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春华秋实一年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09:30 解放日报

  四月的上海,春潮涌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满怀喜悦,迎来了上海文学艺术界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这些年来,上海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推进上海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在文化体制改革、文艺创作和演出、海内外文化市场的开拓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果。

  抓体制改革,促机制转换

  党的十六大突出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文化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上海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作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与经济建设的发展两手都要硬,“两条腿要一样长”。这是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上海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这几年形成的共识。

  2004年 2月至 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等市领导先后四次深入基层,连续视察了近二十家文艺院团和院校,对上海的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专题调研。调研后,陈良宇同志提出,要逐步把上海变成“名人、名作、名团、名校”的汇聚之城。要大力推进文艺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自身活力和竞争力。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优秀文艺人才,使上海成为汇聚名家大师的高地、培育青年才俊的摇篮。

  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4年金秋时节,上海颁布了《上海文化发展纲要( 2004-2010)》。上海广大文艺工作者深深认识到了自己的时代使命。加快文化发展,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使上海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和活力;积极打造服务和交流平台,内引外联、融通中西,使上海成为大师巨匠、经典巨作的汇聚之都,精品力作、名品新作的盛产之地,展示“上海制造”独特魅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上海的文化体制改革迈开了积极稳妥的步伐。上海的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打造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调控,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2004年 12月,新华发行集团通过在产权交易市场挂牌出让部分股权的方法,吸收了社会资本,从事业单位成功转制成为企业,走出了一条混合多元所有制的发展之路。上海电影集团也在这一年整体转制为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竞争力日益增强。 2005年 11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揭牌,成为全国第一家出版股份制公司。

  上海又积极实施文艺院团体制和机制改革,逐步理顺文化管理体制。首先,实行“管办分离”。在尝试全市 16家国有市属文艺院团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新报业集团、文广集团“托管”之后,又大力推行多种模式的社会力量办团。在新一轮改革中,上海沪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杂技团、上海歌舞团等 10个市属文艺院团的资产,分别划归原先“托管”的 3个新闻媒体集团,走市场化道路。资产关系的明晰,促进了媒体集团办团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大大增强了对院团的扶植力度。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歌剧院等四个重点扶植的院团以资产为纽带,与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两个演出场所联合组建成具有公益性、面向市场、集团化管理的经营主体———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以期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而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这两个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院团也即将组建上海京昆艺术中心。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上海文艺事业的发展,开拓了适合文艺院团自身发展的道路。

  重原创原作,铸精品佳作

  注重原创,多打造精品力作,是上海文艺的追求。每年春暖花开,上海都要召开文艺创作会议,市委领导与艺术家们济济一堂,一起谋划一年一度的文艺创作大计。 2003年,上海在舞台艺术领域率先实施“上海文艺创作三品”工程:建立好的创作、运行机制,鼓励艺术院团源源不断地推出“新品”;为上海多出“优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进而打造一批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精品”。

  2005年,上海又正式颁布了《上海文艺创作“三品”工程奖励条例》,将“三品工程”向文艺创作的各个门类全面铺开,激励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作品。不少获得奖励的精品、优品,成为演出市场的拳头产品,如上海京剧院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贞观盛事》至今已演出了 100多场。

  与此同时,上海还推出了两年一届的上海美术大展、书法大展和摄影艺术大展、上海艺术博览会和民间艺术博览会、民歌民谣民舞展演,努力打造新的文化品牌。各种各样的作品朗读会也成了上海文艺舞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2005年底,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向社会宣布:“悬赏” 1亿元,征集精品剧本!该集团在三年内出资 1亿元人民币,建立创作发展基金,面向海内外征集影视剧和舞台剧剧本,以吸引影视剧和舞台剧方面的优秀原创作品。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支持文化原创的举措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民营的东亚集团、上海永达集团也分别出资 1000万元和 500万元,注入该项基金。不到两个月,就有 40多个剧本从四面八方汇集上海,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为二度创作提供了良好基础。

  谁有优秀的原创作品,谁就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各文艺院团不再“关门造车”,盲目创作,而是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定律,把眼光投向市民和观众的需求。多媒体杂技剧《时空之旅》在创作伊始,投资方就明确:这不仅是一台可以天天上演的“旅游秀”,更是一台为 2010年世博会成千上万国际游客打造的剧目。不久前,由上海城市舞蹈公司出品的杂技芭蕾剧《天鹅湖》在芭蕾舞剧《天鹅湖》的故乡俄罗斯一炮打响,顿时成了国际演艺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被这“最美的杂技和最险的芭蕾”所震撼,德国、英国、以色列、乌克兰、立陶宛等国的演出经纪机构也蜂拥而至抢订演出档期,《天鹅湖》的国际巡演档期已排到了两年之后。

