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空村(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11:24 时代信报
空村(组图)

79岁的黄学珍一个人在家,每个月都为电费发愁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空村(组图)

这户人家的门,几年没开了


  纵深

  农村劳动力不出外打工,难以较快提高家庭收入,但劳动力流失过多,却也失去了新农村建设的主力。

  信报记者邓萍杨冰/文黄伟/图

  给你3个愿望可以实现,你会选择哪3个。

  “死了人有人抬出去。”官坪村8组的队长黄德胜冲口而出。外人听起来似乎有些意外,但黄德胜心里明白,这个愿 望不光是他,也是村里人的。

  黄德胜最怕的就是自己队里的人死,别人家里死了人,最先哭的是他,他一是哭老人走了,更多的是为自己哭,因为 他又得到处找人来抬死人了。在这里抬死人出去这么难,不通公路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找不出有劳力的人来做这事了。 黄德胜队里最年轻的人叫杜大华,50岁,但患肺病,常年咳嗽不止。

  去年12月,杜大华家20天之内死了两个人,先是杜的母亲。四处找不到人抬,黄德胜最后只得和自己患癫痫病的 儿子把老人抬到镇上,拉到忠县火化。这一拨还没让他缓过气,杜大华的父亲又去世了,黄德胜到处找劳力。最后动员到自己 的哥哥。他说,为了抬死人出去,他经常到庙垭、拔山和邻近的丰都调集劳动力。

  房子都是空的

  如果不是村里人介绍,外人看到的官坪是很不错的,绿树掩映之下,一栋栋小楼错落有致。

  “大部分是贷款修的,修房子是为了娶媳妇,但几年了这村里都没娶过媳妇了,所以修好之后人就走了,到外面打工 了。”

  村会计黄淑华手随便一指,就会指到一处空房。在一户人家,门上班驳陆离写了一行字:“喻姑爷,回来后请电13 3XXXXXX,爱明。”没有落款日期,但看得出字迹有些模糊了。黄会计说是这家的侄儿,找了两年了,都没找到人。

  黄会计家的斜对面有一处房子,地坝上长满青苔。这是老支书的家,老支书的儿女全部出去打工了,前年老支书死了 ,家里人就把他埋在屋后。儿女们把坟修得很好,还安上了

瓷砖,办完后事后,儿女们一把锁锁了大门,各自走了。新修的坟 头朝着家的门,只有老支书忠实地守着自己的家。

  有些空屋,是因为子女们外出打工了,老人没办法送孩子上学(这里离学校太远),于是就带着孙辈到镇上租廉价的 房子,伺候孙子上学。

  官坪村一个叫“坪上”的地方,以前是村里召集开会的地方,有14家人聚居在那里,现在只有3户人家有人。

  媳妇来了就跑

  因为太穷,本地的姑娘都会往外面嫁,能娶进媳妇的,都是靠在外面打工时“碰运气”。徐田兰,66岁。大儿子死 了,只剩下小儿子。6年前,小儿子杜国奎在新疆打工时认识了死了男人的文娟。文娟是四川广元人,尽管她带着个5岁的孩 子,但杜家人还是很高兴能把她娶进家门。文娟来这里后就一直抱怨,说地方太穷。当婆婆的徐田兰把这儿媳伺候得跟一个老 人似的,但文娟生下女儿杜丽一年多之后,还是跑了。

  没有

离婚,她只打来一个电话:“妈,我不欢喜你那儿子了,叫他各自开亲,我不到你们那里来了,娃儿读书也远, 赶场也累死人。”

  徐田兰握着电话,人都懵了。媳妇跑了,儿子怄气。出去两年都没回来,去年回来过一次,在家打了谷子就走了。钱 也不寄一分回来,徐田兰拉扯孙女惨淡度日。

  黄会计统计了官坪村7组最近3年的婚姻状况:一个媳妇没接进来。离婚的有三户,悄悄跑掉的,有5户。男的外出 上门的,有8个,35岁以上未结婚的,有4个,最小的杜恩春,42岁,最大的杜大凤,64岁。

  老人独守空巢

  79岁的黄学珍守着三截桉树哭了三天了。最近该交电费了,她凑不起那2.4元钱,想把桉树背去卖了,但她根本 就背不动,眼看交电费的最后期限到了,她就哭起来。

  老人本来有两个儿子,3年前,大儿子和儿媳相继病死了,小儿子42岁,一直没娶上媳妇,一狠心去了西藏打工。 黄学珍跟19岁的孙女过,去年,孙女也到广东打工了。

  她一个人守在屋里,每个月最发愁的就是电费。虽然只有两块多钱,但老人常常急得掉泪。小儿子出去这么多年,打 工挣来的钱还不够还修房子的贷款。孙女寄点钱回来只够买粮食。老人做不动,8年了,这个家没产一颗粮食。她喂了两只鸡 ,想靠它生蛋换电费。但因为没有粮食喂,两只鸡喂了4年都没下一个蛋,老人最后哭着喊人把它杀了。

  65岁的王应碧有3个儿子,一个女儿。大的两个都到外面当上门女婿去了。她的大儿媳妇离了婚,50多岁了,只 比王应碧小几岁。小儿子徐兴国当了3年兵,现在近40岁了,还是没娶到媳妇。于是出去打工,10多年都没回来了。王应 碧只是听村里人讲,在上海见到过徐兴国,她才确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

  她的女儿多年前出去打工,也没音信,“好像是结婚了”,但女婿啥模样,家住那里,这个当妈的都不知道。

  说起这些不知所踪的儿女,王应碧声音暗下来,“我一个人进进出出,死在屋里都没人晓得。”说完,老人眼圈都红 了。

  黄会计说,照这样下去,再隔两代人,这个村彻底就没人了。

  劳力转移的两难

  黄会计的担心不无道理,目前在官坪村,最年轻的劳动力都已经是50多岁了。而这样的空村也并非只在官坪存在。

  据忠县龚长翠副县长介绍,目前忠县有45万农村劳动力,有25万常年在外,但是根据安排,忠县还将转移农村劳 动力13万。

  “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局面。”龚长翠副县长说:“一方面,目前农村产业化程度低,农村劳动力在家很难挣 得到钱,进城打工为农村家庭带来的增收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农村主要劳动力的转移也造成新农村建设缺少了主力。”

  官坪村党支部书记黄正华对记者说:“官坪村的570亩花椒如果管理不善将会减少很多收入,但是我去给村民们讲 关于花椒的栽培知识时根本找不到人。他们只看具体打工的实惠,眼下可以挣到的钱,至于对花椒的态度,由于村民没有尝到 甜头,也可以理解。但是这个带领我们村致富、可以留住人的项目前途并不乐观。”

  劳动力转移只是暂时之计,黄正华这样认为。不可否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不仅增加了农村收入,而且使这些年 轻人长了见识。但是,真正要让村子富起来,还只有靠发展农村经济,留住人。

  这样看来,在劳动力转移中,政府还需在

宏观调控中寻找一个转移的平衡点。

  背景

  忠县新立镇官坪村,762户、2500人,以种小麦、玉米、稻谷为生。人均年收入500元。如果除开打工收入,人均年收入只有200元。目前,全村50%的人在外打工,有800多人已经超过3年不回家,除了孩子以外,剩下的老人年龄在50岁以上。

  农村典型的“6199部队”——只剩下儿童和老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