全按考生考试成绩来确定名额。

  河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王德如说,这项招生政策也在河南发生着变化。2005年之前,报名学生的情况需要省教育厅先期把关,但随着这项招生政策被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报名人数越来越多。从2005年开始,每年由津沪两地拿出当年招生方案,制订出总的招生人数,其他事宜则由学校自主安排。

  由于生源对象扩大到全国各地,津沪高中当年只对河南、山东等地投放招生指标的“老政策”也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激烈竞争让生源质量提高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到外地读书。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中读书,要取得好成绩得具备以下条件:扎实的基础知识……  

  招生计划不再单独给某个省,而是全国考生共同参与竞争,这无疑加剧了竞争。

  据了解,津沪两地一所中学的外省报名人数一次超过2000人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外省学生去津沪就读的程序也愈发复杂。现在,除了要求学生提供当年的中招成绩外,校方还要从报名学生中再筛选出200~300人参加综合测试。然后,学校再根据考生考试成绩决定人选。

  董智武说,虽然上海的“全国生”招生计划总人数在不断增加,但随着江苏、浙江这些周边省份的加入,肯定会影响河南的招生数量。江浙学生与上海学生文化背景更接近,他们加入到“全国生”行列后,在一定程度上比中西部省份的学生更有优势。上海进才中学河南学生数量的变化就多少反映了这一点:2000年~2002年,学校招收河南生在25人左右,2003年和2004年都是30人,2005年则只有10人。

  记者在某学校的资料中看到,升入一本重点大学的河南籍学生中,鲜有考取北大、清华、复旦这些国内顶尖大学的,只有一名学生进入了上海交大就读。还有一些学生虽然考上了重点大学,但因觉得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选择了复读。

  范亮,东北某“211工程”大学大二学生。据范亮说,虽然上了重点大学,但还是与自己当初的设想有很大差距。范亮的高考分数上复旦大学冷门专业足够,但由于当时对招生形势了解不充分,最终与复旦大学失之交臂。范亮说,当年如果在郑州参加高考,考上现在这所大学也不是问题,毕竟当年他的中考成绩是能进郑州一中的。由于考的大学不理想,录取通知书下来后,范亮和在上海读高中的河南老乡并没有经常联系。但他听原来的班主任说,自己的成绩在河南籍学生中已经算中上等了,班里的河南籍学生考入顶尖大学的很少,大多数上的只是普通本科院校。

  据董智武介绍,目前在上海进才中学读书的2004级河南籍学生中,语数外综合成绩最好的河南籍学生排在全年级的12位,差的则在全年级600名学生中排在560位。2004级学生中,还有一名学生因成绩不理想留级。

  “总体看,招生计划面向全国后,河南生源质量还是明显上升的。2005年,从2000多名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几名河南学生,在上次期末考试中,以数理化三科总成绩来排,一个拿到全年级第一、一个第四,很不错。”董智武说,综合这几年的情况来看,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到外地读书。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中读书,要取得好成绩得具备以下条件:扎实的基础知识,刻苦的学习精神,性格外向,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善于与别人沟通、合作等。

  尽管有关人士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到外地读书,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到沪津求学?到沪津求学的路还能走多远?请继续关注《豫沪津3地高中教育合作7年记》下一篇。(为尊重本人意愿,文中学生为化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