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社会和城市比适应监狱更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14:33 法制晚报 | |||||||||
新闻回放 佘祥林1994年4月顶着“杀妻”的恶名入狱,2005年4月被宣判无罪出狱。出狱一年后他感慨:适应社会、 适应城市比适应监狱还要难得多,自己现在举步维艰。 (据《南都周刊》)
-各说各话 需要社区矫正救赎 美国有一部监狱题材大片《肖申克的救赎》,影片中一个老头坐了50年的牢之后,对重返社会深怀恐惧,获得假释 后甚至无法适应最简单的工作和生活,最后在一家小旅馆的房梁上凄惨地自缢。 无疑,佘祥林也患上了一种改造后遗症——一句“举步维艰”,让我们感受到了监狱劳动改造管理之手需要伸得更长 ,“送一程”意识需要强化。 如果能够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积极帮助出狱的人在一个更广泛的 地域进行及时、有效的重返社会的心理和生活帮助,促进其顺利回归,那么这样的社区矫正才更符合社会改造的要义。魏青 监狱是“时空隧道”? 佘祥林的监狱生涯仿佛成了“时空隧道”,骤然间蒸发掉10多年,难怪他不会逛超市、不会乘地铁、不会买眼镜、 不会用电话卡……目睹佘祥林所遭遇的种种不适,令人不由得想起更多的服刑人员——他们也在这个“时空隧道”中穿梭,也 同样会遭遇这种不适。如此一来,监狱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岂非又在制造新问题? 我认为,目前监狱需要更多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造理念,应该更多地让服刑人员了解一些关于社会的变化。 否则,当“监狱人”成为“社会人”之时,必然面临种种不适。假如这些不适未能通过正规机制加以化解,或许就会扭曲一些 出狱人员的精神,甚至导致“二进宫”的发生。宣华华 别沉湎于媒体关注 从冤情昭雪那一天起,佘祥林就一直在媒体的关注下走到今天。然而,媒体对于佘祥林的关注最终是要淡化乃至消失 的,此后他将何去何从? 由此,我想到了四川农妇熊德明。这位农妇因为敢于“向总理讨薪”而名闻天下,当选年度中国经济人物。成名后的 熊德明先是四处奔波替农民工讨薪,尔后又被一家企业聘为管理人员。但最后她还是选择了回乡养猪,过起了平常人的生活, 从媒体的视野中淡出。 笔者期待佘祥林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番事业,但笔者也担心他会在名人效应消退后被现在聘用他的商家无情地抛 弃。因此笔者不禁想奉劝佘祥林学一学熊德明的冷静和理性,不要沉湎于媒体的关注和商家的热捧。 陈贞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