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儿子15年没叫过“爸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06:55 辽沈晚报

  新闻连续剧

  他是大学生,却整天满腹心事。他在网络中屡屡发表小说,文笔颓废、内容消极。

  他是农民,住在自己盖在半山腰上的房子里,一个人吃饭、睡觉,终日郁郁寡欢。

  他们是父子,儿子十五年不叫“爸爸”,爸爸提儿子便横眉立目。

  然而,父亲却突然得了绝症……请看现实版“两个男人的故事”——

  第1集 父子大战

  记事起我就不叫他“爸爸”

  时间:2000年8月的一天下午

  地点:绍兴市新昌县儒岙镇雅张村一个二层土坯房

  人物出场:

  男1号:儿子,杨怀德,男,17岁,初中刚毕业;男2号:父亲,杨桂正,男,51岁,雅张村农民;女1号:母亲,雅张村农民

  杨桂正的小儿子杨怀德初中毕业考上县高中,将喜讯告诉给正在厨房做饭的妈妈,父亲闻听此消息从卧室走出来,大声宣布:不许继续读书!一场沉积多年的父子矛盾终于爆发……

  “为什么?难道你要让我一辈子在这里为你种地放牛吗?”儿子杨怀德脸涨得通红瞪着父亲。

  “混帐!你敢这么跟你老爸讲话?难道读书比吃饭还重要吗?”父亲杨桂正用手使劲拍着桌子。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可以去读书,为什么我就不可以?为什么你这么残忍?!”儿子用脚狠命地跺着地。

  “你哥哥,你姐姐,还有你,一个个都想着往外跑,你们想要了我这老命吗?”父亲也急了。

  “你真是太自私了,就是想让我在家里为你干活,为什么就不能为我想想?”

  “天上不会掉下粮食,要吃饭当然就要干活。有能耐你自己去赚学费,我是不会给你拿一分钱的……走了就不要再回来!”

  天黑了,餐桌上的饭菜都凉了,却没有人动筷子。

  几天后,杨怀德揣着母亲四处借来的钱,含着眼泪到新昌县高中报到去了。临走时,他没有跟父亲打招呼,甚至看都没看他一眼。

  画外音:(瘦削、黝黑的杨怀德戴着近视镜,眉头紧皱,气质忧郁。面对记者,他一直紧握双手,不知将眼睛看向哪里)

  辽沈晚报:初三那次争吵,是你和父亲第一次激烈争吵吗?

  杨怀德:只能说是最激烈的几次争吵之一,我从小就是在争吵中长大的。他(指父亲)太自私了,不像一个父亲。从我记事起,我就不再叫他爸爸了。他千方百计阻挠我哥我姐和我读书。我们都因为要上学而挨过他的打。我和姐姐交学费都要跟他借,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写“欠条”,借款数、借款日期、借款人名字,还要写明“毕业后赚钱还”。

  辽沈晚报:可这是为什么呢?一般的父母都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

  杨怀德:他是想让我们在家里给他干活。从小,我们家的庄稼活都按人头分份,稻子熟了,我会被从学校叫回来割稻子,否则,我那份就会一直留着不割。说白了,他就是懒,宁可躺在床上看闲书,也不愿意下地干活。

  第2集 不知父爱

  读书向父亲要钱得打借条

  时间:2005年10月

  地点: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理工大学

  人物出场:男1号:儿子,杨怀德,22岁,浙江理工大学大三学生

  群众演员:同学甲同学乙同学丙

  每到周末同乡同学回家,约他一起走,他总是编点理由推脱:“我周末还有点事,不回去了,你自己走吧!”同学们一起吃饭都是轮流做庄的,这是潜规则。虽然同学们知道他家庭条件不好,不让他掏钱,可也不能总白吃别人的?!于是,他选择了逃避。

  每当回家度周末的同学回校说着和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杨怀德就默默走出房间,来到刮着寒风的操场上。杨怀德知道,他无法参与这种话题。

  杨怀德在同学中有点离群,虽然他曾经努力和同学们交往。当别的同学谈到家、谈到父亲,他的心就钻心地疼。

  他于是开始酝酿写《不知父爱》。

  画外音:(杨怀德说,他的骨子里是自卑的,这种自卑不是因为贫困,而是因为二十几年不知道父爱的滋味,这让他抬不起头来,也难以融入同学当中。)

  辽沈晚报:你读高中、上大学的钱都是妈妈打工赚来的吗?

