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也要当村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5日07:23 浙江日报

  “我也要当村官。”眼下,在虚拟的网上,在现实的校园,议论此话题的多起来了。

  有数字为证。4月10日,本报新辟“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专栏,首篇报道宁波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中有个数字令人欣喜:从1999年到2005年,该市已有202名大学生担任了“村官”。此前《今日早报》也有消息说,通过开展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活动,省里11个市今年已有431名大学生自荐做“村官”。这还是保守数据,相信实际人数会更多。

  “我也要当村官”,口号喊得响亮实在。浙江今年有17.6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如果能有1%也就是1700人到农村去,数目已相当可观,于新农村建设是一大收获。三年五载之后,就算一部分人又“打道回府”,对于他们个人和那些村庄来说,也是一笔财富。

  学子“村官”,牵出的话题之一就是改变过去支持农村“见物见钱不见人”。大学生爱当“村官”,足见他们的乡土情怀,足见新农村的魅力。人才回流农村,光有热情与魅力还不够,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才是关键。有的毕业生说了:到基层工作好是好,就是担心待遇差,如果月薪不到1000元,对不起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办法总比问题多。台州市就想出了一个工资来源的保证办法:对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工资待遇参照事业单位同类人员标准执行,由县财政、乡镇和村按比例负担,并规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由三方负担。办法好就好在用“两条腿”走路,既发挥“市场导向”的作用,又体现“政策扶持”的作用。

  学子“村官”,从“适应水土”到“生根开花”,发挥能力也是一个话题。“新” 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关键字。宣传新文化、新知识、新观念、新思维等等,或许是大学生的“强项”。比如,除了担负村子生产发展任务外,你得学会与村民打交道,让大伯大妈后生闺女们有个新鲜感。建个迷你型图书室,搞个小规模培训班,哪怕在田间地头说点城里事,也都是好的。又如,如何为本村干部当好参谋。有人这样总结:村里有声望的老辈熟知村情,却对城市陌生,你就是帮助他们眺望城市的另一只眼睛;对于一些农民企业家,你就是帮助他们谋新生活方式之变的另一条腿;与你一样的后生,你是帮助他们聆听新观念的另一只耳朵。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这是用人之道。准备去农村基层的大学生中,也许有人就怀揣着一个“小算盘”:农村是“铁打营盘流水兵”,做几年“村官”之后,可以优先考录公务员和享受城市户口,再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大学生“村官”更是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建设。一旦有了“村官”选拔、培养、使用的制度性安排,大学生这一提升基层组织素质的“血液”就会源源不断输入。在一系列配套制度的保障下,他们能与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一起,建设新农村,推动城乡一体化。

  大学生们,新农村建设“纳贤之门”永远是敞开的,这里的工作既有新鲜感,又有挑战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