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评论:热点快评:谁能保证一辈子不读错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14:35 金羊网-羊城晚报

  □桥生

  很多年前,在南京的一次全国唐代文学研究年会上,当地的一位政府官员在致辞中引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却错念成了“鸟衣巷口夕阳斜”,当场无人纠正。但程千帆会长在随后的致辞中,不知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将这首诗先后念了两遍。此后成为一段笑谈。

  这样的笑谈绝不鲜见。据昨天本报报道,这个周末在广州大学城举行的大学生导游资格考试面试中,记者就亲睹了不少怪现象:有不少考生把“张国焘”念成“张国寿”,“聂荣臻”读成“聂荣秦”……至于文言诗词、对联横批,能念得清的更是寥寥无几。“不考不知道,现在不少年轻人欠缺文史、地理知识已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地步。”

  只要有考试,就会出洋相。而大凡这样的报道,也总有人出来作痛心疾首状。出现这样的错误当然不是光彩的事,但有时想想,其实也未必要过于认真,更不必动辄一棍子打死。

  就拿这个例子来说,读字读一半的笑话,我们有几个人没闹过?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读写错字?不说那些确有一定难度的,就像“唾手可得”读作“垂手可得”、“美轮美奂”误作“美仑美奂”等等,不依然时时见诸于报刊荧屏吗?这则报道结论的是年轻人的知识、能力的缺陷,但开头的例子不也证明成年人的缺陷?倘若年轻人再用他们的语言去考考他们的长辈,长辈们可能更是要笑话百出了。你知道“88”、“沙发”是什么意思?你知道“蛋白质”是“傻蛋、白痴和神经质”的意思吗?

  由此我所想到的倒是那些真正的导游们的洋相。我们的导游通常讲解的,不外是两种东西:一是勉强附会的一些神道故事;二是气氛不够黄段子救场。有些人文景观,本身确实蕴含着一些传奇故事,附会一下,无伤大雅;但也有很多场合却是未必,如有一次去海南的兴隆植物园,导游小姐也大谈一些子虚乌有的故事,可问她那些植物名字,则很多都答不上来,让人扫兴得很。也许,这不能全怪导游小姐。在我们成群结队的游客中,有多少人有出门捎带着学些科学知识的准备?在那些著名的游记散文里,又有几篇是亲科学而不是津津乐道荒诞不经的神道传说的?

  好的导游肯定应该是知识渊博的人,不仅在狭隘的文史领域,亦应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做过实际统计调查,游人究竟爱哪一类知识,科学的还是传说的、迷信的。在乾隆皇帝调戏妇女、王母娘娘梳洗油头与岩石水文知识之间,我相信越来越多的游客会钟情于后者。报道中一位考官说:“监考几年,我还没给过一个满分。”这话说得似乎有些大义凛然,然而,在我们每一位读者的心底里,谁又敢给自己打满分呢?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