  杨怀德:读高中时,他(指杨桂正)偶尔会借我一些。读大学后,他每年借我2000元钱,我都给他写了欠条。其他的都是妈妈、哥哥、姐姐给我凑的。

  辽沈晚报:你现在一共“欠”你父亲多少钱了?

  杨怀德:从小学到现在,大概9000多吧。

  辽沈晚报:你哥哥你姐姐现在都工作了吧,他们跟你父亲借的钱都还了吗?

  杨怀德:都在还,我哥哥上学那会花费比较小,我姐还得应该差不多了。几乎每年过年吃年夜饭的时候,他都会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大发雷霆。如果我们三个孩子中谁稍有顶撞,他就会掏出他的账本,要我们把钱还给他。

  辽沈晚报:你知道不知道你父亲是怎么想的?你有没有跟父亲交流过?

  杨怀德:我们的交流就是吵架。我恨他,我曾经跟我妈妈说过,等他老了,我也不会养他。

  第3集孤独父亲

  我怕他们长大后不知好歹

  时间:2000年2月

  地点: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儒岙镇雅张村杨桂正家

  人物出场:男1号:少年杨怀德

  男2号:父亲杨桂正

  “你的稻谷什么时候去割?要烂到地里吗?”父亲低沉着声音问杨怀德。

  “我快考试了,考完试再割吧!”

  “考试就不要吃饭了吗?”父亲突然提高了嗓门。

  “那你替我割一下不行吗?你就整天在家里看闲书?”性格倔强的小儿子也不甘示弱。

  “我也替你吃饭好了!你这臭小子,我让你顶嘴!”父亲拎起杨怀德的胳膊,用脚就踢。

  “有你这么当爸爸的吗?你配当爸爸吗?”少年杨怀德的屁股上又挨了几脚。

  父亲的阻挠并没有影响三个孩子的学习,从未读过书的母亲在默默地支持着他们。大儿子卫校毕业后,留在县保育站工作;大女儿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城里的学校当老师。为了供小儿子读大学,母亲来到县里给别人打工。

  吵吵闹闹20多年的一家终于只剩下杨桂正一个人。30多年的土坯房子下沉了,也越发黑暗了,看起来像是一个窑洞,杨桂正就在这所老房子里,孤零零地自己种田、吃饭,捧着水杯在半山坡上晒太阳。

  画外音:(“杨爸爸,杨爸爸!”记者在一个土坯房前大喊,不一会儿,一个穿着深蓝色中山装、面容黝黑的老人端着水杯走下楼来。因为不会讲普通话,记者与杨爸爸的交谈是借助他手中的田字格和圆珠笔完成的)

  辽沈晚报:别人家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您却不让自己的孩子读书,这是为什么呢?

  杨桂正:我14岁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我初中毕业就在雅张村电站当电工。我自己种田浇地,自己盖房子,娶媳妇。我生了三个孩子,我想留其中的一个在身边“靠靠老”(养老),可是,他们一个比一个心高,都要读书,都要离开这里。

  辽沈晚报:可是孩子读书了,有出息了,就会更好地孝敬你了呀!

  杨桂正:现在的儿子哪个不是都听媳妇的?

  辽沈晚报:子女赡养父母是应尽的义务,这在法律上是有规定的,您不觉得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吗?

  杨桂正: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被媳妇给剥夺了。这是社会经验。我们村有一个老人,生了5个孩子,生病时,只有女儿和小儿子带老人去看了一次,其他的孩子管都不管。

  辽沈晚报:听说每次孩子们跟你要学费,您都让他们写欠条?

  杨桂正:不是什么欠条,我只是记个账,大儿子没写,他读书的时候花销少。女儿和小儿子都写了,他们都有签名。

  辽沈晚报:您是怎么想的呢?

  杨桂正:我怕他们长大后不知好歹。

  下集预报:父亲病了,而且得了绝症。对父亲怀恨在心多年、正在酝酿网络小说《不知父爱》的儿子杨怀德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去看看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他看到了瘦得皮包骨的父亲。父亲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一包东西递给儿子,儿子顿时泪如雨下……

  驻上海记者董丽娜文并摄

  “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许是做儿女的最大的悲哀。您也有过与父母冲突的经历吗?请您发信至xwtkb888@sina.com谈谈您的感觉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