  与此同时,政府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办团,创作力量异军突起。越剧演员萧雅回国成立了艺术公司,每年都创作一部新戏;民营的现代人剧社更是一年要推出近 10部话剧作品,吸引了大量中青年话剧爱好者走进剧场;而上海城市舞蹈公司利用多元投资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招募主创队伍,连续创排了舞剧《霸王别姬》、《红楼梦》、《花木兰》和杂技芭蕾《天鹅湖》,连续 3年成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闭幕演出剧目的提供者。

  聚八方财力,促文化发展

  引源源活水,浇文化之树。这几年来,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和精文投资有限公司立足改革,开辟资助公益文化事业的新渠道,增强了运用经济手段调控扶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

  成立于 1986年的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 2003年获得政府注入的 2亿元资金并进行改革,成为政府委托的非营利中介机构,面向全社会,遴选优秀项目,进行评估和资助。评审中,打破“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界限,对“国有”、“民营”和“个体”文艺力量一视同仁。无论是国有文艺院团还是各种体制的演出团体;不管是“上海籍”的本地文化单位还是注册在上海的海内外文化机构;从专业文化单位到群众文化、社区文化以至个人,只要有好的文化项目,都可以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申请资助。京剧《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话剧《商鞅》,昆剧《班昭》,电影《邓小平· 1928》、《鲁迅》,电视连续剧《我主沉浮》,交响乐《天地人和》,《上海民俗艺术系列纪录片》,巴金文献资料整理工程、《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海派代表性书法家系列工程”、“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长征·世纪风景线———长征胜利 70周年百位水彩画家重走长征路写生采风活动”等,都得到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资助。 2004年,上海文化基金会共资助 69个项目,共计 3966.7万元; 2005年,共资助项目 168个,共计 8925.5万元。

  公益性、普及性的项目成了基金会资助的重头,有些已打造成上海文化的品牌项目,其中有上海国际艺术节“天天演”、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 2004年度上海青年文艺巡演、上海京剧节群文活动、上海读书节、群众文化创作精品展演、徐家汇公园星期音乐会等,这些群众性的社区、街头文化活动,为构建和谐社区作出了贡献。

  2005年 10月 13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文化项目扶持贷款”正式出台。市政府增加注资 1亿元,以全额贴息或部分贴息的方式,带动金融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培育模式,立即引发了金融机构和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的兴趣。各大商业银行、会计事务所纷纷来电或登门寻求与基金会的合作,力求在文化领域拓展金融服务业务。文化项目扶持贷款自推出 5个月以来,收到了扶持贷款申请 16份,目前已有 4个文化项目进入运作程序。其中上海大剧院引进的世界著名音乐剧《狮子王》演出项目,基金会通过提供 1000万元的质押和信誉担保,为大剧院申请银行扶持贷款 4000万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有远见的企业家和社会资金有意资助或投资文化事业。基金会为此牵线搭桥,咨询服务,聚八方之力,构建资助文化平台。目前,社会资源以各种形式源源涌入:基金会成立的前 16年,向社会筹集的资金不到 400万元;新机制运行的 2004年,一举募集资金 2000万元, 2005年到位 5000万元,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正在滋润着文化发展之参天大树。

  筑教育基础,育文艺人才

  培养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努力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明星、名角、大师、大家,使上海成为汇聚名家大师的高地、培养青年才俊的摇篮,这是繁荣发展上海文化的根本大计。 2004年底,上海制定了《关于加快上海文化人才高地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扶植培育人才的政策,全面推进上海文艺人才高地建设、加快文化领域优秀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办精品教育、出顶尖人才”是上海音乐学院五年计划的发展定位。他们在进一步提升作曲、音乐学等传统重点学科学术品位的同时,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学科,寻找学科交叉与边缘地带新的突破点。近年迎来了众多海外名家担任客席教授,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小泽征尔、帕尔曼、傅聪、美国大都会歌剧院艺术指导等人也在上音开设了大师班。上海戏剧学院实施“二二三计划”,就是在 4年内,输送 20名有潜力的艺术人才到国外深造;挑选 20名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高水准人才进入学院;同时出版 30本高水平教材。他们还和兄弟单位联手打造“戏剧大道”,推出本院的新创剧目和教学剧目,参与和引进海内外优秀剧目演出,形成定期演出期。

