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捐助者缘何要苦寻名实相符的受助 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01:58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以2.33亿元的捐赠荣登胡润“2006中国慈善家排行榜”位列第五的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最近碰到了麻烦:吉利集团决定资助1000名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完成大学学业。集团掏钱不难,难的是得花更高成本找到1000位名实相符的受助人。因为他们上过当:“穷孩子”摇身一变,原来是当地领导之子。(见4月16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这是慈善捐助者最不愿看到的事情。据有关媒体报道,类似现象还不是个别现象,
按照一些国家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在捐资人和受助人之间需要有一个独立的专业机构,对慈善捐助资金进行管理,把钱交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工作效率来看,委托专业的中间机构寻访受助对象显然比捐助者个人寻找要高,但现在一些热心慈善捐助者不愿意把钱捐到慈善机构,而热心于“一帮一”的善事,原因是他们能亲眼目睹自己资助的钱物到了受助者手上。这表明一些人对慈善机构抱有某种程度的不信任。 慈善的话题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对我国的不少富豪不热心慈善事业的议论,更是格外引人注目。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对比,美国的慈善业如何如何,中国慈善业又如何如何。比如,有报道说,美国2003年人均私人捐款828.7美元,中国和美国人均慈善捐款相比为1∶7300,而美国的人均收入是中国人的38倍。于是有人指责中国有钱人“为富不仁”、中国企业家不懂“散财之道”,甚至得出结论“目前中国缺乏产生富豪慈善家的土壤”,诸如此类。 国内慈善事业发展不尽如人意,固然与一些有钱人的不热心有一定关系,但我认为,更根本的问题还是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慈善捐助氛围。我们并不缺乏慈善助贫的传统,也不缺乏产生富豪慈善家的土壤,我们缺乏的只是对某些慈善机构的信任。因而,时下,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当务之急,它甚至比完善慈善立法更为紧迫,也更能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应该说,公信力的缺失是一些地方慈善事业的致命伤。在部分公众眼里,少数慈善组织不能确保善款善用,此外,募集善款的能力偏弱,以慈善捐助款项救助贫困人群的社会影响力有限,也都影响着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评价。所以,加强慈善机构的内部约束,提高善款使用的透明度,激发慈善事业的活力,提高募集善款的能力,树立慈善机构的良好形象,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这样,我们的慈善事业才能早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为更多需要救助者带去希望与光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