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唐山寻亲专题 > 正文

纪念抗震30周年:珍藏着的抗震日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11:27 燕赵都市报

  王玉民,生于1936年。1966年,就职于保定地区卫生局人秘科,参加了邢台大地震的医疗救援。1976年,任石家庄地区卫生局医政科科长,负责唐山大地震石家庄地区组派医疗队工作。1983年,任石家庄地区医院党委书记。1992年,任石家庄地区民族宗教局副局长。1996年,就职于石家庄市政府办公厅。

  大地震,几乎摧毁了一个城市;但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人员让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
的人们重新开始恢复元气。帮助的,被帮助的,始终难以忘记当时的场面和情绪。人们用各自的方式记录着这种难忘。

  今年70岁的王玉民老人,1976年任石家庄地区卫生局医政科长。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王玉民运筹帷幄,担负起了向唐山灾区组派医疗队的全局重任。在组派医疗队、接受伤病员的紧张工作中,王玉民将每个步骤都详细地记录了下来。记录了那场灾难和那种感动的日记,老人整整珍藏了30年。

  珍藏,是为了不忘却。王玉民老人说,日记可以让他在幸福生活中依然铭记着那些让人难忘的日子,灾难无情人有情,人们互相帮助的温情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一直激励着他和他周围的人,这是人生的财富。

  翻开日记,敞开的是30年的情感,30年的挂牵。

  两本抗震日记记录当年事

  4月初,记者来到了石家庄王玉民老人的家。

  “说起组派医疗队,就像还在眼前。”王玉民老人提起震后救援,还是一脸的兴奋。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两小本册子摆在面前,两小本册子封面已发黄,但却保存得干净完整,封面上写着:“抗震救灾专(1)和抗震救灾专(2)。”他告诉记者,这是他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组派医疗队的工作日记,当时他专门负责向唐山组派医疗队,同时接收安置抢救伤病员。

  “第一批医疗队106人,第一组56人,第二组50人,第二批100人,第三批212人,第四批203人……”翻开抗震救灾工作日记本,一行行整齐的字迹详细记录了当时每一批抽调医疗队医护人员的具体情况,从7月28日到9月的工作都记录得清晰明了。

  1976年7月28日9时,石家庄地区卫生局接到抽调医疗队到唐山灾区的通知后,时任医政科长的王玉民便担当起整个抽调组派任务的全局指挥。仅用27个小时,从石家庄地区的各个医院抽调并派出4批医疗队,共628名医务人员。而在接到通知后的两个小时,第一批医疗队就出发赶往唐山了。

  “医疗队早到一分钟,生命危急的病人就可能得到及时的救护。”王玉民老人说,整整3个昼夜没合眼的工作人员都拼命地赶着时间,只为早一点让医疗队到达唐山。王玉民说,他必须亲自打电话到各个医院,抽调多少人,需要什么样的医务人员,需要带什么用具,什么时候出发,都要一一讲清楚。“嗓子都哑了,熬红了眼,但是还要坚持工作。”王玉民说,当时人们一心想着灾区,别的都顾不上了。

  就这样,震后的几个月,王玉民不辞劳苦地工作,也不辞劳苦地记录着。经过30年,两本抗震救灾工作日记成了珍贵的历史见证。“我认为,记录下历史是我的责任!”

  王玉民老人告诉记者,相隔10年,他竟成了两次地震的见证人。“1966年的邢台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我做了同样的工作。”

  1966年,30岁的王玉民在保定卫生局办公室工作。邢台大地震发生后,王玉民接到的任务同样是组派医疗队。在厚厚的一本1964年10月到1966年4月的工作日记里,记者再次发现了王玉民记下的邢台地震时他所负责的工作详情。

  “10年里我经历两次相同的地震救援工作。”王玉民说。

  夫妻支援灾区忽略了身边儿女

  王丁军是王玉民老人的小儿子。“有一次,我看到了父亲的日记,才了解到他和唐山大地震的渊源。”王丁军告诉记者,以前父母很少和自己提起地震,但他看到了父亲的日记和工作记录中,所以在看到本报的抗震30周年策划活动后,急忙与本报联系。

