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强评《潘石屹的博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04:47 山西晚报 | |||||||||
小潘送了我一本书,书名叫《潘石屹的博客》,原来是将在网上登的一些言论七拼八凑合在一起攒成了一部大著。小潘告诉我说里面有我们俩之间的故事,翻了翻才知道大多写的是如何骂我的,并且只登小潘在说什么,而不告诉读者我在说什么。 小潘请我写个书评,逼得我不得不再次认真地做了一次小学生,把那些许多早已知道或看过的内容又重新读了一遍。其中也确有许多是我与小潘共同经历过的事情,当然也有
原以为大部分内容都已知道,读起来会很乏味,但勾起一些回忆没想到却别有一番滋味。就像是再看一些老电影时,重温旧故中会有更深的体会一样。人们在当时的经历中,也许由于身在其中而忽略了旁观者的感觉,在生活的重放中反而能有了从观众席上看自己在“银幕”中的“拙劣”演技的一面,也有了从实际生活接触之外看小潘成长过程与内心世界的另一面。酒后茶余之间,读小潘的“博客”会别有一种乐趣。我与小潘认识很久了,大约在1994年就开始做生意,并合作开发了万通大厦。记得那时小潘这个如今号称是房地产界大腕的人物还不知道地产业中的专业术语“七通一平”是什么意思。而如今已是另有一番天地了。 很明显我们并不是同一代人,我们的经历有着巨大的差别。小潘的儿时经历,包括他进入中年的经历都与我完全不同,也从另一个视角演绎了小潘这一代人的真实生活。一个是从“血色浪漫”中洗染的,另一个则是“改革开放”中成长的。而后期的市场经济则将我们捆在一条船上。 读了小潘的“博客”之后,大多数的人会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也都会有对社会的不同看法,都有对事物的不同认识,也都表现出人的不同侧面。其中更多的则是做人本性的善良一面,在平衡中体现着丰富多彩。 也有人说我与小潘是在互相借争论而炒作,但我一直不清楚网上说的炒作指的是什么。我与小潘有生意的来往与合作,包括我卖地给小潘,但这也只是生意,是一对一的生意,炒不炒都与他人无关。炒什么总要有个标的物,但我们之间的争论则是没有商品作为标的物的观点争论。如果观点不同与不同意见也能当菜来炒,等于任何不同意见都是在炒了,可又有谁愿意把自己放在油锅里炒呢。尽管我不能苟同小潘的许多观点,但人们可以从书中看到小潘生活与涉猎中的多艺,在不同的领域都能看到其积极的参与。或许这个领域对其是完全陌生的,如电影,但小潘却勇敢地成为了与明星对阵的艺人。更不论政治、网络、摄影,以及处理自己所遇到的危机等等。 最让人欣喜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可以让各种各样的言论都能成为书,而且在市场中流通。最让人欣慰的是任何人都能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竞争中经过努力而找到成功的机会,其中小潘就是在改革政策的推动中受益的一员,也因此取得了发表自己对社会看法的资格。其人生的经历也同样会给更多的人以启发。 固然每个公民都有发表自己不同意见的资格,但常常是成功者才被社会所承认,并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球。也许小潘恰恰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会奉献给社会或更多尚没有找到人生目标的人。 小潘会把所有的已成为社会偶像的人挂在嘴边,并用各种方式再将他们踩在脚下,许多人认为这种行为也许是不道德的,但关键的在于或许只有这种不唯上的反抗精神和不被“权威”所迷惑的探索精神才是一个普通人之所以能够成功的根本条件。而学习则是创造这种信心的基础。 所有的人都希望成为生活的主人,但大多数却在人生目标的追求之中成了生活的奴隶。所有的人都希望为自己活着,但大多数人却在让别人的生活影响自己的幸福。为了在乎别人的感受、别人的面子、别人的说法,被迫改变自己的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变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而小潘则是勇敢的为自己活着的人。不管社会的看法如何、不管同行的看法与媒体的评论,也不管网民的感受,只按自己的想法去说、去做。 谢谢小潘的礼物,更希望更多人能和我一样喜欢“奇谈怪论”。 任志强 潘石屹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m/panshiyi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网络编辑:张保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