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专题 > 正文

传承文明 知荣弃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15:00 新浪网

  (新浪网社会主义荣辱观网上有奖征文活动作品选)

  时下,在我们的身边,一些社会现象真让人痛心。

  君不见,有的商家为凝聚人气,现场表演脱衣舞,有的搬出女体宴,其低级庸俗之状,不堪入目;有的见利忘义,制假贩假,却屡禁不止。

  君不见,有的医生收受“红包”,有的索取高额回扣,有的惟利是图,见死不救。

  君不见,有的党员干部急功近利,欺上瞒下;有的贪图安逸、追求享乐;有的甚至大搞权钱交易,违反党纪国法。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在青少年中有的是非、善恶、美丑混淆。

  从客观上说,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及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使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都面临冲击和挑战。无须讳言,此类问题尽管不是主流,但它的存在说明,最根本的还是荣辱观缺失。这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诈拐骗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的出现和蔓延,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对理想、道德的根基产生不利影响,带来思想上的混乱,甚至扭曲人格;就会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冲击,损害社会风气,也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当前世风严峻的形势下,胡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内涵深邃,概括精辟,导向鲜明,振聋发聩,是非常适时和必要的。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符合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体现了群众的良好愿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回顾历史,立足国情,着眼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对荣辱的界定,对是非的判断,对美丑的区分,也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既是严格自律的价值评判,也是非常显明的荣辱之别。“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格言警句,说明古代的哲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我们民族珍贵的思想财富,对今天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辱感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总是把个人的荣辱融入到捍卫民族利益、实现民族振兴之中,前仆后继、舍生取义。譬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无数的铮铮傲骨人物,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何以为荣、何以为耻,正是在无数古圣先贤的实践中得以彰显,得以传承。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像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刘胡兰、雷峰、焦裕禄、孔繁森……这一串串闪光的名字,无不闪耀着高尚道德的光辉,每一个姓名都代表一段感人的故事;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他们公而忘私,助人为乐,敬老尚贤,无私奉献,高举着道德的大旗,耸立着一座座人格的丰碑。

  荣辱观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话题。

  荣辱观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是有区别的。所谓荣辱观,它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尚。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植根于党领导人民奋斗的时代实践,这些新时代的精神为传统美德注入了新的内容,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既把握今天,又面向未来。它对于全社会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有指导意义,也是我们培育正确的道德观,规范自己言行的标尺。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个明荣辱、知善恶、辩是非的崭新世风,正向人们走来。这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必将站在时代前列,领引民族风尚,推动历史进步。

  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

  树立新时期的道德观,须将“八荣八耻”深入人心,融化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以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为理念,为构建和谐校园,积极参加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建设活动,主动参与“希望工程”、“志愿者”、“手拉手”、“春蕾计划”、“扶困助残”等公益活动,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加强自身修养,加强人格锤炼,以弘扬社会新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作者:

北京交通大学 李岳峰

  相关专题: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