  1976年,王丁军6岁,“在我记忆里,有一段时间,妈妈突然消失了,爸爸也很少出现在家里。”王丁军当时还不知道地震是什么,只知道父母离开了很长一段时间。原来,不仅王玉民担负着重要的震后救援指挥工作,身为医生的妻子丁瑞琴也随医疗队被派到了唐山灾区。

  “接到要去灾区的通知后,根本没有时间安顿孩子,马上就要起程。”丁瑞琴说,她被抽调到第四批医疗队赶赴唐山,临行前,没来得及和丈夫打一声招呼,就带上几张大饼随医疗队走了。而那时,丁瑞琴的家里还有三个儿女和一个外甥要照顾,最大的孩子也只有16岁。“谁也不知道我去干什么了,苦了大儿子了,要照顾三个弟弟妹妹。”“所有的建筑全都倒了,当时还有人被埋在地下。”丁瑞琴对于当时亲眼见到的惨状还记忆犹新。商场里的布匹和衣服都甩到了马路上,一些医疗器械也都散落在地上,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活着的和死了的人。

  “我们在马路边睡了40多天,只铺一张席子。”丁瑞琴回忆起抢救场景,至今还很揪心。球场成了抢救场,搭起一个棚子就上手术室,井里打上来的水都泛着黄沙。而让她30年来都时常想起的却是一对都被砸成高位截瘫的夫妻,看着几岁大的孩子没人照顾,心里总是难过。

  一个多月后,丁瑞琴随医疗队回到了石家庄。而在前来迎接他们的人群中,她看到了四个孩子随拥挤人群急切寻找的眼睛。直到那时,丁瑞琴才发现,自己已经一个月没有想起他们了。

  难忘当年感人场面

  “据不完全统计,从1976年7月28日到8月20日,抢救病人47736人次,巡诊124143人次,危重病人转院5940人次。做手术1936人次,接生30人次。预防注射34279人次,建简易病床3943张,培训赤脚医生242人,建临时厕所7239个。

  1976年7月28日到11月16日,石家庄地区各级医院共接收灾区伤病员6436名,其中120架次飞机运送4825人,火车运送1611人。”

  采访中,王玉民老人给记者出具了上面这样一组数字。

  作为整个石家庄地区医疗队的“统帅”,王玉民老人至今还记得很多感人的场面。他还记得,无极县医疗队于勇祥,为抢救一个危重病人,没有导尿管就用电线管代替,尿不下来就用嘴吸;地区医院医疗队的杨永利,带领医务人员抢救病人,连续手术不休息,因喝不上水,嗓子哑得说不出话,一次手术下来,竟把发电机用的半碗汽油当水一饮而尽。

  王玉民老人还记得,留在石家庄的后方医务人员,在接收大批伤病员后,更是热情高涨得抢救伤员。他们为了病人的生命从自己的身体里抽出一管管鲜血,从家里给病人端来热腾腾的鸡汤,为病人洗衣搓背、喂水喂饭。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20岁的小姑娘,由于产生悲观情绪,她一度想绝食。”王玉民老人回忆说,这个叫董淑卿的小姑娘是丰南人,地震使她成了截瘫患者,加上家人下落不明,一直有很重的思想压力。“后来是井陉县医院的医生们给了她生活的勇气,让她积极地配合治疗。”

  王玉民老人说,回想那时候让人落泪的情景,说也说不完,如今,也只有希望从死亡边缘走出来的人们能过得更好。

  (本报记者:刘超)

  ——————————————————————

  如果您是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幸存者、记录者;如果您参与了救援或曾得到救助……有故事的人,请您拿起笔讲述亲身经历,拿出您珍藏的图片,让我们与读者一起分享那尘封已久的记忆。

  唐山参与热线:(0315)2325307;(0315)2340000

  秦皇岛参与热线:(0335)3890000

  相关专题:唐山寻亲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