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揭秘建筑业商业贿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14:25 新民晚报

  “比起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和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商业贿赂来,建筑业的商业贿赂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位建筑业资深人士对记者道出了建筑业商业贿赂的种种黑幕,“建筑业的商业贿赂不但普遍而且数额巨大,工程项目动辄上亿元,涉及的回扣至少有几百万之巨。建筑工程项目中从招投标到材料采购,几乎每个环节都有商业贿赂的影子。”

  日前,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在全国建设系统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指出,
建设系统商业贿赂问题仍较为突出。2005年,在全国30个省区市建设系统发现并查处的148件经济案件中,大多数都涉及商业贿赂。

  招投标黑幕重重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招投标中的商业贿赂在建筑领域最为普遍。

  从表面看,多数建设工程项目都是通过招投标形式选择施工企业的,谁的价格最低就选谁,非常公正。但业内人士点破了其中玄机,“实际上这些表面文章都是做给外人看的,表面公开、公平,但其背后却是黑幕重重。通常,希望中标的建筑企业为达到目的,先贿赂好发包方,再通过假围标一举中标。”

  假围标通常是这样运作的:内定中标的企业事先早已经把甲方,也就是发包方关键人物搞定,这是所有工序中最重要的一环。红包、礼品、购物卡、借考察之名出国旅游都是商业行贿的“常规武器”。行贿的力度通常视项目预算总额的大小和发包方付款的稳妥程度而定,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大工程最受欢迎,因为这些项目基本不会出现垫资和拖欠的事情,而且油水很大。对这类项目,建筑企业的公关力度会非常大,有的项目甚至会一盯几年,光前期公关费就得花上百万元。当然,一般建筑企业都有这笔固定开销。“有钱能使鬼推磨”,公关的力度到了,发包方满意了,项目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此外,工程的油水还要看是什么类型的项目。业内有句话叫“金桥银路铜房子”,意思是按照利润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排依次是桥、路、房子。桥和路的项目格外“甜”,涉及的商业贿赂尤为严重。

  企业买通发包方的关键人物之后工程中标基本上就万事俱备了。

  索贿的旁门左道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了解到,有些单位和个人为了索贿还发明创造了一些“独门秘籍”。

  因为害怕垫资和拖欠工程费,建筑市场转包成风,其中就创造出不少索贿的机会。如,北京某区建委手里有政府投资的农村新居的建设项目,该项目的负责人先把项目总包给有区建委背景的下属公司,再由下属公司也就是总包把项目分包给不同的企业。业内人士分析,这样做好处有二: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拿回扣。因为回扣的多少和项目大小有关系,比如资金大的项目回扣一般是工程预算的2%左右,而资金量小的项目回扣能到5%左右。资金越大,回扣的比例就越低。这个大工程如果分成若干个小工程,那么,每个小工程的回扣都能拿到5%,这比包给一家的2%回扣能高出两倍多。

  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通过总包控制付款,保证回扣能安全到手。而且这样做比较安全。

  此外,索贿吃回扣还有其他一些门道,比如发包方或者总包故意拖欠工程款逼施工单位行贿。一家挂靠在北京建委下的建筑公司的老总无奈地说,“这年头欠债的是大爷,要钱的是孙子!要想早点拿回工程款,不‘出血’是没戏的。我们的一个工程还是财政投资的,等干完活,总包告诉我们工程费被政府挪用。我还欠着材料供应商和工人一屁股账呢,材料商已经把我起诉了,工人天天到家里闹。我没少给总包好处,可钱还是拿不回来!”

  贿赂手段五花八门

  京城一家军方背景的大型建筑企业一位项目经理告诉记者,建筑业商业贿赂的手段不但隐蔽,而且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主要的形式是在交易之外直接给付现金、汽车、房子、礼品和消费卡,假借促销费、宣传费、劳务费、信息费、顾问费、服务费、赞助费、外出考察等各种名义,给付对方单位或个人财物,或提供境内、境外等各种名义的旅游、考察等。

  在上述的各种贿赂方式中,送现金是最普遍的一种。一般而言,发包方的回扣为工程总金额的3%——5%,其中还有中间人的1个点左右。回扣的付款方式多为现金支付,一般约定在开工后首期款到账后一次性付清。

  一位项目经理告诉记者。“如果金额过大的话,发包方负责人一般会以自己或家人的名义注册一家咨询公司,等双方合同一签,把回扣以咨询费的形式直接打到自己开的咨询公司的账上。用中介费的形式将回扣直接收入囊中。也有的行贿方直接开个户弄个存折,把回扣直接打进去,再把折子和密码交给受贿方。”

  中国证券报(杨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