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些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09:21 黑龙江日报

  栗战书

  一、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和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等等,意义重大,是我国发展史上一项重大
的历史任务。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但同时是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农村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在内的社会变革、完善、发展、提高的综合工程、系统工程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这是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作为第一位的、最根本的任务,作为中心任务来抓。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

  按照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以往有明显的不同。我们不能把这一目标仅仅看成是一个经济目标,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在内的全面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也要调整完善农村的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也要加快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有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有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完成阶段性目标,更要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

  我省制定了一个到2010年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这是一个阶段性目标,绝不能把这个规划、目标的实现,当做新农村建设的终结。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农村的相对落后和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它的渐进性。我省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突出表现在农村;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一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乡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乡村以及贫困乡村同时存在,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农村中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仍占相当的比重,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由于农村的科学文化教育还比较落后,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观念和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农村中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还很突出。从目前还比较落后、发展很不平衡的农村向新农村的目标跨越,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不可能靠短期的奇迹来改变。因此,新农村建设将是通过渐进的量的积累过程逐步实现的,将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推进的过程,将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韩国的新农村运动,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对于基础相对还比较薄弱的我省来讲,恐怕时间跨度要更长。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就等、就慢慢来,而应有紧迫感,应抓紧、加快。我省建设新农村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比如,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农业机械化水平比较高,农垦系统有较强实力等等,新农村建设应该积极推进,努力加快。

  (三)新农村建设是农民群众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新生活的实践活动,党委政府要正确引导和推进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各级党委、政府要顺应农民群众的这种愿望和要求,走在新农村建设的前头,积极组织发动,引导推进、扶持服务,绝不能当群众的“尾巴”。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新农村建设从实质上来讲,是农民群众的创造实践,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但绝不能包办代替,大包大揽。对公益性项目,主要通过国家调整收入分配来解决投入问题;对属于农民自己的事情,主要靠农民投入。

  要看到,农民群众中蕴藏着建设新农村、创造新生活的极大积极性和热情,这是农民的本质和主流。要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激发他们自主创业的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农村中有落后的一面,农民身上有消极的东西,但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认为农民都是落后的,而犯强迫命令的错误。

  (四)新农村建设,主要是解决“三农”问题,但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责任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就有了基础;有了农民的小康,就有了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支撑我国日益强大的生产能力,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拉动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亿万农民素质提高了,才有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稳定了,全国稳定就有了基础。这些论述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绝不仅仅是农村的事情,而是关乎全局、关乎长远的宏大事业。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的判断,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从全国来看,已经进入了“第二趋向”阶段。从我省来看,也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重提城市支持农村,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现实。

  因此,新农村建设不只是农民自己的事,不只是县乡党委政府的事,也不只是涉农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和责任。

  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上问题,就能有效地防止新农村建设中的偏颇。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助于避免单打一,顾此失彼,只抓一点不及其余;认识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助于克服急于求成,避免一阵风、“一刀切”;认识到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克服畏难情绪,防止强迫命令、形式主义;认识到它是一个全社会的任务,有助于克服与己无关的思想,增强社会各方面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二、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切实抓好“六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找准切合实际的工作路径?结合我省实际,应从抓好农村新经济、新生活、新环境、新风尚、新联盟和新体制六个方面的建设入手。

  (一)要抓好新经济建设。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前提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新经济可以理解为以高科技为增长原动力,生产方式以集约型为主,资源利用和交换手段以市场配置为主,经济主体交往趋向开放式和区域化,增长方式为持续发展的经济。当前,我省应继续围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等,抓好新经济建设。有四个问题要认真研究考虑:一是要继续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我省农村产业结构中,种植业比较发达,畜牧业发展潜力还很大,二、三产业相对落后。我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要放在大力发展畜牧业和二、三产业上来。二是根据我省的气候条件,种植业内部中经济、饲草等作物比重小,相对于中原和南方省来讲,结构调整的空间不是很大,这就决定了我省粮食种植仍占绝对地位,特别是优质粳稻、高油高蛋白大豆是未来很长时间的主导作物,这是我省的优势资源,也是国家的战略要求,我们要珍视这些优势。不是种粮不能致富,关键是搞好粮食的加工延伸。因此,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尤其是发展精深加工,如食品工业、粮食化工等,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变粮食大省为食品工业大省,变农业为农产品深加工业,应是我省农业的战略选择。到“十一五”期末,我省实现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由现在的1000亿元翻一番,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总量达到3000万吨,比现在翻一番的“两个翻番”是必须和可能的。三是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不低,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就业环境的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增速快、人数多、转移任务大,将是其它省市区所不及的,这既是矛盾焦点又是增收亮点,需要我们为其提供就业和发展空间。现在主要是向外地转移,今后要多引导他们就近、就地转移,长期稳定就业,实现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四是要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现在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在日益拓展,像太空技术、基因技术、网络技术等等都在改造传统农业。我省要建设现代化农业,在这些方面还是一个很大的缺项。我们要在推广适用农业技术的同时,把握现代农业的前沿技术,用先进的高科技武装、改造传统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设施农业,研究信息农业,开发循环农业,重视生物农业,提高我省的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否则,就谈不上现代化农业。

