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日联手阻击沙尘暴 韩在华设5座观测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18:34 国际先驱导报 | |||||||||
沙尘暴已跨越国界,成为国际性的环境问题。在对付这个“共同敌人”问题上,东亚三国携起手来 国际先驱导报驻东京记者何德功、驻首尔记者张锦芳、实习记者朱佩琦报道 4月8日,今春最强的一次黄沙袭击韩国。经过两三天的空中“跋涉”,黄沙自源头飘过延绵群山和万顷海浪,到达邻近的朝鲜半岛。其实和这几天北京的强沙尘天气比起来,首尔的黄沙
黄沙“骗”过韩国21个观测站 8日恰逢周末,前一天韩国气象厅预报周末是“弱黄沙”天气,但很多韩国人不以为意仍然外出踏青,首尔市民约5万人拥到国会大厦旁的樱花大道赏樱。不料较强的扬沙天气尾随而至,韩国气象厅这才向全国大部分地区发出“黄沙警报”和“黄沙注意”。赏樱者们猝不及防,扫兴而归。于是游客们不断向韩国气象厅打电话,对其误报表示不满。韩国气象厅厅长李万基为此专门举行记者会向国民表示道歉。 其实,韩国气象厅也有苦衷。黄沙天气从中国和蒙古生成,飘到一两千公里外的韩国,有一定的规律,也会有意外。就象8日的黄沙天气,本来按正常的风向从海上或从陆地刮来,预报性比较强。不料当大陆气流向半岛流动时,高空气流十分强劲,而距地面1.5公里以下气流却很稳定。高空气流向下面平静的气流层下沉时将沙尘播撒下来,形成了不小的黄沙天气。这样,“狡猾”的黄沙居然骗过了在韩国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合作观测站和国内的16个观测站,长驱直下朝鲜半岛。 近年来,韩国黄沙天气总体上呈越来越多的趋势。今年一年内的黄沙天气天数估计不会亚于去年的数字——13天。 有了这次预报不准的教训,韩国气象厅打算加强对黄沙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韩国气象厅计划在2008年年底前,将韩国国内的观测站增加到22个,填补中部地区的观测盲区,健全黄沙监测网络。同时,韩国气象厅将同中国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监测黄沙的活动,交换有关的信息。 韩在华设5座沙尘暴观测站 4月10日,韩国环境部长向外界表示,中国和韩国急切需要建立一个就沙尘暴现象进行信息交流的共享系统。韩通社还报道说,韩国政府提出向中国提供资金支持以在大陆建立哨所来观察黄尘流向的提议。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国际合作司官员则对《国际先驱导报》指出,他们已经收到韩国方面的有关建议,目前正在考虑中。事实上在3月底在韩国庆州,环保总局国际合作司有关官员和韩国外资通商部的官员已就2006年双方在环境领域的合作事项交换了意见并做出初步安排。 “韩国国际协力团”是当前中韩联合对付沙尘暴的主要参与机构之一。从2003年8月至今,“韩国国际协力团”投资60多万美元在中国建立5座沙尘暴观测站,进行空气监测与大气数据的收集与传输工作。这5个观测站分别设在:内蒙古的朱日和、通辽,山西榆社,山东惠民和辽宁大连。 该项目旨在根据沙尘暴发生、发展和移动特点,在以上5个地点布设相应的气溶胶质量浓度仪、能见度仪、激光雷达等设备探测当地大气中沙尘浓度、强度、能见度及其三维结构等资料,通过气象部门的国际通信线路传送至韩国气象部门,实现数据共享。韩方表示希望双方将定期互派专家和召开联合研讨会,研究和开发沙尘暴预报的方式方法。 日本人来到中国大漠植树 4月8日,沙尘暴也袭击了日本广大地区,日本虽远离沙漠,也深深感到了沙尘暴的余威。 而在中日联手对付沙尘暴方面,日本的民间人士走在了前面。例如,日本有一位西川博士,十多年来他跑遍了中国各地的沙漠和黄土高原,还有与中国接壤的蒙古沙漠,他研究沙尘暴发生地区的黄沙和黄土的化学成分,然后和降落的沙尘对照,以此推断沙尘的源头。 日本的中国问题专家小岛朋之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指出,目前有200多个民间团帮助中国植树,其中有不少是为了防止沙尘暴在中国沙漠上种树。例如远山正瑛先生曾率领“中国沙漠开发日本合作队”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的恩格贝种树,留下一串串人进沙退的足迹。1995年种植白杨达100万棵,1998年达200万棵,2001年达300万棵,现在已经达到340多万棵。正是因为有这片绿色,这里已经形成一个300多人居住的村落。2004年2月27日,远山正瑛老人逝世,但他的事业仍然后继有人。 阻挡沙尘暴需要国际合作,2004年12月,中日韩蒙4国环境部长会议第一次召开,呼吁利用日本政府开发援助完善沙尘暴监测网络。2005年2月,日本设置沙尘暴对策有关省厅联络会议,集中收集国内外信息,各省厅协调实施对策。在日本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即人类同在一个蓝天下,沙尘暴是国际性环境问题,日本帮助中国阻挡沙尘暴,也是为了自己。 相关专题:沙尘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