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广西某刊物专为职称学位服务涉嫌学术腐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08:07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甘冰

  最近,有人向以学术“打假”闻名的方舟子写信反映情况,广西出版的《大众科技》是一份专门为职称、学位服务的刊物,涉嫌学术腐败。

  信中称:“该刊在投稿说明上说得很清楚,来稿3天内答复用与不用。我的天!那么快
,这些审稿的编辑个个是神仙下凡呀,都有三头六臂?而且该刊发文包括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以及一些不知是属于什么学科的文章。这在它的‘投稿须知’里说得很清楚:来稿题材、内容可涉及科学、技术、工程、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经济、财会、法制等各个方面。真是集天下文章之大成啊。

  《大众科技》主要盯住那些想要评职称的人,要学位的人。收费是肯定的,因为它的‘论文发表程序’明确列有:收到《用稿通知书》的作者须按照《用稿通知书》上的要求办理汇款及其他相关手续。

  “奇了怪了……像这样的大杂烩刊物,竟然也有很多人趋之若鹜,每期竟然有200页之厚,而且今年已‘进步’为半月刊了。……若不是为了评那些劳什子的职称,或者研究生为了捞学位,我想不出有什么必要办这么一本刊物。”

  记者循此进行了明察暗访。

  三本杂志每月可发论文超过400篇

  据《大众科技》版权页及其网站上的简介,该杂志1999年创刊,是由广西科学技术厅主管、中国科技开发院广西分院主办的省级科技学术刊物,全国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为: ISSN1008 -1151,国内统一刊号为:CN45 -1235/N,今年1月由月刊变为半月刊。

  这家杂志社设在南宁市青秀区繁华路段的一栋不起眼的小楼里。

  编辑部主任姓刘,正坐在电脑前抱怨,最近来电咨询的人太多,接电话接得手都软了。电话铃不断响起,记者根据电话交谈判断,有些是网站打来寻求合作的,也有想发稿的作者,咨询内容大多是论文用不用、什么时候发表、收多少钱等等。这边放下电话,那边电脑里又不断传出对方QQ上线和信息传来的提示音。

  一摞厚厚的信封摆在茶几上,里面装着用稿通知书,一个女职员低头忙着贴邮票。女职员开玩笑说,刘主任一个人怎么忙得过来啊,不仅要负责接电话,答复QQ,还要处理大量的投稿,还得编稿……

  刘主任30多岁的样子,态度亲切,讲话斯文。他从门边一摞摞书堆中,抽出最新的《大众科技》、《沿海企业与科技》和《市场论坛》三本杂志递过来,一边说,这些书全都是由这里编辑出版的。

  《大众科技》杂志网站显示,这三家杂志属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除《大众科技》外,《沿海企业与科技》和《市场论坛》均为月刊。《沿海企业与科技》是由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管、广西社会科学院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省级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发科技、经济、财务、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论文,创办于1996年,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7-7723,国内统一刊号为:CN45-1227/N。《市场论坛》是由广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广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及广西宏观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的省级经济类学术期刊,创办于1979年,国内统一刊号为: CN45-1328 /F,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2 -8777,曾用名《计划与市场探索》,2004年4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正式更名为《市场论坛》。

  三本杂志均为学术刊物,大16开本,每本都超过200页。记者粗算了一下,三本刊物所收论文共300多篇。如果将《大众科技》半月刊的情况考虑在内,意味着该编辑部一个月要出相当于四本杂志的内容,所发论文超过400篇。

  “在这上面发论文有什么条件吗?”记者问。

  “只要符合杂志的题材范围,论文格式规范,一般就可以了。”刘主任回答,“作者通过电子信箱投稿,通常3天就可以答复用或不用。若采用,每千字需交150元。”

  “如果论文质量不高,交钱可以发表吗?”记者追问。

  他思考片刻,回答:“那要看是什么情况了,如果超出题材范围,恐怕不可以,如果只是语句或格式上的问题,编辑会根据情况修改。老实讲,我们这里稿源很丰富,并不缺稿。”

  最近是投稿高峰期,每天收到的论文少则几十篇,多则上百篇。刘主任说,经过他的筛选后,其中大约三分之二的论文会被刊发。

  记者以今年第三期《大众科技》为例统计,130多个作者里,硕士研究生、在职硕士研究生占21.5%,中学和高校教师占29.5%,在职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占49%。

  “很多东西属于商业秘密”

  三家杂志的稿件基本都在《大众科技》编辑室处理。一位年轻的编辑刚刚接到主任分配的50多篇论文,有些抓狂。坐在对面的一位女编辑不以为然:“我还一次收到过100多篇呢。”她也很年轻,大学毕业三年,来杂志社工作不过一年。

  这里所有编辑加起来不足10人,学历从专科到研究生不等,加上一个硕士毕业的年轻人去读博士刚刚离开,编辑力量显得有些单薄。编辑们的工作量相当大,以《大众科技》为例,刚刚出第五期,已经编到了第八期。

  编辑会议将近两个月没开过了。这天开会,杂志社其他领导没有露面,副社长王书柏坐在编辑室中央。他承认,一个月出四本杂志,人手比较紧,有些吃力,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也在所难免,准备再增加两个人。

  王书柏是《大众科技》的副社长、副主编,同时身兼《沿海企业与科技》的执行主编和《市场论坛》的执行总编。

  一位雷姓老编辑是被请来主管稿件质量的。然而在编辑会议上,他事先总结的一大页问题还没讲完,一半的编辑就已经回到电脑前,埋头赶工了。

  提起王书柏,雷编辑充满敬佩。他私下对记者评价:“王总是一个难得的奇才。”他同时告诫记者,在这里不该问的别问,因为“很多东西属于商业秘密”。

  记者了解到,杂志社的收入主要来自发行、广告和版面费。由于发行量和广告量并不大,因此版面费占了收入的绝大部分。以厚达200页的《大众科技》估算,每千字150元,每页约2000字,每月两期杂志,版面费收入超过10万元。这个数字并未得到杂志社的证实。

  当然也有另外的操作方式。记者致电一位在《大众科技》发表论文的作者,询问相关情况。他的回答出人意料:“杂志社没有收我们的版面费,甚至论文都不是我们写的。杂志社的一个记者跑来,拿了我们单位的总结材料,就有了这篇文章。真的,真的,我可没有半句假话。”这位作者来自一所职业学校,署名为第二作者,第一作者是该校的校长。记者在这期杂志的封底看到,整版刊登着该校的形象广告。

  在调查中,不止一个知情人向记者透露,这三份杂志具有承包性质,王书柏等人每年向主办方交纳一定的管理费。但当记者就这个问题向《大众科技》主办方——中国科技开发院广西分院副院长郭崇华求证时,他顿了一下,随即明确否定。他表示:“《大众科技》是一份合法的杂志,杂志社的王书柏等人均是由开发院聘任的,其他的无可奉告。”

  记者追问他,对论文发表的产业化倾向有些什么看法,他反问:“现在很多期刊不都是这样搞的吗?”随后便拒绝了记者的进一步采访。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