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环行洞庭湖专题 > 正文

走进岳阳慈氏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4日10:15 湖南卫视

  导语:江南,湘北,有一泊湖水以天下为怀,这就是洞庭湖,以一首“岳阳楼记”为世人传诵,让忧乐天下诠释湖湘精神。这个至今仍在抚育1600多万沿湖居民的母亲湖,已然成为承载悠悠历史和千载文明的地标,成为天下华人为之膜拜的精神图腾。从今天起,我们将推出洞庭水经注,试图从洞庭风物、地标去探寻洞庭的浩渺。开篇我们从塔开始。

  配音:

  塔是洞庭湖常见的地标性风物,古时候,塔在人们的心中是神物。居在湖边,有塔在眼中,心里便踏实,安稳。塔的命名更为讲究,比如凌云塔,镇江塔,寄托的是湖区人美好的心愿。而岳阳的慈氏塔却与洞庭湖常见的塔不同,它离洞庭湖入长江口仅有20华里,以君山这个昔日洞庭山而得名的大湖,南纳湘江,北汇资水,西聚沅澧,最后以浩瀚之势,从塔底呼啸而去,由城陵矶直奔长江,滚滚东逝。千百年来,慈氏塔就这样默默凝望着,见证着这份海纳百川的气度,通江达海的恢弘。

  走进这座塔是一个周末的黄昏,穿过深悠的塔前街,昂首便见一座七级八面的唐宋古塔。站在塔下,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三十九米高的塔身,与浮在洞庭水面上的君山隔水相守。历经千年沧桑的伟岸身躯,正在用忧乐的眼光打量着金碧辉煌的岳阳楼。

  站在历史的时空,仿佛有惊涛骇浪托着慈氏古塔飘浮而来。夕阳的金光从塔尖掠过,直泻大湖,湖面各式船舶往来如织。跨越千年的塔便与烟波浩渺的湖浑然天成。在这个特定的水域,如果说塔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标志的话,那么,孕育、蕴涵了深邃湖湘文化的这泊湖水,则更多了一种有容乃大的气度,一种容纳天下的胸襟。

  在慈氏塔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塔前街居民李培珍说,从祖辈传下来的说法,慈氏塔是一个叫慈氏的寡妇投资修建。这个弱小女子,在年轻的丈夫葬身浩渺洞庭之后,便把自己的养老钱,投身在这个浩大工程之中,为的就是镇住塔下被神仙锁住的一条孽龙。而在湖中,还有一个铁枷,几条巨链。枷、链、塔,守护着岳阳这座大城。

  (同期:岳阳是浮起的,像一个(木)排。)

  这种感慨并不是李培珍们的独有,岳阳楼上,唐代诗人杜甫早已写下这样的诗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以感叹伴水而生的大城。也许,这就是湖区人的一种爱恨,一种忧乐。

  与慈氏塔隔湖相望,有一个地方叫做旗杆嘴,当年曾是一个商贾云集之地,因为立有数丈的旗杆而得名,昔日南来北往的船家、商贾每每都会在此停留。如今,高耸的旗杆已经隐没,商贾云集的繁华已经褪去,这里却成了世界著名的湿地,成了生物的乐园。

  乘一叶小舟,我们沿纵横的沟港环行,感受这湿地的宁静。船桨不小心击出的巨大水声,还是惊飞了一群正准备南迁的野鸭,在更远处翩翩落下。弃舟登岸,草滩上放牧的牛羊好不悠哉,渔民们则乘着这休渔的季节,修船补网。而在沿水的乔木林中,鹭鸟已经开始筑巢安家。

  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的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陈魁武说,这个有着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通过这几年来的封闭管理,已经恢复了古时丰富的生态资源,100多种鱼类、300多种鸟类,以及近千种植物,在这里汇聚,勾勒着母亲湖丰腴多姿的体态。也许,这种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正是洞庭湖的另一种美丽。

  站在湿地极目远眺,围聚在繁忙塔吊之间的慈氏塔,显得出奇的平静。江堤边,一排排高耸的工业塔,环湖而立。水,这个曾经被视为农耕文明的母乳,如今已经成了现代工业的最好载体,转化成了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有了躺着的洞庭湖,就有了站着的慈氏塔,就有了1600多万逐水而居的湖区人,也就有了沿袭千年的湖湘文化。

