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三个转移” 缩小分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03:16 舜网-济南日报

  开篇的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我市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新农村建设不仅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有了较为广泛的群
众和社会基础。各县(市)区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丰富的实践,最近又结合实际制定和落实新农村建设规划。本报从今天起推出“新农村建设大型系列报道”,集中反映各县(市)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措施。每期分一版和三版两个板块。期望通过此次报道展示各县(市)区农村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以便相互启发和借鉴,把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向前进。

  本报讯(记者 王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而最重要的办法是减少农民。”济阳县如此认识新农村建设的要旨。他们通过三种方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全县17万劳动力中,目前已有10万人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从事非农产业生产。

  济阳县以“外转”、向小城镇和工业园区转移、就地转移三种方式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转”主要是向县外、向大中城市转移。目前,全县“外转”劳动力有4万~5万人,以南部乡镇农民居多,大多以打短工、零工为主,农忙时回乡务农,这种灵活的方式深受农民欢迎;向小城镇和工业园区转移是指农民到县内小城镇以及工业园区的企业中就业,全县通过这种方式已转移3万多劳动力。其中,仅济北开发区的企业去年就吸纳当地农民工1万人,今年将增加到1.5万人;农村劳动力从土地转到加工业,在当地加工企业、大户中从事生产的方式称为就地转移,目前该县有2万名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实现了就业。

  着眼于提高劳动力素质、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济阳县加强了对劳动力的就业培训。目前,全县各类技校、职业中专达20多所,在校生总数达1万余人,每年有2000多人从职业教育学校毕业并实现直接就业,不少学生在实习期就能与实习单位签订用工合同。

  通过近年来紧锣密鼓地招商引资,到济阳县落户的企业逐年增加,仅靠年轻人就业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用工需求。为此,济阳县计划针对城镇中下岗的“4050”(即女性40岁男性50岁)人员、重点锁定30岁左右人员,开展再就业工程,改变过去劳动、经委、民政、人事等部门多头管理的做法,整合资源统一管理,开展就业服务。

  为彻底解决劳动力输出渠道不畅问题,济阳县建立了劳务承包制度,力解企业“招工难”问题。设立劳务派遣服务中心,在各乡镇设立分支机构,中心与分支机构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企业需要用工时,直接到服务中心登记,服务中心与分支机构联系,由分支机构组织用工,服务中心负责职工工资待遇、各类保障以及维权等问题的落实。这种方式既能有效整合全县劳动力资源,又使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保障。该县已通过劳务承包制度为新落户的华羽集团一次性解决了800人的用工问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