  以创作凝聚人才,用市场凝聚人气,让艺术家在创作和演出中千锤百炼,接受群众检验,经受国际舞台考验。上海越剧院制定了“增量求质”方针,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剧本 90多个,越剧明星都积极争排新戏。华语电影有着深厚的故事资源,上影正在构建一个吸引全球华语电影人才的平台,一批汇聚海内外影视创作人才和资金的新影视作品陆续出品,包括电影《鲁迅》、《美丽上海》、《伯爵夫人》等。上海京剧院拥有老、中、青完整的创作梯队,一批成长中的青年演员,在全国各类京剧大赛中纷纷摘金夺银。继《梨园星光》之后,剧院继续推出《菊坛群英》等活动,以剧目包装青年演员,造就了一批叫得响的明星、名角。上海交响乐团每年推出演出季,每年平均积累曲目 40套,争取 5年达到 200套,每年要完成 3到 4套中国首演乃至亚洲首演的曲目,更要通过音乐会和灌录唱片等途径,把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推向世界。

  市文联和新组建的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通过对演艺人员的协调、服务、自律和权益保障等,维护广大演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集聚国内外更多的演艺人员在上海创业和发展。去年下半年,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为 23位将进入京剧院、昆剧团的艺术院校毕业生开展了人事代理服务,改变了以往艺术院校毕业生直接进艺术院团成为“单位人”的做法,为演艺人员成为“社会人”探索服务新机制。在这些被推荐的毕业生中,除 8人为本市户籍外,其他 15人分别来自北京、天津、浙江、江西、黑龙江、辽宁、湖北等 7省市。同时,还举行“白玉兰奖”评比和“德艺双馨”评选活动,建立演艺人员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数据库等,对优秀拔尖人才,运用奖励机制,激励他们全身心投入文艺创作和演出。

  本报记者 顾咪咪 文汇报记者 张裕

  四月的上海,春潮涌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满怀喜悦,迎来了上海文学艺术界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这些年来,上海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推进上海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在文化体制改革、文艺创作和演出、海内外文化市场的开拓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果。

  抓体制改革,促机制转换

  党的十六大突出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文化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上海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作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与经济建设的发展两手都要硬,“两条腿要一样长”。这是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上海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这几年形成的共识。

  2004年 2月至 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等市领导先后四次深入基层,连续视察了近二十家文艺院团和院校,对上海的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专题调研。调研后,陈良宇同志提出,要逐步把上海变成“名人、名作、名团、名校”的汇聚之城。要大力推进文艺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自身活力和竞争力。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优秀文艺人才,使上海成为汇聚名家大师的高地、培育青年才俊的摇篮。

  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4年金秋时节,上海颁布了《上海文化发展纲要( 2004-2010)》。上海广大文艺工作者深深认识到了自己的时代使命。加快文化发展,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使上海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和活力;积极打造服务和交流平台,内引外联、融通中西,使上海成为大师巨匠、经典巨作的汇聚之都,精品力作、名品新作的盛产之地,展示“上海制造”独特魅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上海的文化体制改革迈开了积极稳妥的步伐。上海的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打造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调控,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2004年 12月,新华发行集团通过在产权交易市场挂牌出让部分股权的方法,吸收了社会资本,从事业单位成功转制成为企业,走出了一条混合多元所有制的发展之路。上海电影集团也在这一年整体转制为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竞争力日益增强。 2005年 11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揭牌,成为全国第一家出版股份制公司。

  上海又积极实施文艺院团体制和机制改革,逐步理顺文化管理体制。首先,实行“管办分离”。在尝试全市 16家国有市属文艺院团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新报业集团、文广集团“托管”之后,又大力推行多种模式的社会力量办团。在新一轮改革中,上海沪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杂技团、上海歌舞团等 10个市属文艺院团的资产,分别划归原先“托管”的 3个新闻媒体集团,走市场化道路。资产关系的明晰,促进了媒体集团办团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大大增强了对院团的扶植力度。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歌剧院等四个重点扶植的院团以资产为纽带,与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两个演出场所联合组建成具有公益性、面向市场、集团化管理的经营主体———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以期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而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这两个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院团也即将组建上海京昆艺术中心。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上海文艺事业的发展,开拓了适合文艺院团自身发展的道路。