  (二)要抓好新生活建设。新生活,首先体现物质生活的宽裕,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同时不能仅仅满足于有吃、有穿、有花,还要提高受教育程度和医疗卫生水平。比如,贵州推广的“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就很有特点,就是一种新生活,值得我们借鉴。从我省实际情况看,包括住暖房、看彩电、饮净水、受教育、享保健、有保障等等,都是新生活的体现。新农村建设要重点解决好这些问题。目前,我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只有34%%,还有1030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村屯住宅砖瓦化率为69.6%%,有200万农户住的仍是土坯房或茅草房。要下决心有计划地加以解决和改善,使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大的提高。

  (三)要抓好新环境建设。新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志之一,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直观体现,广大农民非常关注。新环境从大的方面讲是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它可以包括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出行环境、卫生环境等。当前,我省农村存在的行路难、卫生差、安全生产事故(包括交通事故)多、环境污染事件多等问题比较突出。例如,目前还有13个乡镇和40.1%%的村不通公路;去年发生的安全生产死亡事故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占三分之二以上。建设新环境,首先要在加快道路建设,解决人畜混居、治理脏乱差、推广新型清洁能源,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防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在这些方面有新的改观。

  (四)要抓好新风尚建设。新风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新风尚的形成主要是依靠培育新型农民,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点,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新农村最终要靠农民来建,农民的觉悟程度、认知程度,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只有在培养新农民这步上走成功了,新风尚才能树立起来,新农村建设才能水到渠成。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我们要因势利导,在新农村建设中,结合“八荣八耻”的要求,搞好农村社会公德、农民道德教育;要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培育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要突出解决和改变“猫冬”、赌博、迷信等三种陋习。

  (五)要抓好新联盟建设。所说的新联盟建设,就是建立新型的工农联盟。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和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新时期工农内部及两者关系发生了新变化,一方面作为阶级的区分正在淡化,一方面作为以工人居多的城市和以农民居多的农村,既产生了更紧密的协作和联系,也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出现了新的利益冲突。如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乡就业冲突加剧;城市与农村争夺资源,竞争加剧;农民市场进入能力偏低,农业在市场中处于软弱不利地位等等。为此,我们要正确理解胡锦涛总书记“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的深刻内涵,重点解决农民进城门槛过高、农民工权益保护、农民工子女上学、日常消费商品质次价高流入农村等突出问题;用政策和法律引导、支持、保护更多的城市工商企业向农村扩散、延伸,以项目链为主要形式与乡村屯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发挥体制、机制、政策和市场的作用,引导城市资源包括物质、信息、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和资本向农村流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和谐的工农关系、有序的工农产品交换关系、合理的工农资源分配关系、协调的城乡关系,从而构建良性互动的新型工农联盟。

  (六)要抓好新体制建设。体制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我省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破除,不破除障碍,新农村建设就不能顺利推进。根据我省实际,应重点研究和推进以下几方面的改革:(1)首先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特别是通过合作,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3)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扩大基层民主,理顺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在一些地方要解决“强势村委会、弱势党支部”的问题;(4)继续深化以乡镇机构改革为主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明确和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强化县乡管理农村社会事务的责任和权利;(5)研究确定省市对县乡村的支持机制,积极进行省直管县的探索;(6)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社会救助机制,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保障机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