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古镇怎成了热闹的大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4日14:45 新民晚报

  “现在只是清晨和傍晚,古镇还有点像古镇,其余时间,不过是个热闹的大市场。”近日,在吴江召开的中国古镇论坛上,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说。另一位专家说:“要是古镇里没有老人晒太阳、妇女洗衣服的那种生活味道,这古镇就是死的,再‘修旧如旧’都没用。”

  就在不少古镇还在大肆整修面貌的时候,古镇保护专家们显然已经开始关注新的问
题——古镇的“软实力”,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东理工大学旅游文化研究所所长潘顺玉近日考察了江南六大古镇,他毫不讳言:“为了仿古,一些古镇摆出了花轿子,但喇叭一吹起,我就知道那是河南来的,一些古镇还有兰州拉面、土家烧饼等充斥其间。”他有点想不明白,在这些古镇中,水乡特色、女红特色、丝绸特色难觅踪影,为何偏偏“引进”了这些非本土的项目遍地开花?

  在潘顺玉看来,古镇的经营管理者虽已意识到,要招揽游客,传统民俗不可少,但落实到具体形式上,却又盲目而肤浅。譬如,恢复了古戏台,唱起了江南名剧,但居然用萨克斯伴奏江南小调。近年来江南古镇大批量包装进入市场,但文化核心竞争力却并不突显。

  “非物质遗产才是古镇的文化精髓与核心,”一位专家说,“现在到了该重视的时候了。”譬如在湘西某古镇,开发商一年的门票收入达4000万元,但当地老百姓生产一种姜糖的年收入达1个亿。事实上,这种姜糖原先只要五角500克,现在却能卖到20元500克。若没有古镇旅游,古镇这种“姜糖”的传统工艺就无法获得保护,“吃姜糖”的生活形态也会消失。

  其实,有的古镇已意识到这种“吃姜糖”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有的古镇重新疏浚河道,试图重现“人家尽枕河”的生活场景,有的古镇花大力气重现染坊、当铺的历史面貌。然而,专家们认为,试图回归只是一个开始,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还是漫漫长路的第一步。

  解放日报(李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