  重原创原作,铸精品佳作

  注重原创,多打造精品力作,是上海文艺的追求。每年春暖花开,上海都要召开文艺创作会议,市委领导与艺术家们济济一堂,一起谋划一年一度的文艺创作大计。 2003年,上海在舞台艺术领域率先实施“上海文艺创作三品”工程:建立好的创作、运行机制,鼓励艺术院团源源不断地推出“新品”;为上海多出“优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进而打造一批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精品”。

  2005年,上海又正式颁布了《上海文艺创作“三品”工程奖励条例》,将“三品工程”向文艺创作的各个门类全面铺开,激励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作品。不少获得奖励的精品、优品,成为演出市场的拳头产品,如上海京剧院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贞观盛事》至今已演出了 100多场。

  与此同时,上海还推出了两年一届的上海美术大展、书法大展和摄影艺术大展、上海艺术博览会和民间艺术博览会、民歌民谣民舞展演,努力打造新的文化品牌。各种各样的作品朗读会也成了上海文艺舞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2005年底,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向社会宣布:“悬赏” 1亿元,征集精品剧本!该集团在三年内出资 1亿元人民币,建立创作发展基金,面向海内外征集影视剧和舞台剧剧本,以吸引影视剧和舞台剧方面的优秀原创作品。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支持文化原创的举措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民营的东亚集团、上海永达集团也分别出资 1000万元和 500万元,注入该项基金。不到两个月,就有 40多个剧本从四面八方汇集上海,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为二度创作提供了良好基础。

  谁有优秀的原创作品,谁就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各文艺院团不再“关门造车”,盲目创作,而是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定律,把眼光投向市民和观众的需求。多媒体杂技剧《时空之旅》在创作伊始,投资方就明确:这不仅是一台可以天天上演的“旅游秀”,更是一台为 2010年世博会成千上万国际游客打造的剧目。不久前,由上海城市舞蹈公司出品的杂技芭蕾剧《天鹅湖》在芭蕾舞剧《天鹅湖》的故乡俄罗斯一炮打响,顿时成了国际演艺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被这“最美的杂技和最险的芭蕾”所震撼,德国、英国、以色列、乌克兰、立陶宛等国的演出经纪机构也蜂拥而至抢订演出档期,《天鹅湖》的国际巡演档期已排到了两年之后。

  与此同时,政府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办团,创作力量异军突起。越剧演员萧雅回国成立了艺术公司,每年都创作一部新戏;民营的现代人剧社更是一年要推出近 10部话剧作品,吸引了大量中青年话剧爱好者走进剧场;而上海城市舞蹈公司利用多元投资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招募主创队伍,连续创排了舞剧《霸王别姬》、《红楼梦》、《花木兰》和杂技芭蕾《天鹅湖》,连续 3年成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闭幕演出剧目的提供者。

  聚八方财力,促文化发展

  引源源活水,浇文化之树。这几年来,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和精文投资有限公司立足改革,开辟资助公益文化事业的新渠道,增强了运用经济手段调控扶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

  成立于 1986年的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 2003年获得政府注入的 2亿元资金并进行改革,成为政府委托的非营利中介机构,面向全社会,遴选优秀项目,进行评估和资助。评审中,打破“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界限,对“国有”、“民营”和“个体”文艺力量一视同仁。无论是国有文艺院团还是各种体制的演出团体;不管是“上海籍”的本地文化单位还是注册在上海的海内外文化机构;从专业文化单位到群众文化、社区文化以至个人,只要有好的文化项目,都可以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申请资助。京剧《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话剧《商鞅》,昆剧《班昭》,电影《邓小平· 1928》、《鲁迅》,电视连续剧《我主沉浮》,交响乐《天地人和》,《上海民俗艺术系列纪录片》,巴金文献资料整理工程、《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海派代表性书法家系列工程”、“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长征·世纪风景线———长征胜利 70周年百位水彩画家重走长征路写生采风活动”等,都得到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资助。 2004年,上海文化基金会共资助 69个项目,共计 3966.7万元; 2005年,共资助项目 168个,共计 8925.5万元。