  洞庭水经注(一):塔

  导语:洞庭湖,以一首“岳阳楼记”为世人传诵,让忧乐天下诠释湖湘精神。这个至今仍在抚育1600多万沿湖居民的母亲湖,已然成为承载悠悠历史和千载文明的地标,成为天下华人为之膜拜的精神图腾。从今天起,我们将推出洞庭水经注,试图从洞庭风物、地标去探寻洞庭的浩渺。开篇我们从塔开始。

  配音:

  塔,是洞庭湖常见的地标性风物。八百里洞庭到底有多少塔,没有人数过。但每一座塔,都以拔地而起的气势,带给湖区人一份踏实,安稳。

  从岳阳楼下乘船,沿湖南行大约一公里路程,有一座慈氏塔。这是一座七级八面、三十九米高的古塔。每一座塔,都有一段传说。慈氏塔以慈氏命名。慈氏何许人也,据说是唐开元年间当地的一个寡妇,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她的亲人被洞庭湖的狂风恶浪吞没了,为了修塔镇妖,她把多年积蓄捐献出来。一个年迈的寡妇,如此心系黎民。不难看出,心忧天下,原是湖区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朴素情怀。

  在慈氏塔边生活大半辈子的居民李培珍说,在洞庭湖中,还有一个铁枷,几条巨链。枷、链、塔,守护着岳阳这座大城。

  (同期:岳阳是浮起的,像一个(木)排。)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曾这样感叹洞庭,感叹伴水而生的洞庭人。对于千百年来的水患,湖区先民没有选择迁徙、逃离,而是如塔一样扎根。据统计,西汉时期,洞庭湖区还只有40多万人。如今却繁衍发展到了1600多万。

  站在历史的时空,仿佛有惊涛骇浪托着慈氏古塔飘浮而来。太阳的金光从塔尖掠过,直泻大湖,湖面各式船舶往来如织。跨越千年的塔便与烟波浩渺的湖浑然天成。吞纳湘资沅澧的洞庭,以浩瀚之势,从塔底呼啸而去,由城陵矶直奔长江,滚滚东逝。千百年来,慈氏塔就这样默默凝望着,见证着这份海纳百川的气度,通江达海的恢弘。

  与慈氏塔隔湖相望,有一个地方叫做旗杆嘴,当年曾是一个商贾云集之地,因为立有数丈的旗杆而得名,昔日南来北往的船家、商贾每每都会在此停留。如今,高耸的旗杆已经隐没,商贾云集的繁华已经褪去,这里却成了世界著名的湿地: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了生物的乐园。100多种鱼类、300多种鸟类,以及近千种植物,在这里汇聚,勾勒着母亲湖丰腴多姿的体态。这种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正是洞庭湖的另一种美丽。

  乘一叶小舟,我们沿纵横的沟港环行,感受这湿地的宁静。船桨不小心击出的巨大水声,还是惊飞了一群野鸭。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野鸭正准备南迁了。而在沿水的乔木林中,鹭鸟已经开始筑巢安家。无论野鸭、鹭鸟、还是来来往往的迁客骚人,洞庭都默默的接纳,包容,也因此有了屈原《云中君》、《招魂》的悲怆;李白、杜甫、孟浩然梦幻水乡的身影;三国名将鲁肃扬鞭策马、金戈挥舞的英姿……,成就了驰名天下的大湖文化。

  弃舟登岸,草滩上放牧的牛羊好不悠哉,渔民们则乘着这休渔的季节,修船补网。

  站在湿地极目远眺,围聚在繁忙塔吊之间的慈氏塔,显得出奇的平静。江堤边,一排排高耸的工业塔,环湖而立。水,这个曾经被视为农耕文明的母乳,如今已经成了现代工业的最好载体,转化成了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仰视慈氏塔,我们不禁想起了另一个传说,在塔竣工之日,修建者说要使塔显灵,就必须有一个善良生命作为塔之魂。慈氏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了躺着的洞庭湖,就有了站着的慈氏塔,也就有了沿袭千年的湖湘文化,对于1600多万逐水而居的湖区人来说,它们都是洞庭湖的魂。

  记者;刘春林 谭容

  相关专题:环行洞庭湖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