  公益性、普及性的项目成了基金会资助的重头,有些已打造成上海文化的品牌项目,其中有上海国际艺术节“天天演”、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 2004年度上海青年文艺巡演、上海京剧节群文活动、上海读书节、群众文化创作精品展演、徐家汇公园星期音乐会等,这些群众性的社区、街头文化活动,为构建和谐社区作出了贡献。

  2005年 10月 13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文化项目扶持贷款”正式出台。市政府增加注资 1亿元,以全额贴息或部分贴息的方式,带动金融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培育模式,立即引发了金融机构和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的兴趣。各大商业银行、会计事务所纷纷来电或登门寻求与基金会的合作,力求在文化领域拓展金融服务业务。文化项目扶持贷款自推出 5个月以来,收到了扶持贷款申请 16份,目前已有 4个文化项目进入运作程序。其中上海大剧院引进的世界著名音乐剧《狮子王》演出项目,基金会通过提供 1000万元的质押和信誉担保,为大剧院申请银行扶持贷款 4000万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有远见的企业家和社会资金有意资助或投资文化事业。基金会为此牵线搭桥,咨询服务,聚八方之力,构建资助文化平台。目前,社会资源以各种形式源源涌入:基金会成立的前 16年,向社会筹集的资金不到 400万元;新机制运行的 2004年,一举募集资金 2000万元, 2005年到位 5000万元,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正在滋润着文化发展之参天大树。

  筑教育基础,育文艺人才

  培养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努力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明星、名角、大师、大家,使上海成为汇聚名家大师的高地、培养青年才俊的摇篮,这是繁荣发展上海文化的根本大计。 2004年底,上海制定了《关于加快上海文化人才高地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扶植培育人才的政策,全面推进上海文艺人才高地建设、加快文化领域优秀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办精品教育、出顶尖人才”是上海音乐学院五年计划的发展定位。他们在进一步提升作曲、音乐学等传统重点学科学术品位的同时,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学科,寻找学科交叉与边缘地带新的突破点。近年迎来了众多海外名家担任客席教授,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小泽征尔、帕尔曼、傅聪、美国大都会歌剧院艺术指导等人也在上音开设了大师班。上海戏剧学院实施“二二三计划”,就是在 4年内,输送 20名有潜力的艺术人才到国外深造;挑选 20名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高水准人才进入学院;同时出版 30本高水平教材。他们还和兄弟单位联手打造“戏剧大道”,推出本院的新创剧目和教学剧目,参与和引进海内外优秀剧目演出,形成定期演出期。

  以创作凝聚人才,用市场凝聚人气,让艺术家在创作和演出中千锤百炼,接受群众检验,经受国际舞台考验。上海越剧院制定了“增量求质”方针,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剧本 90多个,越剧明星都积极争排新戏。华语电影有着深厚的故事资源,上影正在构建一个吸引全球华语电影人才的平台,一批汇聚海内外影视创作人才和资金的新影视作品陆续出品,包括电影《鲁迅》、《美丽上海》、《伯爵夫人》等。上海京剧院拥有老、中、青完整的创作梯队,一批成长中的青年演员,在全国各类京剧大赛中纷纷摘金夺银。继《梨园星光》之后,剧院继续推出《菊坛群英》等活动,以剧目包装青年演员,造就了一批叫得响的明星、名角。上海交响乐团每年推出演出季,每年平均积累曲目 40套,争取 5年达到 200套,每年要完成 3到 4套中国首演乃至亚洲首演的曲目,更要通过音乐会和灌录唱片等途径,把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推向世界。

  市文联和新组建的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通过对演艺人员的协调、服务、自律和权益保障等,维护广大演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集聚国内外更多的演艺人员在上海创业和发展。去年下半年,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为 23位将进入京剧院、昆剧团的艺术院校毕业生开展了人事代理服务,改变了以往艺术院校毕业生直接进艺术院团成为“单位人”的做法,为演艺人员成为“社会人”探索服务新机制。在这些被推荐的毕业生中,除 8人为本市户籍外,其他 15人分别来自北京、天津、浙江、江西、黑龙江、辽宁、湖北等 7省市。同时,还举行“白玉兰奖”评比和“德艺双馨”评选活动,建立演艺人员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数据库等,对优秀拔尖人才,运用奖励机制,激励他们全身心投入文艺创作和演出。' name=brief>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